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孝感美食你吃过吗?它们都是被认证的佳肴......

孝感文旅 2022-11-17

孝感美食,人气一直很高!

而深藏其中的

非遗美食,更是让人拍手称赞!

比如麻糖米酒、

松花皮蛋、花园红烧肉、

云梦鱼面、霉豆腐、

......

吃一次,

便会念念不忘!


省级项目






孝感麻糖制作技艺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源于唐代,具有近千年的历史。“麻曰芝麻,可以有油,和糯饧以为糖,曰麻糖。处处有之,而孝感独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孝感县志》)。


孝感麻糖起源于八埠口(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所辖之八埠村与金星村一带),位于孝感城南八华里处,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孝感麻糖的传统工艺流程,从处理芝麻到片块成形而包装,大致有二十二道工序,依次为:“浸泡麻、打麻、冲洗麻、晒干、炒麻、筛整、烩熟、放饴糖、洗浸泡糯米、烹蒸、拍糖、挠糖、压榨、浓缩、老糖、熬化、扯糖、拌糖、打条、切片、验收糖、包装”。这二十二道工序内外,又以六项工艺技术流程为主干:“一是麦芽生产”。“麻糖是生命,麦芽是命根”。二是饴糖生产。“拍糖不算巧,只要饭蒸好,麦芽是关键,试水是法宝”。三是老糖生产。恒温度却有很高的灵敏度。四是麻仁生产。一要炒熟,二要色白,三要饱满,四要可口。五是扯糖。须适时人池,趁热翻揉,温度均匀,抢时扯糖。六是拌糖。注意火功,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使麻仁受温过高而焦化,影响麻糖风味。”孝感麻糖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体力、技艺要求之高,是其它食品类生产难以比拟的,这些生产技术是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有些工艺技术至今没有用机械和现代技术所替代,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内涵,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孝感麻糖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孝感米酒制作技艺




 孝感米酒起源于明孝宗弘治年间,迄今有500余年的历史。米酒俗称“水酒”、“甜酒”、“伏汁酒”,也有叫“酒酿”、“醪糟”、“江米酒”。但历史上少有人专门经营米酒,一般是居家自酿自饮,米酒在孝感形成经营铺面是1924年在孝感城区创建的“鲁源兴米酒馆”。


“孝感米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特制凤窝酒曲经糖化发酵而成的传统佳酿。成熟的原汁米酒:“米散汤清,颜色碧绿,蜜香浓郁,入口甜美”,它营养丰富,富含大量的饴糖,酵母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有机酸以及酒醇等成分,食之开胃提神,助消化,增食欲,并具有食疗健身作用。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 “ 诸酒醇不同,惟米酒入药用”。能“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并有消暑驱寒、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活气养血的功能,产妇和妇女经期多吃尤有益处,是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一种特色风味食品,是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也是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


孝感米酒在保持原有风味不变、早期比较单一的清汤米酒和糊汤米酒基础上,不断研制出了“银耳米酒、桂花米酒、葡萄干米酒、莲子米酒、蛋花米酒、冷冻米酒、蛋清米酒、桂圆米酒、咖啡米酒、可可米酒”等复合风味米酒及“米酒西瓜蛊”和“七仙糊米酒”等30多个品种,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孝感米酒曾多次在国家、省、市美食文化节上获多项大奖。2011年孝感米酒再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孝感米酒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滩酱酒制作工艺



黄滩酱油起源于应城市黄滩镇,始于明末公元1573-1619年,至今有近五百年历史,是一种传统酿造技艺,一个家喻户晓的应城本地特色品牌。追溯黄滩酱油的渊源,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1985年出版的《孝感风情》、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区民间故事集》均有收录,盛传清朝乾隆皇帝将黄滩酱油钦定为朝廷贡品。


发展至今,黄滩酱油闻名遐迩优良,其优良的品质来自于它独特的传统工艺。从制作工具的讲究,到选料浸泡、蒸煮、制曲、装缸发酵、晒露,提油等每一道工序的掌控,都有其独特之处。在酱油的制作过程中,制曲和发酵非常关键。这是一个独特而且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它是不同的曲种、蛋白酶和淀粉酶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在不同的酸碱度条件下反应和发酵的过程。稍微不慎,做出的酱油就会有酸味或苦味,所以制作酱油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其工艺保密绝不外传。



1985年黄滩酱油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1991年被载入《中国当代名特优产品大辞典》,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在香港等地,供不应求。1958年11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在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下访问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时,周恩来总理把黄滩酱油作为礼物馈赠给金日成首相。黄滩酱油的酿造方法早在1953年就写进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教科书中,登上了大学的教学期刊,成为传统酱油酿造的经典范例。


黄滩酱油制作工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陆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皮蛋又叫松花皮蛋、彩蛋、变蛋、牛皮蛋等,比较流行的叫法是松花皮蛋。这些称呼皆来自民间,是根据皮蛋产品的特点产生的。


我国制作皮蛋历史久远, 皮蛋加工技术,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到了元代鲁明善撰《农桑衣食撮要》中有制作“松花蛋”内容,这被专家认为是我国最早关于皮蛋的记载,到了清代,有关皮蛋制作配方及技艺,已相当详尽。现代皮蛋生产虽然有了很大改进,但基本原理仍是古代技艺传承下来的。


湖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产资源和优质蛋禽资源,拥有悠久的家禽养殖和皮蛋制作历史。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就已开始制作皮蛋,特别是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制作的皮蛋更是享誉一方。


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国民间普遍认为皮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疼、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随着现代科技应用于皮蛋分析,皮蛋的作用将会更加广泛。皮蛋制作工艺体现了我国古代民间饮食文化的历史变化和社会节序习俗的变迁,具有典型的环境特征、原材料特征、工艺特征和重要的历史、文化、经济及社会生态价值。

松花皮蛋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川荷月制作技艺



汉川荷月是汉川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据史料记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代同治十二年《汉川县志》第十二卷典礼的图画上画有白饼子,白饼子即“汉川荷月”。


汉川荷月乃元代年间梅翁老祖独创。相传梅翁系汈汊湖人,三朝县官加封的孝子。有一年,其母病重,久卧不起,四处寻医也不见好转,就在他母亲弥留人间之际,梅翁尽最后的孝道,把上好面粉用油起酥加甜馅做成荷月,用开水冲泡,每日侍喂母亲。说也奇怪,他母亲的身体渐为恢复,后来竟能下床行走,康复如初。


汉川荷月是汉川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据民间传说约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代同治十二年《汉川县志》第十二卷典礼的图画上画有白饼子,白饼子即“汉川荷月”。“汉川荷月”用料考究,采用上等面粉、猪油起酥两次,内馅用麻油、青梅、桂花、桔饼、白糖做成,呈圆形,空心,面凸起,周边还有匀称的皱折。


汉川荷月的制作工艺分为和面皮、包酥、包料(馅料)、出圆(出皮)、成形、焙烤、包装等工序。其工艺和技术没有具体的硬性指标,全凭艺人在生产实践中得出经验,其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荷月的口感和起酥的效果。1982年,“汉川荷月”被评为湖北省同行业质量第一名;1984年,“汉川荷月”在湖北省商业厅举办的商办工业传统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良产品。


汉川荷月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级项目:







花园红烧肉制作技艺



孝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处。楚人喜吃猪肉,不喜北方牛羊肉的腥膻之味。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园红烧肉”,在孝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是孝昌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1906年平汉铁路全线开通后,孝昌县花园镇得地利之便迅速崛起,成为孝感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3年孝昌建县后,很多酒店、厨师迅速聚集,此道菜肴便约定俗成为“花园红烧肉”。


花园红烧肉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如旧时无酱油、料酒、啤酒,只有农村自己晾晒的酱面和白糖等辅料。花园(孝昌)厨师剔除用八角、桂皮增加香味的川菜做法,改用地道的孝昌乡村本土做法。经改造后,菜品色泽更加润滑,味道更加鲜美,造型更加悦目。独特的制作工艺讲究刀工、火工、造型、配料、调味及中和作用。其色泽红润,肥而不腻;腴美香醇,松润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具有养颜美容、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红烧肉大江南北都有,但做法各异,唯独孝昌县“花园红烧肉”做得好吃,久负盛名。有民谣称“远方朋友来孝昌,不吃红烧肉心里慌”,说明“花园红烧肉”有其独特之处。


花园红烧肉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云梦鱼面制作技艺



云梦鱼面是地方传统特色面食,早已驰名遐迩。它主产于古泽云梦,始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35年),历史悠久。鱼面选材讲究,选用“白鹤分流”之鱼,桂花潭中之水,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细盐,然后经过揉、擀、蒸、切、晒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手艺好的师傅,做鱼面时,擀的面像素纸,切的面像花线,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在碗里像牡丹。白如银、细如丝,切一斤面饼需要108刀,故又称“银丝鱼面”。 



云梦鱼面营养十分丰富,风味独特,鲜美可口,食之易于消化吸收,并具有温补益气的作用,被人们美誉为“长寿面”。《云梦县志》曾作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云梦城里有个布行,由于外地客商多,布行开家客栈专事接待,特聘一位技艺出众的黄厨师。某日,黄厨师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做鱼丸的鱼肉泥。他灵机一动,将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而客商吃了都赞不绝口,“鱼面”因此而得。”如今,经过不断研制和加工创新,云梦鱼面将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工艺结合,精选用料配料,质量愈做愈精,鱼面也成了现代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是湖北地区的有名食品。


云梦鱼面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棚霉豆腐制作技艺




霉豆腐是汉族的传统美味,是安陆的一大特产,也是湖北省的名吃、。霉豆腐制作方法在孝感分布很广,安陆、孝昌、大悟、随州、广水、云梦、京山等周边县市都有,仅在赵棚地区,也是村村户户都腌制霉豆腐,只不过千人千面、千手千味罢了。而喜欢霉豆腐的人更是遍布五湖四海。奔波在外的家乡人吃到一口霉豆腐,常常引发热泪,外乡人吃到“赵棚霉豆腐”,也常常溯根求源,问个不休。


赵棚,位于安陆北部,安陆、广水、孝昌三县市交界处,地处丘陵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黄豆的种植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也是霉豆腐晾晒、风干、腌制的天然加工厂。



赵棚霉豆腐含有多种人体所要的氨基酸、矿物质和B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具有开胃、健脾、调味等功能。“赵棚霉豆腐”用鲜豆腐加工处理后,营养和风味发生了很大变化,霉豆腐加工从原料到成品,18道工序以前全由手工操作,其中尤其点浆环节和晒制环节,全靠师傅的经验来控制,灵活掌握,历代典籍中关于霉豆腐的记述,只有大致配方,真正的传统霉豆腐加工技术,不仅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完全掌握。


赵棚霉豆腐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汉川腊八豆制作技艺









传统腊八豆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明代朱元璋幼时无意中制得,当皇帝后以此物宴请大臣,正逢腊月初八故以此得名。由此看来,腊月制作腊八豆的习俗在江汉平原传延的历史至少有六百多年。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地区的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前后都要进行家庭作坊式制作。将黄豆浸泡、煮熟、将熟黄豆舗放在用木盘或竹簊垫以干净的剪去顶部的稻草上、置室内让其自然长霉(即制曲或称前发酵)、经7-15d后将长满五颜六色的霉豆粒装入泡菜坛内、加以食盐和白酒混匀、密封(即为后发酵),经过20-30d以上再取而食之。



腊八豆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产品安全性能高对人体无副作用。同时湖北省盛产大豆,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生产腊八豆能高效快速地将大豆就地转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腊八豆至2004年连续四届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2007年4月10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鉴定,腊八豆成果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生产腊八豆技术的空白。


但由于腊八豆采用传统发酵工艺制作,加之受四季气候的影响,产品性能不稳定,而且目前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工艺受工业化生产影响,其品质也会改变其本质。腊八豆属农作物加工品,附加利润不高,致使腊八豆的生产不能大规模生产。

汉川腊八豆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孝南(孝昌)转糖人






“转糖人”也叫“糖画”,是民间艺人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全国各地均有流传,其艺术内容丰富、造型活泼、生动有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喜爱。


据考证,它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褚人获《坚瓠补集》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跟中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称“糖丞相”,后来艺人们又将中国的皮影,民间剪纸等艺术造型手法融于一体,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用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而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转糖人”工艺。


糖人工艺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制作者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工具,糖料是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成为红色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完全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转糖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藏在孝感各地的非遗美食,

各有特色,味美纯正,

这么好吃,
还没吃过的小伙伴?

“干饭人”走起~


-END-

景区预约


👇


往期推荐
摄影大赛|“最美孝感”,由你定格!新增报名通道...


甜蜜预警!孝感夏日采摘好去处,赶紧约起来→


放大招!孝感市旅游年票全新升级!100元游览33家景区!



来源:孝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孝游妹

审核:行天下

出品: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