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百年院史馆考察记录
2018年,为了改造提升植物园园史观和画展厅。我们几人组队去北京考察,相继参观了中央美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好几个史馆和特别展览。
中央美院院史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因此我们也先来说说中央美院的院史馆。位于望京的中央美院整个建筑结构是由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家吴良镛设计的,整体用材都是青砖,低调朴素,又透着股洋气;一进校门即可看到的是美术馆,资料介绍说是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院史馆就位于这组建筑群中,位置非常“显赫”。
2015年,我到望京那边出差,曾误打误撞参观过中央美院院史馆,觉得不错,因此此次推荐大家再去看一下。2015年的时候,中央美院的院史馆在一楼大厅,位置非常显眼(详细看本期另外一篇文章介绍)。这次去,美院把之前的展厅撤了,挪到地下一楼展厅。后来得知,2018年是中央美院百年院庆,这个院史展览就是院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估计是为了更加丰富内容,因此迁移至此之吧。
此次前去,找了半天,才找到的院史馆入口:位置略显隐避了一些,但依然有气势。
想必美院设计人才济济,的确很多地方感觉还是比其他馆技高一筹。沿着楼梯进去,是红色的大字,凸显出来,很有感觉。可惜我拍的照片有点失真了。左侧是一个管理和售卖纪念品的房间;右侧有残疾人设施,有人文关怀。
主展厅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大厅。设计者在中间搭建了一个内展厅,增加了展陈线。但主题展陈主要是大厅四周的几面墙。展线非常简练,灰底白字,内容绕墙一圈,一气呵成。
内展厅外侧,布置成了重要作品高仿件的展览。美观大方,估计考量是与对面的主题相对应,不影响历史展陈的同时,丰富了实物展示。
内容的展陈字体突出,部分人员图片用圆形板子突出来,形成立体感,比其他地方千篇一律的打印要精彩的多。文稿档案用柜子装在相应的下方,实物相对较少,是展览的不足之一。
展陈的文字不少,但文字也做了空间处理,在墙上具有分门别类的立体感,减少了文字稿的枯燥。部分小巧的实物,如刻刀等就直接放在展墙上了。
不少高仿档案也做的不错,很生动,令人记忆深刻。如党旗设计上交初稿的时候,上面有各位中央领导的批示。你看得出来周恩来总理批示的是什么吗?———
展厅的光线设计的特别好,分为三种光源。内置灯、顶灯和射灯。美中不足是玻璃会反光,要是用不会反光的玻璃就完美了。
内侧环线展厅的背面,全部都是高仿作品。对应着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和事件,把同时期的优秀作品展出来,形成内展厅的外圈。参观之人转过头即可看作品,具有辅助和装饰两个作用。
中间柱子四周全部设置成玻璃包裹的展柜。既可放内容,又可放实物。
文革的处理趋于保守,简单一提就过渡到文革末期的恢复工作。
复苏的生机。
有的内容很有趣,比如喝版纳相关的题材。1979年,在首都机场传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 ,有裸女形象,引发巨大争议。
重大学术活动。
展陈内容高度适中,刚好符合人观看的视角与习惯。
展览后面有一些特色的党建介绍(这些内容做得好也可以很精彩,润物无声)
招生选拔人才介绍和媒体报道,这几篇报道展示方式叠加,挺有意思。
一位老人参观展览,匆匆而过。
新时代落实情况,展示美院都做了些啥艺术品。以及历任校长和书记。
院史馆工作委员会名单
展览内测陈列情况,干净利落,光线柔美,且全都安装了玻璃。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实物用的较少。
展厅出口(同时也是入口,左侧是残障人士设施);出口正门正对着一尊雕塑,在相对幽暗的走廊中,雕塑亮堂堂的坐在竹林中央,对着你微笑。
走出去一看,是蔡元培的雕塑。蔡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美学教育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中央美院的创始人。巧妙的空间设计,让你出来的时候,徐徐登梯,向他走去,一定会看到他(进去的时候可能忽视)。设计相当巧妙!
附: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部分临时展架(中央美院设计学科成果展)
以及徐悲鸿特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在这里看到了大师相当多的真迹。
总结:这次是第二次到中央美院看院史馆。刚开始找不到,以为不重要被撤掉了。后来才知道是百年院庆,重新布置在地下一楼。一楼的展示设计集成了之前的大多数内容(15年观看),方式同样符合美院低调,学院派风格,但加了内环展线,把高仿实物与之配合,在精美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酷。进出口与蔡元培的空间感,彭丽媛的画像,周总理的批示等等,很多细节也令人影响深刻。遗憾的是,看完之后,只觉得牛,或因没有交集或内容过于庞大,反而很多东西都忘了。或许,这只是我的问题,而非展览设计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