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罗梭江铁索吊桥历史
流经勐仑的罗梭江
罗梭江,又名补远江,是澜沧江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普洱境内,经象明境内顺流南下,途经勐仑,最后流入奔涌的澜沧江。在勐仑境内,罗梭江遇到了绿石林石灰岩山体的阻隔,转向西流,水流经过勐仑镇后,又依地势转而向东流去,形成了一江碧水西折东的壮丽景象(雨季江水浑浊)。
自古以来,地处勐仑的罗梭江大拐弯就是商贸跨江渡口的好地方。来往普洱茶之源易武、边城勐腊,以及南下老挝和泰国的商队,均要在此登船渡江,通过骡马和牛把普洱茶等商贸物资运输到其它地方。因此,吊桥所在的大体位置,就是茶马古道的古渡口之一。
50年代末,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来到这里,看到罗梭江一衣带水,环绕而成形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葫芦岛,恰逢易武县(当初名称)被撤销,留出空地,因此便决定选址于此。在建园之初,岛上尚有七户傣族人家,专门从事渡船的营生,称之为“曼摆乃”。吊桥头的老酸角树便是当初古渡口的傣族人家所植,镇上植物园小区内的古榕树则是商队歇脚之地,几个均为茶马古道渡口的历史遗物。
1966年建成的罗梭江吊桥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进驻葫芦岛之后,进出一直需要渡船摆渡,日常出入非常不便,遇到急事或人员突发疾病等,多有人冒险游泳渡江,历史上曾有好几位建设边疆的职工,淹死在罗梭江凶猛的波涛之中。1965年,有位领导来访,有位外出买菜之人又一次葬身江中。闻此噩耗,科学院便拨款修建了此桥,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一座现代化的钢索桥跨江而起,于1966年建成。可谓天堑变通途,在西双版纳历史上为第一座跨江铁索桥,一时成为佳话,每有贵宾游客到访,必到桥上合影留念,如著名的作家丁玲、明星白杨,两弹一星科学家周光召等都曾在桥上拍过照留过影。
钢丝吊桥的建成(以及公路桥的建成等)结束了古渡口艰难的渡江历史,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1985年4月一场龙卷风袭击勐仑,铁索吊桥被狂风掀翻调入江水之中,经过全园职工大抢修,只保住了柱墩。之后,植物园设计建立了一座竹子浮桥,横跨江水,浮桥可依江水上浮或下沉,简短熬了一段时间。1987年2月经再次规划,又建立了铁索吊桥,每年精心维护,一直持续使用至今天。
1985年4月,勐仑遭风灾,吊桥翻入江中被冲走
1986年,暴风吹到吊桥之后建立的临时竹浮桥 (档案室供图)
现罗梭江吊桥为1987年重建,图为竣工后留影
光阴荏苒,白骥过隙。版纳植物园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罗梭江水依然在静静奔流,每当夕阳西下之时,站在吊桥之上,仰观孔明古茶山,俯视傣乡罗梭江。想一想那些渡船的马帮,摆渡的傣族人,还有开拓边疆的先辈们,总有一股无比幸福的喜悦涌上心头。
茶马古道 古渡口
吊桥的位置历史上曾经是茶马古道通往勐腊、老挝和泰国的古渡口,来玩茶商在此渡江,前往勐腊或老挝泰国。1957年,植物园周光倬先生等,勘察选址植物园之时,曾经手绘记录下勐仑渡口位置,以及岛上的茶马古道路线图(单虚线为茶马古道,图为勘定中缅边境南线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周光倬手绘)
80年代早期,横跨江山的铁索吊桥
1986年,正在修建浮桥
87年新修的吊桥与竹桥相伴,对面是砖瓦房子的勐仑镇
吊桥荣光
吊桥晚霞
历史上不同版本的植物园的门票,吊桥一直都是植物园的骄傲
吊桥曾吸引很多名人合影留念。如著名白杨(影剧界四大名旦之一)、丁玲(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杨沫(当代女作家)等来园考察 (余彩提供照片)
中科院院长,“两弹一星”周光召1992年在吊桥上视察
昔日吊桥头有一张植物园全园地图,成了众多来访者拍照的好地方
注:未标明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档案馆,及热带雨林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