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是如何进入热带雨林的?
以猴为食,祖先占领东南亚热带雨林
人类祖先进入热带雨林之后以什么为食?德国科学家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4.5万年前的一个遗址,并分析了1.45万个骨头,发现老祖先最早是狩猎树冠高处的猕猴和松鼠,很少打猎野猪、鹿、水牛等地表动物,然后利用猴骨制作标头,再射杀更多的猴子。有趣的是,经过了4万多年的猎杀,这些猴子并没有灭绝,表明老祖先可能很了解猎物的生物习性,并选择的猎杀猎物,已经具备了朴素的生态观念(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人类进入各个热带雨林的时间
智人,也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先,在30万年前从非洲起源之后,一路北上扩张。从稀树草原草来,曾经跨过中东的沙漠,征服欧亚的温带森林,迁入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克服湿热多病的热带雨林,甚至能够生活在海洋之上和极度寒冷的北极。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物种之一,凭借着超强大的学习能力、知识传递和社会组织,几乎适应了所有的生态系统(人的进化:老祖先是如何占据高山雪原和热带雨林的?),并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文化,堪称大自然最美的演化与奇迹。
约在7-3万年前左右,老祖先跨越南亚,进入了东南亚热带雨林,并成功适应了热带雨林,存活了下来。众所周知,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自古以来,热带都被称为章虐之地,人类在其间难以认准方向导航前行,也难以捕获凶猛的大型动物,因此,热带雨林一直以来都被认人是人类迁徙过程中难以跨越的障碍,被认为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
那么,是什么能力让老祖先能够活下来呢?他们又是怎么生存的呢?他们的狩猎策略是怎样的呢?
斯里兰卡史前人类遗址法显洞
由于热带缺乏考古点,科学家很难恢复老祖先生活的历史。幸运的是,在斯里兰卡西南部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个距今4.5万年的遗址:Fa-Hien Lena洞穴。Fa-Hien是中国佛教高僧法显的翻译。据称,东晋时期,中国高僧法显曾经拜访过斯里兰卡,并到过此地,因此这个山洞以高僧法显的名字命名。
法显山洞在人类学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洞中埋藏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晚渐新世延伸到全新世,也就是从寒冷的冰川世纪晚期,一直逐步到了现今温暖的地球气候。因此研究这个地方,可为我们揭秘人类是如何走向热带雨林的。
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法显山洞位于斯里兰卡西南部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这个位置历史上热带雨林随着气候变化而有所变化,雨林也分为典型的湿热热带雨林、相对稀疏的季节雨林和草地等,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数据,分析老祖先早期到底如何一步步走进热带雨林的过程。
法显洞位置与周边森林类型示意图
法显洞不同地层剖面图
法显洞中发掘的猎物骨头
通过山洞中晚更新世到全新世转折期(4.5万年前)的26个古人的牙齿化石分析,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当时的古人还只有相对小的石器、主要在相对稀疏的季节雨林活动,偶尔也到湿热的雨林边缘去采集野菜,进入热带雨林或许只是偶尔的行为。可以确定的是,老祖先利用热带雨林的时间可追溯到4.5万。
约2万年前左右,热带雨林植物已经成为史前人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如富含淀粉的根茎或坚果等。可惜科学家现在很难将其定到切确的种,否则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到底吃些什么菜呢。在此之前,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去热带雨林的历史只有8000年,八千年以前热带雨林中是没有人类的足迹的。法显洞的古人类化石研究,把人类进入热带雨林的历史提前了一万两千年。这项“晚更新世人类已经开始利用热带雨林资源”的结论发表在顶级刊物science上。
有趣的是,最近德国马普的科学家又对法显洞老祖先吃的动物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发现老祖先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进入热带雨林以来,吃的动物越来越小,从地上跑的大型动物,逐步过渡到了树上爬小型动物。史前人进入热带雨林深处之后,似乎热衷于打猎飞鼠、猴子等小动物,而放弃了捕杀野猪和鹿麂这一类大型动物。
通过骨头和地层分析法显洞不同地层中动物的组成(史前人食谱从大型动物转向小型猴子和松鼠)
从上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4.5万年前智人进入斯里兰卡热带雨林之后,体型相对较小的猴子和松鼠,成了他们猎杀的对象。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人,吃猴子和松鼠,已有4.5万年的历史。(玩笑:吃猴脑这种习俗是不是就来源于此?)
已经被猎杀了4.5万年的叶猴(S. priam)
有意思的是,史前人在捕获猴子吃肉之后,还进一步利用猴子的骨头和牙齿,制作箭头,用来猎杀生活在林冠的猴子和松鼠。法显洞中就发现很多用猴骨制作的箭镞,下面这张图就是法显洞中挖出来的史前人的猴骨武器。
史前人利用猴骨和牙齿制作的狩猎工具
为什么智人进入东南亚热带雨林之后,会选择猎杀森林高处的猴子和松鼠呢?猴子等小型动物,以机敏著称,被认为是极难移对付,不易猎杀的。欧洲和西亚的一些史前遗址分析,发现对猴子等的捕杀,或与人口急速增加或气候变化引发的食物危机有关。史前人长期在草原以大型动物为食,在进入东南亚热带雨林之后,可能是因热带雨林森林稠密,很难追踪诸如野猪和鹿的大型动物,而生于森林高处的猴子等小型动物更加易于捕杀一些,因此转而猎杀小型动物。也正是对于猴子和松鼠等小型动物的猎杀策略,让史前人适应了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生存。
颇具深意的是,智人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虽然已经猎杀猴子和松鼠等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竟然也没有把任何一个物种赶尽杀绝,没有人为灭绝过任何一个物种。古人似乎早在4.5万年前,进入热带雨林之时,就已具备某些朴素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的理念和节制猎杀动物的思想。在这当今热带雨林急速丧失的背景下,理解史前人如何最先进入雨林,如何在雨林中取食生存,又如何与雨林保持良性的关系,对厘清人的迁徙演化、雨林文化和保护,均有非常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Roberts, P. , et al. "Direct evidence for human reliance on rainforest resources in late Pleistocene Sri Lanka." Science 347.6227(2015):1246-1249.
Oshan W. et al. Specialized rainforest hunting by Homo sapiens ~45,000 years ago. Nature Communicationsvolume 10: 739 (2019)
Monkey hunting ensured survival of homo sapiens in the rainforest
https://www.mpg.de/12746043/humans-colonize-south-asian-rainforest-by-hunting-primates?c=2249
Specialized Arboreal Prey Hunting by Early Humans in Sri Lanka
https://natureecoevocommunity.nature.com/users/207823-noel-amano/posts/44345-specialized-arboreal-prey-hunting-by-early-humans-in-sri-lanka
Roberts, Patrick , et al. "The deep human prehistory of global tropical forests and its relevance for modern conservation." Nature Plants 3.8(2017).
图片源自文献或参考资料中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