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虫皇后“兰花螳螂”

刘光裕 版纳君 2021-05-30

大海芋上的粉色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是一种昆虫,它的美,超出了人的想象力,恐怕连造物主自己也未层想象到兰花螳螂的优雅芳容。

有幸遇到兰花螳螂,亲自观赏这种优雅的精灵的人必定是幸福的,无福相遇而可以坐在电脑前阅读此文,观赏图片者无疑也是十分幸运的。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兰花螳螂主要生长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热带雨林中,因外貌酷似兰花,因而得名兰花螳螂。伟大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提出者之一华莱士(Alfred Wallace)在1889出版的《达尔文主义》一书中描述过这种生物,他说“兰花螳螂”十分稀少,体色十分奇特。虽然华莱士一生在东南亚从事生物研究,但他也没机会真正见过这种奇特的生物,只是好友寄来的一副黑白素描和蜡黄变色的标本而已。 

据《中国螳螂》一书记载,一位叫王天齐的科研人员于1994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集到一枚雌性兰花螳螂标本,并发文为新种。其实不然,后来经过比对研究发现在西双版纳发现的兰花螳螂与马来西亚的是同一个物种。王天齐的发现有错误,螳螂前足胫节上棘刺的数量在不同年龄个体间是有所变化的。我想正是因为兰花螳螂的稀少,加之极其难以发现,才导致了这样的错误。随着相机的普及和信息流动的加速,版纳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近几年发现了四五只兰花螳螂,并做了记录。

2011年,版纳植物园发现了几次兰花螳螂,其中两只在黄姜花上逗留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版纳植物园科普人员利用难得的机会,拍摄了大量精美图片,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叹、爱怜和哀叹(见:报道 和 图集)。

 今年三月末,我们在版纳植物园又先后发现了两只兰花螳螂,一白一粉,为不同年龄的雌性螳螂。体型稍小的白色螳螂为纯白色,躲在栀子花上,巧夺天工,难以辨识。要不是细心的园林管理员发现,外人基本上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只雌性螳螂为粉红色,个子较大,优雅地趴在大海芋叶子上面(如图)。

栀子花上的兰花螳螂(你找得着我在那里吗)

 

事实上,兰花螳螂与其它种类的螳螂一样,是捕食性昆虫,天性还是很残忍的。饲养兰花螳螂的网友发现,兰花螳螂是夜行性昆虫。在黑夜中,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掠杀体型比它小的其它昆虫。兰花螳螂优雅的姿态和完美的颜色便是迷惑他人的毒药。成年兰花螳螂会将屁股高高举起,将自己折叠伪装,模拟花朵以吸引猎物。 

兰花螳螂科学的称呼应该是冕花螳,虽然将其称为“兰花螳螂”,并非意味着它一生下来,形态就像兰花。版纳植物园工作人员也从未在兰花上发现过兰花螳螂,而是在黄姜花、栀子花或其它植物之上发现它们。网络是大量的兰花螳螂趴在兰花之上的图片估计都是“伪作”,不符合真实的场景。兰花螳螂有很多阶段,雄性生活周期约八个月,一生要经过七次蜕皮,雄性兰花螳螂生活周期为六个月,一生经过五次蜕皮。兰花螳螂各年龄的体色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刚刚孵出时,体色是暗红色的,长得像蚂蚁,经过蜕皮之后慢慢变为白色或粉色的若虫,这时候方才成为兰花螳螂。性成熟后则会慢慢变为黄色,屁股也不像之前那么翘,那时候看起来就没那么起眼了。

美丽的东西让人爱,也叫人怜。每次发现兰花螳螂之后,消息总会不胫而走,最后的结局便是被人抓走,令人心寒。不仅是因为兰花螳螂过于美丽,而且因为它背后有巨大的市场。国内很多博物馆会购置标本,网友也热衷于饲养盒贩卖兰花螳螂。百度搜索“兰花螳螂”一词,便可看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购买兰花螳螂的信息。有网友甚至不惜花一千多从马来西亚、印尼购买兰花螳螂回国饲养,交易很是火爆。

如何既能让公众有机会欣赏这些美丽精灵的同时,又能保护它们呢?昆虫界其实充满了神奇,从来不缺乏惊艳的角色。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受伤的不仅仅是兰花螳螂,连传粉的蜜蜂也在不断减少,昆虫确实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中国螳螂》作者之一透露,兰花螳螂其实还是可以人工繁殖的,真心希望西双版纳乃或全国将兰花螳螂作为昆虫界的旗舰物种,把它打造成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增进人们对靓丽昆虫的了解和保护。

白天拍摄的兰花螳螂(眼睛是白色的)

晚上拍摄的兰花螳螂(眼睛是暗红色的) 

栀子花上的兰花螳螂(全身乳白+ 绿色的项链)


延伸阅读:

翘臀的学问| 螳螂为什么翘屁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