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拟态:兰花螳螂的骚与羞
兰花螳螂对传粉昆虫的吸引效率远超花朵
白色的兰花螳螂慢慢成长之后,颜色会逐渐变成粉红色,外形优美,步态轻盈,被称为最美的昆虫。
兰花螳螂是自然进化的极品,也是拟态艺术的精品。自1889年,博物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之后,便为世人所知,常常用来做例子,用以阐述说明自然拟态的生物学问题。说来奇怪,这么奇特且常常被念叨的明星生物,过去竟然基本没人研究过,中国人则更没什么像样的研究记录,可见亚洲(或东南亚)的研究者有多么的不了解自然。虽然兰花螳螂拟态的事实早已深入人心,但拟态的生态功能,发育和进化基础我们基本是一无所知的。
近两年,我们多次拍摄到兰花螳螂。知道年幼时候的兰花螳螂是纯白色的,常常发现它躲在白色的花朵上,如姜花,栀子花等,完美的融入到背景环境之中。然而有时候又发现,白色的兰花螳螂趴在灌从的叶子正面,远远看去很是突兀,一眼即可辨认出来。它的拟态到底是躲避天敌,还是吸引传粉昆虫?我们不得而知。而红色的兰花螳螂则多发现于绿色的叶子之上,对于传粉昆虫和天敌来说,无疑都是非常显眼的,确实需要兰花螳螂三思。
百般妩媚、搔首弄姿。你这么骚鸟儿知道吗
按理,如果兰花螳螂赫然站在开阔的叶子之上,搔首弄姿地吸引传粉昆虫,那么这种行为对于他的天敌鸟类来说,显然是作死的姿态(羞)。兰花螳螂到底是拟态逃避捕食,还是拟态吸引传粉者增加捕食概率呢?直到2013年末和2014年初,澳大利亚的一位博士才发了2篇文章,尝试着讨论了讲述兰花螳螂的拟态捕食策略。
研究发现,从传粉昆虫的视角看,兰花螳螂与热带雨林中一些花朵对紫外光的反射是一致的,传粉昆虫并不能区分开兰花螳螂与花朵的反射光。其中2014年初发表的The American Naturalist文章认为,兰花螳螂的体色更多是用来吸引诱骗传粉着的。兰花螳螂形态与颜色合力形成的芳容,对传粉昆虫很有吸引力。对比试验发现,兰花螳螂吸引传粉昆虫的效率甚至比花朵还高。一个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人首次证实了兰花螳螂攻击性拟态(aggressive mimic)的生态学功能。
换言之,兰花螳螂趴在绿叶之上,是明晃晃的卖弄风姿,明骚来着。
澳大利亚人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兰花螳螂拟态背后的一些秘密。也就是说,网络上流传着那些兰花螳螂趴在花朵之上的照片,基本都是摆拍,或者是造假的照片。特别是红色的兰花螳螂本身对昆虫的吸引力远超过花朵本身,所以它们常常趴在绿叶之上,这样更符合野外的生态情况一些。
事实上,兰花螳螂的故事远不至于此。兰花螳螂生活习性,以及为何要变色的问题还没回答呢。从我们所拍的图中,可看出兰花螳螂体色会慢慢改变,从白色到粉红色,然后变为黄色,黄色偏黑,这些过程中,兰花螳螂的体色拟态功能上是否存在差异,拟态所带来的捕食效率又如何呢?特别的问题是,兰花螳螂又是如何躲避鸟类的捕食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科学家的新发现。
参考资料:
James C. O’Hanlon, G. I. Holwell , and M. E. Herberstein . "Pollinator Deception in the Orchid Manti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83.1(2014):126-132.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