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植物园:棕榈树上为何结出了无花果?
植物园是孩子们探索自然秘密的优秀平台(via BBG)
【学术探讨:旅游政策如何影响植物园的教育效果】最近半个月,我们相继举行了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和环境教育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兴高采烈地深入讨论植物园乃至全中国该如何改善我们的素质教育服务,以进一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贡献。与会专家在理论上疏导,达成不少共识,诸如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动植物园博物馆的保护教育,建设大学校园为动植物园的延伸,在自然教育中逐步渗透科学教育等等。
环境教育的难点在于人的行知矛盾性。多数人的环保生活大多都是“伪君子”,“假道学”,即便那些满腹经纶的生态学家,也是满口生态环保,生活里却丝毫无环保行为。跨越知与行的鸿沟,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行知理论的探讨由来以及。多数人认为,知易行难,嘴巴上说说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很难;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知和行要统一;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鼓励通过实践获得真知。人类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催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知行”理论。
时间走过千年,争论依然深存。罗梭江论坛上的学者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特别在当今流动性超强,人与人间道德约束较弱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没必要,也没动力去践行“行知”的过程。高谈阔论博彩四方就是目的,特别是很多官学机构践行似乎有点被遗忘了。这个观点我已感悟许久,今天遇一小事促使我写下此文。
早上约十一点,华南植物园一远房同事打电话说,“植物园导游太差劲了,竟然乱给游客讲,棕榈树上结出的是无花果。” 我一听便觉得不可能,上能讲天下能讲地,能歌善舞能说虫虫的导游姑娘,怎们可能放这种低级的错误?!但是哥们信誓旦旦,斩钉截铁的语气,也传达出出一个事实:“版纳植物园内有讲解员给游客讲解“棕榈树结出无花果”的科普故事”。无论如何争辩,寻找理由把责任推给外面的导游也好,还是我们的导游讲的,这件事就是发生在了版纳植物园内。联想起,今日云南最火爆的国家地质公园“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竟然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不禁让人打冷颤。
植物园内海量的研学旅行学生(图文无关)
试分析为何版纳植物园园的棕榈会结出无花果呢?当然是有导游乱讲。第一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导游,但可能性不大;第二很可能是外面的导游,在园里乱讲;第三是我们专业的讲解员和外面的导游没有明显的标识差异,在外人看来都是植物园的人讲的。为何外面的导游突然在园里讲解的情况多起来?把讲解服务水平拉下去了呢?原来管理促生了一系列反应。过去一场常规西区导游费用是100,团队半价就是50块钱;外导就买票给游客了,让植物园导游讲解。最近因为经济压力,植物园政策开始一切朝着经济发力,涨价就成了首选。当导游价格不再优惠的时候,外导就自己赶鸭子上架,进园讲解,让植物园棕榈树结出无花果,其它诸如老虎须是天南星科等等相对专业一点的错误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据导游反应,以前票价优惠一半,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的讲解员讲解,水平还可以,错误很少;优惠取消后,外面导游自己上,我们的导游就闲置下来一半,总收入貌似差不多。结果就是收入没有显著增加,但整个园区的讲解服务能力水平下降,导游的收入也受到影响。一个小小的政策波动,效果是显著而惨烈的,科教与不教就在一线之间。
事实上,版纳植物园的科普旅游早就应该“向钱看”。向钱看是寻求一种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所有东西所有的内容都要朝着经济增长而去,应该考虑不同内容的综合价值。坚持我们培训过的导游讲解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保证服务的重要内容。自己的讲解员带来的不仅仅是导游费那么一点收入。一是精准高质量的服务,二是附加的各种价值。如有导游和我说昨天带了一群山西游客,通过她们讲解之后,晚上有报名参加夜观产生一千元收入,藤茗屋用餐17人,十个小朋友做王莲等等,附加值远远超出导游费的N倍。还有一些游客通过听了讲解之后,再次住进我们的酒店,商品消费等等,其价值也远非导游费那么单薄。
当然,版纳植物园本身100块一场的导游费并不算贵,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提价”操作,引发的却是“棕榈树上结无花果”的科普讲解。作为中国排名第二的中国科教旅游基地,如果我们没有相应得力的管理举措的话?那么不只是我们,整个中国研学旅行或科教旅行很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一个笑话。
小小问题,背后的教育问题,着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