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棉兰
在苏门答腊北部翠绿的原野上,大片的棕榈林如波涛起伏。在日里河畔与马六甲海峡之滨,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繁华都市。
它的名字在今昔交织的回声中产生共鸣,让人想起“多元文化的灯塔”,一直是该市享有的美称。这座城市,正是印尼苏岛重镇——棉兰(Medan)。
位于棉兰SiB 环岛路口的这个时钟纪念碑,是该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2023年3月上旬,北苏门答腊省龙狮协会与苏北华联,在棉兰共同主办国际舞狮大赛。印尼龙狮总会丘昌仁主席率团赶去祝贺,我也同机前往采访报道(下图),便有机会再次领略了棉兰的魅力。
采访间隙,几番穿过棉兰市区,徜徉街头,整座城市好像是一幅由视觉、声音和气味组成的织锦,愉悦地笼罩着人们的感官。荷兰殖民时期留下的老建筑物和古老的寺庙交相辉映。叮当作响的三轮车铃,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的轰鸣在街巷中回荡;现代化购物中心,高耸着闪闪发光的外墙,仿佛从四面八方向你招手。作为著名的美食之都,空气中弥漫着滋滋作响的沙爹香气和令人陶醉的丁香烟味道。各种美食以其丰富多样、口味独特而闻名遐迩,从传统的印尼美食到中华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棉兰著名美食街三宝垄街夜市摊位。一对兴高采烈的华裔青年。
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也是苏门答腊岛上最具活力的商业城市,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则远远超出它的经济能量。棉兰不仅拥有富丽堂皇的苏丹皇宫、阿拉伯风格的大清真寺,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张阿辉故居(张耀轩纪念馆),还有石材坚固而又雕刻精美的印度神庙。
上图及下图:棉兰苏丹王宫外景。大厅内苏丹王加冕登基及会见重要客人的宝座。这座金碧辉煌王宫建造于135年前,由当时的德利皇朝的苏丹Makmun修建,设计师是一位名叫特厄尔的意大利海军上尉。
该宫殿占地近2800平米,30个房间,但只有一个主房王室对外开放。它的建筑风格是马来文化,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的组合,室内设计也包含意大利的欧式风格。
说起早期客家人华侨巨商张榕轩(1860-1921)、张耀轩(又名张阿辉 1861—1921)昆仲,在苏门答腊乃至整个印尼和东南亚一带可谓芳名远播,无人不晓。
兄弟俩祖籍广东梅县,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侨领。他们在棉兰开辟庄园,种植甘蔗、烟草和橡胶,开办茶叶、油料、制糖工厂,从中国带来的劳工超过10万名,均系地位显赫的棉兰市开埠功臣。
鉴于张氏兄弟的杰出才干以及他们在当地华侨中享有的崇高威望,荷印当局先后授予张榕轩兄弟雷珍兰、甲必丹、玛腰的职位,让他俩管理棉兰的华社事务。玛腰是那个时代印尼华人的最高官衔。当时中国的清朝政府也曾先后授予张榕轩花翎二品顶戴候补四品京堂,张耀轩则被授予花翎三品卿衔江西补用知府的官职。
张榕轩、张耀轩致富后,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国兴办公益,并创建了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开启了中国近代民办铁路的先河。
上图:位于棉兰阿哈马德雅尼路的张阿辉故居。下图: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来张氏纪念馆参观。这座棉兰市中心最有标志性的中国风建筑,建于1895年,两层楼有35个房间,虽然看上去没有前文所说的苏丹皇宫那么雄伟壮丽,但是整个庭院8000平米,占地面积竟然比皇宫大了两倍还多,足见张氏兄弟、尤其是弟弟张耀轩当年的财富实力有多么雄厚。
有关张氏兄弟的事迹,网上有很多报道,这里只是点到为止,不再画蛇添足。
“福建化”的棉兰
根据印尼中央统计局(BPS)提供的信息:市区面积为265.10平方公里的棉兰,2022年人口为 2,460,858 人。作为多民族的北苏省首府,棉兰由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市民组成。除了早期定居的马来人和卡罗人外,棉兰主要由爪哇人、巴达克人、华人、米南加保人、曼德林人和印度人组成。另据福州大学副教授杨宏云博士在其著作中所说:华人作为当地主要民族之一,约占棉兰总人口25%的比例,估计有40—50万左右。棉兰华社有关负责人则认为,本地华人已经超过了50万。不管是否超过了50万,有一点确定无疑——在印尼几座大城市中,棉兰华人所占比例当居首位。
春节期间,棉兰一家中餐厅热闹聚会的当地华人。
棉兰华人之多,乃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他们的先辈也和印尼其他城市的华人一样,分别来自福建厦、漳、泉和莆田一带,以及广东潮州、梅州、江门,还有海南等的祖籍地。有意思的是,棉兰华人无论祖籍原乡何处,在家里一律说福建闽南话,华人市面上也是如此,大人小孩都能操一口流利的闽南方言。有人分析说,棉兰这个特色,除了华人中福建籍的比较多以外,也跟它靠近北马来西亚,尤其与槟城隔海相望有关。当地很多华人在北马都有亲戚,彼此交往频繁,而闽南话则是北马华人的通用语。受其影响,即使在苏哈托当权时期,棉兰华人面对强制同化的高压政策,仍顽强使用闽南话交流,而不像已经高度“印尼化”的爪哇等地华人,失去了使用祖籍方言的能力。因为这个缘故,棉兰华裔的文化风俗完好保留了福建人的传统。中青年一辈,也有不少人会讲中文普通话,这一点也和爪哇地的华人不大一样。
棉兰华人在当地寺庙前上香拜神。
除此之外,棉兰华人饮食习惯的“福建化”特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棉兰华人街区,中国特色的“福建早餐”和“闽南式早餐”随处可见。比如“福建面”,佐料有封肉、卤蛋、虾、鱼丸、蔬菜等,面是干拌的,会送一碗清汤搭配,真心口感不错。不仅当地人每天必吃,也流传到雅加达等其他城市。笔者此次到棉兰,下飞机已是夜幕降临。跟随丘昌仁主席等人驱车进入市区,直接去了一家华人开的海鲜酒楼。餐厅很大,听说以前是间戏院,里外中式装修,大堂里摆着三四十张圆桌,全部铺着深红色台布,音响轻柔播放着中文歌曲,满满中国元素。招待员多为华人女子,着中式服装,与食客寒暄和报菜名都是闽南口音——简直比福建还福建。在此异国他乡,让我这个福建人立马有了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棉兰华人众多,各类华人社团自然也少不了,好像雨后春笋,比比皆是。1998年印尼步入民主改革之后,苏哈托时代被关闭的棉兰华社悉数复苏,更多是后来新成立的。大大小小的宗亲会、同乡会,宗教、文艺、体育、校友会等团体纷纷涌现。单单棉兰市内就有一百多个华团,加入到苏北华人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的有60多个。上述棉兰华社,活动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的有苏北(省)印尼华裔总会、苏北华人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苏北华联)、苏北印华百家姓协会、苏北客属联谊总会、 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棉兰江夏公会、棉兰颍川陈氏宗亲会、棉兰六桂堂、苏北印中商务理事会、印尼龙狮运动联合会苏北省分会等社团。2023年3月5日,黄印华(左二)、徐煜权(右二)、苏达人(左三)等苏北华社领导与印尼龙狮联合会主席丘昌仁(右三)出席棉兰国际舞狮邀请赛颁奖仪式。如黄印华领导的苏北印尼华裔总会,多年来积极参与赈灾、福利、教育、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协助推动苏北省经济与旅游,以及自费组织文化艺术团、招商团到国外参加国际贸易、旅游展览,从而成为苏北华社与当地省、市政府互动的桥梁。著名企业家苏用发先生、社会活动家许煜权先生等人和已故华贤廖章然先生领导的苏北华联,在为华人子弟办学兴教方面劳苦功高,成效显著。早在十多年前,该会就发起创办了印尼第一所华文教育本科学校——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此后又发动重新恢复了停办40多年的棉兰崇文三语学校。
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
由苏北华联创办并主管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简称亚院(STBA-PIA),系印尼教育部批准的唯一 一所可颁发华文专业本科文凭的民办高等院校。
上图:苏北华联创办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下图:亚院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进行中文考试。
该校建校资金由苏门答腊北部数个华人团体以及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捐助,同时获得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课程及提供师资方面的协助。此外,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也协助该校寻找师资,所有被派往该校执教的中国讲师薪水均由中国政府支付。
这所大学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1000多名掌握华文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中包括商贸汉语人才、旅游汉语人才和汉语师范人才。亚院选派的学生连续参加十届印尼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均拔得头筹,以“十连冠”的成绩,证明了办学水平着实非同一般。
棉兰崇文中小学创办于1955年,1965年被政府接管改换名称,变成全部教授印尼文的国民学校。2011年由苏北华联主席苏用发牵头重建,在众校友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2011年成功复办棉兰崇文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国民学校的形式办校,开设印尼文、中文和英文三语课程,每周有五节课教授中文,深受华印社会的欢迎,现有学生近四千名,教职员工200多人。
应当说。棉兰许多华团,各自都有成就,以上只是举两个突出的例子罢了。
此次采访,让我感到最有报道价值的,是当地部分社团呈现的一种新面貌。
比如,此次成功举办“棉兰省长杯暨苏北华联杯国际舞狮邀请赛”的东道主——印尼苏北龙狮协会,其协会主席苏达人就是一位八零后,而筹备组织整个大赛的团队成员,也大多是同他年纪相仿的中青年骨干(下图)。
苏达人今年38岁,是前文提到的苏北华社领袖、印尼钢铁企业巨子苏用发先生的二公子。
苏用发祖籍福建南安。印尼苏钢集团董事长,现任印尼苏北华联主席、印中经济文化与社会合作协会苏北省分会会长。其家族创办的苏钢集团改写了印尼的冶金史;生产的特种铸钢产品出口世界各地,成为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有媒体报道说:几十年来,苏用发立足棉兰,乐善好施,逢善必举。他赞助失学青年读书、帮助困难华人度过难关、深入亚齐海啸灾区赈灾、捐资救助雅加达水患灾民、资助福利院、孤儿院等举不胜举,同时在中国各地捐建了许多公益项目。在棉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崇文中小学创办过程中,单单他个人便先后捐款近400亿印尼盾。
苏用发常说:“我是印尼人,要为印尼尽忠;我是中华后裔,要为中国尽孝”。
苏用发曾两次荣获福建省政府授予的“乐育英才”与“公益事业突出贡献”金质奖章。
得益于父亲的影响和家族企业投资的需要,年轻的苏达人这些年多次往返中国苏州等地,中文交流没有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华社活动亦有兴趣。他先是参加了父亲苏用发领导的苏北华联,担任青年部主任,带领一帮同龄人为华联赈灾救济等慈善活动跑腿出力,参与社会工作有了不少历练。
2022年7月,印尼苏北龙狮分会换届,苏达人被推举为新一届主席,从此成为这个社团的一把手。上任不久便在苏北华联等社团支持下,和同仁们策划筹备了这场由印尼苏北、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泰国等四个国家三百名舞狮好手参加的国际舞狮邀请赛。苏达人他们通过经验丰富的华联执行主席徐煜权等前辈大佬帮助,设法争取到苏北省长同意,把本次邀请赛命名为“省长杯暨华联杯”,便师出有名拉来了资金赞助,又以此争取到省市政府主管部门支持,为龙狮大赛提供了体育场馆,同时还允许运动员免费入住体育局的运动员宿舍。一场千头万绪的国际性的舞狮比赛,在这些年轻人的操办下,就这样热热闹闹搞起来。闭幕式上,省长亲自赶来致辞颁奖,各方皆大欢喜,取得圆满成功。
无独有偶,头天晚上,苏北华联徐煜权执行主席出面宴请印尼龙狮总主席丘昌仁,因为丘总是客家人,苏北客属联谊会的两位领导也来作陪,一位是主席叶福强,另一位是副主席钟适安,他们都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
其中叶福强主席已经做了两届,算是一位资深掌门了。
印尼苏北客家人很多,客联社团也是兵强马壮,各项会务有声有色,属于当地一个重量级华社。我从有关媒体报道中得知,中国驻棉兰总领事走访当地主要华社时,曾莅临客联,并对该会“传承客家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致力慈善,敦亲睦族,为印尼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赞赏有加。在雅加达和印尼其他地方,类似社团,一般上至今仍是七十开外的老将掌舵,而苏北客联等棉兰华社,何以在七八年前便实现了中年人担纲的年轻化?
苏北客联主席叶福强(右)和副主席钟适安(左)与社团同仁。“在雅加达华社,常听到老一辈说起,最担忧的就是社团骨干青黄不接,因为年轻人对华社活动缺乏兴趣。你们苏北华联所属的社团,是怎样说服中青年一辈愿意接班,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
徐主席指着叶福强等人,哈哈大笑道:“开始他们也不愿意参加,我们就把他们‘骗’进来再说。”
“怎么骗?我告诉你——”
徐煜权兴致勃勃打开话匣子,说了下面这个经验之谈。
比如我曾在潮州公会做过多年主席,准备换届了,想让贤给年轻人,怕他们打退堂鼓,我就先花言巧语拉他们进来,然后鼓动他们上台面、当领导,并且信誓旦旦打保票:你们大胆放心上去做。我们老家伙一定在旁边保驾护航,不离不弃。结果呢!选年轻人做了主席,他们搞什么活动,因为缺少经验,一定要我参加。我当然满口答应,说,好好好,明天一定来。实际上,明天我肯定不来。为什么?因为你老领导来了。往台上一坐,他们商量事情,不征求你意见。感觉不礼貌,征求你意见,你如果这样那样说一大推,人家听还是不听?所以,我们不去,也不用指手画脚,他们照样做得好好的。时间长了,他们在领导位子上很快有了责任感,对华社工作也产生了感情,自然而然,就死心塌地、任劳任怨做起来了!就像这次苏达仁他们龙狮协会办国际比赛,开幕那天也请我到场,我答应,但是故意开幕不去,闭幕才参加。你也看到了,他那一帮年轻人还不是什么都弄到有条不紊,各种安排也很周到。其实就算是出点什么小问题,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有了教训,就已经学到了本事嘛!末了,他把话头一转,表情变得深沉,继而又诚恳地总结:“在我看来,印尼很多华社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方面可能确实是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也有老一辈领导不想下来,平时也没注意把华社的重要岗位让给年轻一辈,不舍得让聚光灯照在他们身上。年轻人说不上话,没有存在感,又没有实际利益,怎么会对华社有兴趣呢!”
这位徐主席谈锋甚健,生动幽默,听他讲话真是过瘾!可惜宴请结束,大家起身告别,他没更深入地谈下去。我想,等以后有机会再去棉兰,一定再好好听听他的高论。
那天晚宴的席间,徐煜权还讲述了许多苏北华社的历史趣闻,还有他本人为了维护华人合法权益,曾在有关大会上舌战印尼军队将领,被哑口无言的高官发怒赶出会场的惊险故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好了,文章已嫌稍长,打住吧。谢谢点阅!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