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接近尾声,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一年终于作结。行业旱涝不均,而哪怕最不熟悉科技产业的人都意识到了: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变局。新四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浪潮下,汽车成为继手机之后最有想象力的硬件产品。一个大趋势是“软件定义汽车”。其含义是,汽车正在变得“软件容器化”——硬件慢慢变成软件的容器,装填在硬件里的数据、算法越来越值钱,而这正在改变汽车产业的价值构成。数十年前,一辆车约90%的价值来自硬件和基本电气部件,仅10%的价值存在于软件和控制模块中;而在不远的未来,软件和数字技术预计将占汽车价值的一半左右。例如今年股价抢眼的特斯拉,看销量,特斯拉远不及三大汽车厂,但其市盈率是三大汽车厂平均水平的61倍;国内新造车势力也齐发力,比亚迪在横盘5年后迎来股价爆发,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市值均在短时间内超过国际一线汽车厂——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体系正在重塑。单看自动驾驶一项指标,也发生了鲜明变化。特斯拉量产的一骑红尘,让自动驾驶过去几年纷纷扰扰的路径之争不再是行业核心议题,核心议题变成:一切车厂追赶特斯拉。主流车厂无一例外正在“特斯拉化”:纷纷发布具有L3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并将于2022-2023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这背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变:汽车电子架构向域控制快速演进;随着对算力需求的提升,以AI芯片+域控制器为代表的新一代计算平台将成为自动驾驶核心单元。信息时代开启至今,行业周期规律一直是“硬件突破——软件拾取红利”。软硬结合之中,一条不变的上扬曲线是计算能力;自动驾驶每提高一级,对算力的要求都大幅提升;而谁为算力负责?芯片。不同于过去买到汽车就是贬值的开始,“软件定义汽车”,意味着买车只是体验的开始,汽车会像手机一样不断在软件升级中进化——而这需要预埋的芯片有很大的冗余能力。在这个赛道里,有一家相对低调的玩家正在踩下加速键: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黑芝麻智能创始人、CEO单记章68年生,清华大学微电子系学士、硕士,硅谷芯片行业从业20多年,曾为世界知名图像芯片公司OmniVision(OV)创始团队成员,主导核心研发,带领团队打入苹果手机;也曾主导开发世界领先的汽车级HDR,应用于欧洲超90%的高端汽车。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COO刘卫红,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多伦多大学MBA,在汽车制造,零部件研发制造行业从业20多年;曾任博世底盘制动事业部亚太区总裁,负责公司战略、运营、业务拓展及重组并购。一个懂芯片,一个懂汽车,公司战略从第一天起就定为二者的交集。在单记章看来,汽车行业一个周期有5年,2022-2023年即将量产的这一批车已完成了“定义”——做什么样的车,用什么供应商,买谁家的芯片。这意味着,对于想打进这一波量产车的初创科技公司而言:第一场考试的答卷已经交上去了,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已经有客户定点和量产了。”这是单记章对黑芝麻智能战绩最简单的概括。甲小姐:黑芝麻智能站在当下三个很火的关键词的交点: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半导体。你的定位是究竟什么,一家AI公司?一家芯片公司?一家汽车供应商?
单记章:我们是一家以芯片为核心的公司,但是我们的落地场景是汽车。甲小姐:如果你定位芯片公司,它的扩张模式是“横着长”,把芯片卖到更多场景;如果你定位汽车行业供应商,它的扩展模式是“纵着长”,在汽车行业做大做深。哪个是你的战略?单记章:一个细分行业只有头部能生存,我们第一步的目标就是在汽车行业做到最强。等将来上市了,有钱了,可能会扩展其他领域,但说实话,人工智能现在能落地的场景目前看还有限。单记章:现在“软件定义汽车”是大趋势,是说我的硬件都帮你预埋好了,你买了车之后,功能可以通过软件持续升级——这就要求强大的计算平台。比如特斯拉预装大算力芯片,通过OTA技术进行后续软件升级。甲小姐:从资本市场看,汽车产业是今年最惊心动魄的赛道。单记章:比以前热太多了。去年我跟一家传统车企老大聊,他说“我们还没下场,造车新势力说不定哪天就死掉了”;今年他们非常着急,他们看到特斯拉的股价,看到蔚来的股价,其实心里很着急。他们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选车竟然不看品牌。甲小姐:汽车曾经是一个无比成熟的行业,过去 100 年里,汽车工业几乎没有创业公司出现,直到 2003 年成立的特斯拉打破僵局,这之前新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机会。现在一家创业公司要想破局,最重要的是什么?单记章:时间点。芯片的周期很长,车的周期更长,你要对这个周期很理解,理解市场的时间窗口正好需要什么。我们2016年成立,花了三年时间专门开发核心IP,后面推出了两款芯片——19年8月底推出的华山一号A500已经开始量产;20年6月推出的华山二号A1000已经定点。现在对于主机厂来讲,在驾驶域选择芯片,目前国内只有我们有可以跟英伟达对标的产品。单记章:是主机厂在选择下一代车型的技术路线该怎么定义的时间点。量产时间在2022年、2023年的那批车现在已经定义得差不多了——你过了这个时间点就要等下一个周期,下一个周期可能是五年以后。单记章:我们的芯片和方案设计要三到四年,出来后我们自己去认证要一年左右,之后交给车厂,车厂要经过至少一年半到两年的认证,然后才上市;如果不算前期设计,就算我们芯片出来后也要三年时间上市,而车真正起量可能是一两年之后。这样算起来,差不多五年一个周期。甲小姐:也就是说,那批2022-2023年量产的车,供应商都已经定了,这一波时间窗口正在关闭?单记章:是的,明年6月份之前还没有东西的,基本上很难了。单记章:我们最早跟德国的交流是2019年,中国车厂差不多是今年。去年大家选择的还是Mobileye,今年全都变了。单记章:一汽红旗系列。上汽、蔚来、比亚迪等车厂我们也都在推进。甲小姐:一旦主机厂选择了你,其他人就很难有机会了?单记章:是,这是资质问题。你要证明你有能力做进去,做进去后客户是不愿意换的,因为资金、资源投入成本很高。甲小姐:从传统汽车到造车新势力,汽车零部件的数量在大幅降低,汽车的迭代周期会不会越来越短?单记章:所谓“软件定义汽车”,就是软件升级,硬件基本上不会变,硬件投入太大了。2.谈战略:“我期待英伟达会像在手机里输给高通一样,在车里输给我们”
甲小姐:一些科技公司在场景选择方面花了不少时间试错,黑芝麻智能似乎没走弯路。单记章:很多科技公司人也比我们多,钱也比我们多,时间也比我们长,但产品就是比我们慢。单记章:因为他们没做过。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特点,你需要很长时间去建立理解。甲小姐:很多AI独角兽选择的第一个落地场景是安防,他们的融资额也比你大得多。为什么你选择了汽车市场而不是安防市场?单记章:安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面临巨头的挑战也更大。有海康、大华这样的传统巨头,阿里和华为也在大力投入,所以安防的市场竞争会非常大。另一方面,安防不是技术驱动的,是成本驱动的,而且这个市场已经有了垄断级的玩家,海思一家占了70%,创业公司想做大很难,你要是想去赚点小钱那没问题。
甲小姐:这似乎和你之前做手机行业相关——一般的场景你看不上。单记章:我之前做手机芯片,现在做汽车芯片,我认为车是下一代的的智能终端,而且是比手机更大的市场。手机的量虽然是车的十倍,但车的价格是手机的不止十倍,毛利也比手机高很多。我们公司的定位就是在汽车行业的“二级供应商”。单记章:是也不是,我们目标成为像英伟达这样的行业引领者,同时我们还是回到产品本身,基于芯片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方案和更完善的服务。甲小姐:你的同事告诉我,不同类型主机厂面对供应商的态度不同。新造车厂比拼的还是消费侧的创新和影响力,在供应端的选择反而保守。单记章:我是这么理解的。初创公司其实风险很高,不敢冒险,所以即使他选择我们的芯片,也是B点用我们的;但传统车厂某个车型A点会用我们的。单记章:我们显然接受。如果最终证明了我们的能力,中国车厂一定会给我们更多份额。甲小姐:中国车厂在技术选型的时候,会偏好国内供应商吗?单记章:显然有。比如我们了解有些车厂,他们有两个list,一个是外国的components,一个是中国的components,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和产品可供选择。单记章:现在听起来可能是大话,但在自动驾驶芯片这个领域,中国芯片厂商其实是在全球市场上与国际巨头竞争的,我们是真的有机会做出领先全球的芯片产品。目前我们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但随着我们产品的成熟,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入全球市场,比如我们跟博世这样全球顶级Tier1的合作,未来一定不只是中国市场。甲小姐:假设向一个陌生的朋友介绍黑芝麻智能,只给一个值得关注的理由,你会怎么说?甲小姐:假如一家主机厂决定采用你们作为B点,它会释放多少订单给你们?单记章:车厂很保守,虽然他们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认证,也不会像手机一样第一天就出一堆量,一旦出问题,召回风险特别大——车的量是慢慢起来的,他要看到运行一段时间,比如3个月、6个月没问题,量就会起来很快。单记章:现在有一个特殊时间点,中美关系的问题,英伟达显然比我们成熟,所以像蔚来、理想汽车他们选择成熟的方案很自然,但他们一定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和产品可供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做B点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假如是传统车厂,我们会全力以赴争取A点。现在能选的就两家,要么是我们A点,要么是英伟达A点。甲小姐:听起来现在你的策略是,卡住B点的位置,坐等大势站在你们这一边,使得他们纷纷弃A选B。为什么不是现在就和英伟达死磕A点?单记章:非常难。汽车和手机不一样,手机做不到perfect也无所谓,车不行。甲小姐:除了你是一家中国公司,有国产替代的优势,你还用什么和英伟达竞争?单记章:英伟达的强大是做非常uniform(一致的)的平台性的东西,但是汽车行业未来需要专用的芯片平台以及灵活的客户方案和紧密的客户支持,这都不是英伟达所擅长的部分——早期做图像处理它输给我们OV,做手机输给高通,我期待英伟达会像在手机里输给高通一样,在车里输给我们。我们现在跟英伟达差半代——我们比他的上一代先进,比他最新的一代落后半代,但我们下一代出来的时候,我们的芯片性能会超过他们。甲小姐:国内的寒武纪、壁仞等很多公司,国外的谷歌TPU这些都号称对标英伟达,他们如果未来进入汽车领域,会成为你的挑战吗?单记章:赛道不同。他们是做通用GPU方案的,不是做在车上面的。第一,从技术来讲,我们在车上是做inference,他们大部分是在云端的应用,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领域,他们要做到我们这个领域,首先要把功耗降下来;第二,我们实际上是做了一个SoC,里边各种各样的计算能力会非常多;第三,汽车芯片的难点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三年前北极光的杨磊问我:“这件事靠砸钱是不是能把东西砸出来?”后来他说,到了今天我看是砸不出来的。我相信好多人想做,第一不敢去砸,第二确实没有下决心去砸。不能说他们做不出来,有可能做出来,但是要花好多时间。甲小姐:刚才说到汽车产业五年一周期,这个节奏和手机产业链很不一样,手机每年都要发新货。为什么手机迭代这么快,车的周期这么长?单记章:因为汽车安全要求更高。汽车产业里做事的人还是习惯“我慢慢地做”,手机有个功能就要快上。我跟雷军聊,他说“这个东西的卖点你给我一句话说出来”,汽车里不太会是这样,他会去分析很多东西,能做得稳定了,他才会买。甲小姐:大家都在期待像手机一样的下一个拳头级赛道,所以很多人会拿智能汽车产业链和智能手机产业链作比较。除了迭代周期,你认为这两个产业链类似吗?单记章:我认为非常接近,当然车更复杂,要求更高。汽车产业链慢慢变成了一个和手机类似的结构。以前汽车的供应链是线性的,从二级供应商到一级供应商到车厂,现在这个局面在变化:我们直接跟车厂交流,跟车厂交流完了,再让一级供应商去生产。这个产业链的生态也在引入更多玩家,比如滴滴这种运营方,还有Pony.ai、Waymo这种方案解决商。整个产业从线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汽车供应链正在变得像手机。我以前在OV就做摄像头,但都是和手机厂直接交流。汽车电子系统正由分散式架构向中央控制系统演进,以前的Components就是各种各样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会有一堆厂家提供这些东西,但现在Components慢慢变成了几个大的域控制器的芯片,一个是驾驶域,这是我们在做的;一个是座舱域;还有一个是车身域。甲小姐:这两年,不少车厂发现高级自动驾驶短期落地不ready,从驾驶域转向相对好落地的座舱域去了。你为什么还是坚持驾驶域?单记章:第一,自动驾驶是一个革命性领域,对创业公司来讲更有机会切入市场;第二,正是因为它特别难,门槛高,而我们有多年技术积累,才有机会;第三,高价值——驾驶域一个芯片比手机最高档的控制器芯片都要贵很多。单记章:驾驶芯片比座舱芯片复杂很多。特斯拉的显示屏关了黑了,车还是在那儿跑着——驾驶的安全级别要求比座舱要高太多了。从我们的角度讲,进入座舱域对芯片成本的增加是不多的,就看我们什么时候进入。我们先把最难的搞定。单记章:第一,工作环境要求不同。手机一般到零下10℃就不工作了,但汽车芯片工作环境是零下40℃到105℃;第二,信号种类特别多,是融合的数据,有摄像头 、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甚至还有车路协同,路上过来的信号;第三,数据通量特别大,车上的摄像头可能有十几个,各种雷达也有十几二十个;第四,计算种类不一样,计算能力也需要更强,以前早期是CPU,后面增强了用GPU,现在是综合的计算,涉及CPU、GPU、DSP、NPU的计算等等,以前CPU的计算能力标准单位是k,但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的单位是t;第五,车不能出错——手机可以重启,车是不能随便重启的,你要保证出错了能实时恢复;第六,信息安全,你不能被黑客入侵。单记章:特斯拉原来自己做了一个,现在传出来它要博通帮它做,为什么?你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团队做芯片,但只用在自己的车上,这个不划算;另外,做车的人不一定对芯片擅长,能提需求和能做出来差得很远。甲小姐:在手机生态中,霸主级公司类型在不断变迁。最开始是硬件,然后可以上网了,移动梦网很赚钱,后来出现APP,应用商城,再后来是微信这样的super APP自成生态——整个生态里,权力的掌控者在不断更替。现在汽车产业的霸主是主机厂,未来会发生变化吗?单记章:短期不会变,但是要保持长期产业地位,需要具备更多能力,比如运营能力,所以传统车厂的危机感很强。甲小姐:无论将来的霸主是谁,对你的业务来讲无所谓?甲小姐:从产业链的成熟度和完整度看,此刻的智能汽车产业链类似手机产业链的哪一年?2000年?2007年?还是2010年?单记章:可能相当于2008年英伟达刚出来手机芯片的时候,或者2009年华为刚做手机芯片的时候。甲小姐:是否此刻的智能汽车产业链已经不欢迎创业公司了?单记章:手机在那个时间点后还是有不少创新公司的,但“平台型”公司的机会已经非常难了。甲小姐:整个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最终会有几个“平台级”机会?单记章:一个是硬件平台,做车的;一个是运营平台,类似滴滴;还有一个东西还没有产生,类似于APP Store的应用平台;我们是底层的计算平台。甲小姐:假设你现在是投资人,放眼整个自动驾驶的全产业链,你会投谁?单记章: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投资机会——操作系统,现在没有。PC时代是英特尔和微软,手机时代是ARM和安卓,汽车现在没有操作系统。很多人都在想这件事,现在还没有形成生态。甲小姐:今天你已经可以看到各个主机厂未来几年内的选型,大家选择了什么级别的自动驾驶?
单记章:所有都是L2+。官方说L2+,实际是按照L3的技术要求去做。甲小姐:自动驾驶这几年市场热度起起落落,一直争议不断,有形成标志性的共识吗?单记章:特斯拉量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使得量产自动驾驶的技术路径争论结束了。原来人们还在讨论是Waymo路线还是特斯拉路线。单记章:特斯拉自动驾驶3.0推出后,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节点。单记章:对,大家看到了一个真正做成功的案例在那儿。Waymo说1万辆车,现在还差得远。所以大家已经接受特斯拉模式了。甲小姐:传感器的选型上,特斯拉是不用激光雷达的,主机厂呢?单记章:在2022-2023年上市的L2+/L3级别的车上,激光雷达还不是标配。未来等到L4级别的车量产,大家会使用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挑战主要在于如何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以及降低成本。甲小姐:这一波量产车的技术路线定义,国营汽车厂、民营汽车厂及新造车厂商,大家是趋同的还是不同的?单记章:下一代量产车几乎全选择了特斯拉路线,没人选择Waymo路线。大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先做到一个跟特斯拉一样的东西。各种电气架构、传感器选型,基本上都走特斯拉路线;商业模式上面也在追随特斯拉,比如订阅模式,硬件预埋,软件定义汽车——硬件可能以很低的价格甚至成本价卖给你,后面收月费,我相信这种商业模式可能会流行起来。甲小姐:主机厂做出这样的一致选择,除了看到了特斯拉,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单记章:大家不太敢认为技术上能够完全自动驾驶;另外就是人的心理,你坐上去是不是真的敢放手;还有一个就是责任主体问题。甲小姐:你怎么看那些直接奔着L4级别的Robotaxi去的公司?单记章:说老实话,我认为他们的商业路径还在验证中。未来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商业模式如何演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甲小姐:近来自动驾驶在国内一个很热的概念是“车路协同”,这和美国的单车智能走出了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单记章:中国的车路协同是必然方向,从国家层面到这个商业层面,路径都已往这个方向走;美国在路方面走得很慢,跟政府能力相关。单记章:现在基本上是各个地方的样板工程。车路协同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大家没有规范和标准;没有确定的运营主体;以及不知道怎么盈利——车路协同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大家能做的只是试点项目。单记章:目前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政府支持产业链企业去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单记章:我们和客户合作了一个城市的项目,在无锡。另外,我们最近和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成立了车路协同联合实验室。单记章:会的,我们跟车厂合作,会有专门的团队帮助他们一起联合开发产品,车厂也会付开发费给我们。单记章:其实开发费占小头。我们的商业模式有前装和后装。前装方面,我们芯片是今年6月份才宣布的,所以今年不会有太多开发费;收入主要来自后装,后装我们已经量产,现在每天都在出货。单记章:一类是保险公司,他们希望能分析定险,一方面减少事故率,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出事故;另一类是做卡车改装的公司——法规要求“两客一危”车辆(注:指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必须安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甲小姐:这些后装服务和你的主赛道关系似乎并不大,你为什么要做后装?单记章:后装市场和我们的赛道关系很密切,做后装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好处。第一,汽车通过后装驾驶辅助系统来避免危险的需求其实很大;第二,我可以通过后装来认证我的东西,后装前装只不过最后的安全认证不一样,其他都一样,包括算法都一样;第三,产生收入,后装存量市场很大,商用车有一亿辆,外国市场可能更大,我们现在卖两档产品,一档100美元,另一档4000块人民币,一个订单可能有5万辆;第四,更重要的是可以收集数据——做前装是很慢的,但定点了开始量产了会爆发非常快;后装可能明年就几十万辆了,这个数据就不得了了。单记章:一样的,后装也是很多功能集成在一起,8个摄像头,需要的计算能力也很强。甲小姐:蔚来、理想、小鹏,创始人都不是造车出身的。单记章:不是不敢做,是我的理解不同,特别是我经历了手机的周期后,最后看到的是,你能成的东西都是你最强的。5.谈个人:“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是公司,闭上眼睛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公司”单记章:早期几乎全是在找人。前面100人大概都是我找的。所有人谈了不止一遍,是一遍又一遍地谈。单记章:最重要的一点,你在我这边必须要开心。Top level的人对收入有诉求,但不是他的第一诉求——说白了,值得你挖的人,都有巨头可以给更多钱。单记章:我们每个领域都有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至少十几年的人带着做。单记章:芯片的试错代价太大了,不能像互联网那样快速迭代,它的周期太长了。芯片你错一点点,几亿就没了,你一定是不能出错的。单记章:初创公司“花钱”是最难的事。花钱涉及到你如何定义这个芯片。IP到底哪些是自己开发,哪些是买?花多少钱去买?买哪个类型?这里涉及技术也涉及市场,这个问题会一直碰到,直到现在。我们在定义下一代的芯片——下一代芯片是没人做的,抄不了,就要去思考到底怎么做。甲小姐:你的投资人认为你应该花更多的钱,你花得还不够快。单记章:前期的速度你快不了,现在东西出来了,该落地了,投入规模变大了,花钱也会更快。甲小姐:技术、产品、团队、战略、商业、产业、财务、营销这几件事对你而言由易到难,怎么排序?单记章:产业、商业、财务、技术、营销、团队、产品、战略。战略是最难的。单记章:没有摇摆是因为前面思考很多了。你后面怎么去竞争,你怎么变成世界第一,这个还是很难的,你怎么去打败英伟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单记章:对,这边算是“荒郊野岭”了,冬天还有蚊子。单记章:你决定做这件事就得all in。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是公司,闭上眼睛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公司。单记章:焦虑一定会有的。每天烧钱,差不多工作日一天10万美元就没了。好多事情就发现,怎么这件事还没做?怎么这件事今天该交付没交付?甲小姐:无论是AI还是新造车,现在都存在很大的科技泡沫,黑芝麻智能还在早期,你担心这个泡沫破掉吗?单记章:我不是担心。我们是真正在做这件事,做实事。泡沫破灭,那些不成熟的公司会死掉,之前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实际上成就了好多大公司。甲小姐:你的投资人说你是“扫地僧”——拥有绝世武功,但外面人不知道,你也不喜欢宣传。单记章:我还是更喜欢脚踏实地做事。我跟华虹的CTO聊天,他说:“老单,大家都在做PPT造芯片,就你自己在造芯片。”一般来说,主机厂在开发一款新产品时,向A供应商采购70%~80%的订单量,B供应商采购20%~30%的订单量,用的是“一主一次”的策略。第二年,向A提出降价要求,原因是采购量足够大;向B提出降价要求,原因是未来可以提高采购量。甚至说,在A、B技术质量都稳定后,谁报价低就提高谁的采购量。
「甲子光年」为科技行业从业者组织了“科技产业高端社群”,以方便大家交换最新行业动态、行业洞察并链接上下游合作机会。
“科技产业高端社群”目前分为细分赛道社群和科技产业融合社群,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智能制造、AI芯片等细分垂直领域交流群,以及创始人与高管、投资人、产业方交流群。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码关注甲子光年、回复“社群”,获取入群方式,期待和您一起见证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