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野生动物,还有比自由流浪更有尊严的事情?

王放 自然测量员 2020-02-24

这个系列,干脆起个名字叫做《当我们写SCI论文的时候,我们在写些什么?》。毕竟经常听到这样的感触——做动物保护不就是把濒危动物弄的多一点么,好像不需要写论文吧。拍拍脑袋掐指一算,熊猫吃竹豹吃肉,只要管好了那些盗猎的,再抓一些动物关起来一繁殖,是不是就普天同庆了?


从摄影狮变成科研犬,我的愿望就是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可信更靠谱的思路。这篇文章讲我博士期间的一段工作,变成文章,叫做《Evaluating Landscape Options for Corridor Restoration between Giant Panda Reserves》。抱歉名字挺长还是英文。其实呢,这是一个有关流浪、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一只在熊猫在大片森林间迁移,无论是寻找鲜嫩的竹笋、还是追求配偶、又或者成年之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地迁移是它们首先需要的事情 | 摄影:向定乾


这张照片来自我的在野外的老师和兄长向定乾,拍的是一只野生的大熊猫自由自在地淌过溪水。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在这个区域深入大熊猫栖息地,在兴隆岭和大涧沟的森林之中和各种野生鸟兽一块儿游荡。低海拔的阔叶林杂乱却又富有层次,高海拔是连绵的冷杉,色彩阴暗却庄严伟大。我们就在沟谷之间兜兜转转,与滚滚们各种擦肩而过。


能在这里完成我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住在黄柏塬、出入牛尾河,这里有雪山、原始森林、连绵的森林和河谷,还有臊子面和保护区的兄弟


下面这张照片却不是人拍的。我们把几百台自动探测动物体温的红外线触发相机放置在王朗自然保护区之中。这些红外相机从不休息,一下子搞出来三五万张动物照片。


红外触发相机,能够自动记录大熊猫白天和黑夜的活动 |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北京大学


这些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不光能拿来发表卖钱得奖养家,更让我们了解不同动物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生活区域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用一些古怪复杂的公式勾勒出森林里面每一种动物的生活细节。


如果万一有人对数学感兴趣......那么简单说,每一天的每一台相机都守在同一个地点进行着重复调查。有的时候相机能拍到动物,有的时候拍不到。如果拍到定义为"1",没有拍到定义为“0”,那么我们对于一台相机就有了一系列的探测历史,比如在10天之内,我们的探测历史可能是"0010110001"。这个探测历史和相机的探测能力有关,因此数学计算中需要考虑温度、角度、动物体型等影响红外线探头的因素,与此同时探测历史还和动物是不是在这里生活有关,因此数学模型中还要加上森林、坡度、海拔、坡向、人类活动、放牧干扰等等因素。了不起的Mackenzie老爷子发明了一大堆公式和一个叫做Occupancy Model的数学模型。


比如这样色的

还有这样色的


用反logit函数进行的计算,看起来比拍脑袋说熊猫需要竹子和小溪要准确的多。算来算去,就能算出来世界的变化,算出来到底是谁在影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雪豹,又是什么在维系着莽莽山河。




《纵横四海》之中周润发笑嘻嘻地对张国荣和钟楚红说,“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祝你们春梦了无痕”。而我自己,离开了秦岭和王朗之后也在其他一些角落深陷泥潭。


2008年的凉山州,一个雨雾濛濛的天气中我们被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笋人震惊了——每隔几百米就是一堆帐篷,年轻人和老年人围坐在一圈载歌载舞,正等着天气放晴上山挖笋赚钱。


凉山大熊猫栖息地的竹笋市场 | 摄影 新京报 吴传明


这是保护区啊,我搞错了么?这是最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严严实实的压在保护区的边界上好伐?雾中遥望,公路边用帆布支起了很多临时的小卖部,整箱整箱的啤酒被运到山上。据说那是供应深山中的临时歌舞厅的——现代化了,可以白天割笋晚上洗脚。森林美好,空气中硫酸蒸竹笋的味道酸爽感人,只是什么动物都不见踪迹。酸爽的味道中,我只感到不骄傲、不自由、不浪漫,于人于兽都是如此。


在小相岭,曾经的熊猫分布区到处是采伐和烧荒地,我们开了8个小时的车,骑了4个小时的马,爬了3个小时的山,见到巴掌大的一块森林,据说甚至还游荡着一只傻熊猫和几头小鹿。我悄悄和同伴说,撤,就当钱白花了,路白跑了,熊猫、羚牛、云豹...这儿估计大耗子都没戏了,内个谁,跟老板结账吧谢谢,点好的火锅送给你们了,吃不下......


开车两天,骑马四个小时,用五分钟的时间看到一片贫瘠焦土


所以第一步,让我们弄清楚,什么可以忍,什么不可以忍。


那些复杂的模型算来算去,发现结果很有趣。大熊猫竟然不介意小的居民点,也不介意那些山间的农田鸡舍——黑白熊们千百年来早已习惯了和人类共同享有山区。既然熊猫和人类从未拥有势不两立的矛盾,因此什么有人就没熊猫、要熊猫就不要人,看来是拍脑袋算卦纯瞎掰。自然演化赋予了熊猫羞怯又机警的性格,而传统的人类活动会庇护社区周边的山山水水。


模型发现,原来大熊猫对于传统的人类活动有着相当的容忍,但是在2-6公里的尺度上回避大型居民点和道路,对于森林的干扰异常敏感


大居民点和公路影响就要大一些,但也没有大到超过6公里。放牧和砍柴什么的影响要更深远一些,不光影响野生动物行为,还直接改变了森林的演替。至于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和炸山破坏,恐怕无论对于熊猫种群还是对于下游饱受水患的长江中下游千千万万条生命,都是断子绝孙的事情。


层层破坏的森林,一混到底的江河,于人于禽兽,都难说是善事


那再下一步呢?怎样才能预测哪些区域动物可以利用,可以随意迁移自由恋爱,而哪些区域它们会举步维艰?


行为学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动物都没有那么灵光。它们在山野之间游荡,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如果走到错误的方向,就好像鱼类硬要蹦到沙滩上,会损失大量的能量甚至死亡。因此为了搞清楚这些动物究竟怎么样的翻山越岭,哪些区域可以通过,哪些区域对它们好像铜墙铁壁,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Circuit Model“电流模型”的算法,把整个山区模拟成一块大电路板。难以通过的区域是因为有着巨高的电阻,而另外一些区域电阻低,代表有吃有喝没有危险,可以尽情来浪。这些电阻的细微变化,就是前面MacKenzie老爷子的Occupancy Model提供的。


使用数学工具,我们把大地模拟成一块电路板,有些地方电阻高动物过不去,有些地方电阻低,是它们的“走廊地带”


再下一步呢?即使是这些最有可能让动物们自由迁移的区域,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指标,起了好听的名字叫做MRI啊OMR啊什么的,然后用了有的没的的一大堆算法,找出来每一个区域面临着什么问题。


因为政策的制定是要照方抓药的——有些地方需要减少一些耕地,具体多少亩,具体在哪些地方。有些地方需要恢复一些竹林;而另外几个地方可能一条隧道既可以帮助当地人躲开塌方和滑坡,也可以帮助动物们完成艰难的迁徙。


也许不需要改变整个山谷,而只是改变很小的区域,就有机会改变整个野生动物种群的命运。而这样的改变,有机会帮助当地人生活的更好




这样一点一点地,我们用第一手数据算出来每一种动物的好恶,算出来大地的阻力,算出来它们自由迁移流浪的可能路径,再进一步算出来哪一种恢复方案花钱少、收益大。这样的工作,好像比拍脑袋抓几只熊猫猴子养起来要靠谱一些,是不是?科学给我们提供了可经推敲的结论,而写完论文还有好多工作要做,不到目标实现,实在有死不瞑目的感觉......


毕竟,作为野生动物,还有比自由流浪更有尊严的事情么?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走廊带项目,一道公路桥,改变千千万万野生动物的命运 | 图片来源 Conservationcorridor.org


再下去的故事,就是搞清楚怎么样可以在帮助动物的同时,也帮助当地社区。我们这帮人不太极端,一边爱着动物,一边也爱着人类。如何同时满足人的需求和自然生态,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另一个项目的重点。对于这个工作,科学似乎也比拍脑袋来的有说服力一些,下次写。


本文的论文链接: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05086


长按扫码关注《自然测量员》

王放,野生动物研究人员,自然摄影师,不定期讲述有关自然的漏洞百出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