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创业1年的HR明白的那些道理

2018-05-02 人资频道

人资频道大咖分享丨名企案例丨实战课程


文章来源:行走的帆

首先感谢Michael给我这样的机会,在今天这个超过100人的场子上做分享,特别是还把我放到压轴的环节,压力特别大。


今天上午、下午的分享都是非常正统、严谨的HR知识。刚才Michael提到我去年的分享内容的关于招聘的内容在网络上很火爆(万字干货:如何快速、批量地招聘和复制成功型销售团队?),很多的公众号在转载,当时我才刚刚从HR转型成为创业者。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创业1年多,公司发展也初具规模。其中心酸,冷暖自知,我想换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我创业的一年的思考,有关于HR的部分,也有关于创业公司的部分。


先做下自我介绍:我刚毕业去了台湾企业,台湾企业管理的思想大家知道是来源于日本。日本的管理思想来源于哪里?美国。所以在日企待了两年,就打了一个很好的框架。然后再去了平安,平安也有很多的特点,我们现在讲的人力资源词就是来自于平安集团的首任人力资源总监,因为当时我们还在叫人事课/人资科。


整个平安的人力资源体系也是非常完善,但是大家应该知道你在很成熟的体系做人力资源有一个弊端,就是不需要你去发挥,只要你去每天做好表哥、表姐。在平安做HR,给我的感觉就是从月初到月末几乎就一直在做各种PPT


当时年轻很浮躁,所以干了几年就跳槽了,到创业公司去转了一圈,经历了各种心酸血泪史。觉得还是不过瘾,感觉HR总是和业务隔着一层膜。终于没有忍住,现在自己也跳进这个漩涡了。


有句话叫:实践出真知。当我在创业过程中把过去所学的各项武功做尝试的时候,我们走得很艰难,犯了很多错误。一年下来,员工工号从0-42,但是实际在职的员工只有20人左右,其他的全部都是来了又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自己也在反思。所以今天我特别想把过去1年里我们尝试过,犯的错跟大伙聊聊,看看有没有共鸣,会不会有新的启发


1. 关于如何选人


人力资源在企业里面,要做的就是这几件事情,第一件一定是关于选人,因为现在无论是做HR也好、还是做老板也好,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事情没做好,首先想到的就是人不对,人没选好。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之前待过一家公司的招聘经理,他在职的时候,公司对招聘工作一直不满意,抱怨进度太慢,质量太差。后来这个招聘经理离职了,去开了一个招聘顾问公司。


然后他又找原来的公司合作,公司考虑他对公司的业务比较了解,就觉得给他尝试一下,发现招的效果特别好,一下子把以前的难题都解决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通过这个事情,我自己就在想真的是人不行吗?为什么人家换了一个角度,还是做一样的事情,就做的挺好呢?还是大家都在推卸责任?作为管理人员你在把你该做的事情推给下面的人,比如如何培养人,如何激励人。


很多人说我们做企业或者是做创业,我们应该找最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可以很快带来产出。我们有了这个大咖,我们可以很快融资、 A轮、B轮。


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部电影如果明星特别的多,那它是烂片的概率就非常高。如果这个电影有一、两个明星还是可以看的,公司其实也是一样的。


为什么呢?我的感觉是因为牛人多了以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做尝试,但真正打仗的时候我们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步调一致,一举攻下。


实际上,我这一年折腾下来,也请过牛人,也招过小白。总的感觉就是选人这个事情还要根据公司的阶段走,不能太超前。当然如果你们特别豪,特别有钱另当别论哈。


前几天有一个大事情:大润发被阿里收购了,大润发的创始人说他没做错一件事,就被这个时代抛弃了,网上还出现一篇爆文:《当这个世界把你抛弃时,连个响声都没有》。而实际上大润发成立19年以来一直发展的很好,你们可以去看下它的财务指标,各项指标在全国的同行业里面都是排第一、第二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件大事,永辉超市,腾讯巨额资金入股永辉,大家都知道零售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比较普通的人员。很人多没有高学历,丰富的工作经历。


为什么同样是素质一般的员工,做一样的事情,永辉就能胜出。大家可以去深入了解下永辉的超级合伙人计划,可以说这项制度很好的调动了永辉全员的力量(从最高管理层到一线理货员),实现了组织的快速发展。


做HR一定要看到生意的本质是什么,刚才张娴老师讲得很好,她的课件90%在讲业务(万字干货 | 一文读懂私募基金与HR职业发展),说明她是真的把HR做到一定的境界了。因为你只有看懂你的生意,才能知道你的人力资源的落脚点在哪里。


这两年有一个概念特别火,叫HRBP,还有一堆的理论、方法、工具;特别是很多HR受阿里的影响,觉得HRBP的要求特别高。阿里搞了什么三板斧,搞了人才盘点的六个盒子,一套一套的东西出来。


但是真的如果你是HR的话,我建议你第一点先搞明白公司的生意是怎么运转的,公司是怎么赚钱的?然后公司在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矛盾是什么?再看自己现在当务之急再做什么。


昨天有一件事情大家知道的,京东做了一件事情,把它的价值观推翻了。因为六六控诉京东卖假货这件事情。大家可以思考下,京东为什么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这么大,大到连公司的价值观都推倒了重构。这个阶段京东的组织出了什么问题,人出了什么问题?


继续回到选人这件事情上面,当我们知道企业的所处阶段和真实状况以后,就是选人。


选人我们很多时候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人,找不到优秀的人,对不对?这是第一个,为什么我们说找不到人?找不到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实际上是你自己没有想清楚你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好像我什么都需要,我需要这个人有干劲,需要这个人要有团队技能,需要这个人能够有很强的个人潜力。


我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思考我们招什么样的人能让我们好好的活下去。优秀的人我也会需要,但是我更多的是需要合适的人,需要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有段时间特别忙,我就说这样,咱们公司进来面试的人我就不面了,直接让主管面试录用,这也是授权锻炼。后来发现就有问题了。


什么问题呢?那些业务主管都想找跟他心里员工一模一样的人,他会觉得这个人太聪明太狡猾Hold不住。比如说这个团队主管性格比较内敛,他也喜欢比较内敛的员工,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团队都会很闷,团队成员缺乏多样化。新人的人如果想活泼一点,看到其他人,他也会选择低调,不活泼了。


甚至是主管觉得人员要有90%的准备才能进来,但现实是如果这个人有90%的准备度是看不上你的,这个人就选择了上市公司不会理你了。京东说我们要七上八下,如果这个人有70%的准备度就要让他上,连京东这么大的公司都说这个人有70%就上。我们60%、甚至是50%我差不多都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创业公司不应该叫招人,而是你要在价值观的前提下发现跟你相同理念的伙伴。我跟来我们公司面试的人,基本都问他2个问题。


第一个,这个事情哪里让你感兴趣了?第二个,你告诉我一年以后你希望将这个事情做成什么样子。得到的大部分的回答是我觉得这份工作比较轻松。特别是90后、95后的,真正有人对这个事情表现出兴趣的很少。这些人我认为都要需要再考虑一下,是否录用。


如果这个人表现出对这个事情很有兴趣,你一定要留。哪怕这个人弱一点都没关系,因为我们要找到对这个事情真正感兴趣的人,有兴趣才会坚持下去。


当然公司如果进入成长期、扩张期,有钱了我们肯定是先找优秀的,一定是这样的,因为优秀的人他带资源,来了以后很快提升公司的营业额。


曾国藩的一句话很受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肯轻视。”


2. 关于如何用人


用人实际上也是很头疼的事情,HR 挖了一个人过来,干了三个月人家说不好意思我不能适应人家的文化。或者是干了很久没出业绩,我们干掉他。越是高端人才,用人风险和成本越高。


这里面我们关注三点,第一个是时间成本,你这个业务有没有跟对手抢时间。比如说微信,微信开始做有三个团队做,最后张小龙的团队胜出了;实际上成都的团队只比他们晚了一个星期,但是现在不会有人记得他们。这是一个跟时间的赛跑。


我们在公司里经常遇到,1个新人来1个月了没有任何产出,销售老大说直接干掉,HR说这个人学习劲头挺足,再看一个月呗。最后因为一个月的时间,可能你的对手已经把市场抢占完毕了,留给你的最后就只剩裁员了。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与市场抢风口。前两天有一个特别火的叫什么?百万奖金答题。有一家公司抓热点抓的特别快,第一时间推出自己的产品,只比另外一个公司早了一天的时间,第二家公司就没机会了。我们经常面临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双重考验,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BATJ秒杀一众创业公司的时代。


第三个是防火墙机制。先讲一个案例,我之前在一家创业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老板认为现有的销售体系有问题,要做调整;怎么办?于是亲自从大公司挖一个人,这个人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但是这个人过来之后,看了一个星期,说公司的业务模式有问题,我要推倒重来,整个业务流程的岗位都要拆分重新设置。老板觉得很难办,你那么大的诚意邀请过来,他给你提了一个方案,你说不好意思改动太大公司不能接受。最后人才不高兴了,不欢而散。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一个用人防火墙的机制。


很多人有一个思维惯式,会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我以前是这么干,我现在来了就要接着这么干,越资深的管理人员越有这样的思维陷阱,因为他想复制过去的路径,这样对他来讲风险是最低的。


但是实际上我刚才讲在创业公司,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对业务的如何发展,我们自己就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所以这个人来了第一天跟老板说我觉得公司要变或者是怎样,你得让他缓一缓,让他先看一个月,然后一个月以后,你能不能就一个问题做试点改革?做了2-3个月成效明显之后,那时候整个团队再交给你。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伤了公司的根本,第二点人才也会被信任感。所以,我觉得越是高端的人才,核心的人才,越是要有这样的机制。


我去年我犯了一个错误,亲身经历的案例:


当时有人说那个谁谁我们可以挖来做一个团队。然后我说好,一下子招了五、六个人开始干,干了第一个月还行,马马虎虎,觉得再看一个月。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差一点,第三个月比第二个月更差,我才意识到这个角色一开始就选错了。


我们损失了三个月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对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我觉得防火墙机制,大家用人的时候一定要有攻和守。所以这是关于用人这块。


3. 关于组织发展


最近OD(组织发展)的概念特别的火,市场上OD的人特别值钱。我之前跟一个老师聊,他也是资深的OD。他说现在大家什么都往OD 装,人的问题也好、组织的问题也好都塞到OD,但是实际上组织发展到底做的是什么呢?目前在做OD的兄弟姐妹们应该是深有感触的。


在红军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会议特别重要,遵义会议。当时红军面临无退路的情况下,然后遵义会议重点解决了一个问题:由谁来领导红军。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红军真正开始了屌丝逆袭的康庄大道。


组织发展更多解决的是当前组织的主要矛盾,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要认清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


那么对企业来讲,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企业和市场的问题,比如企业不能适应这个市场的需求了,还是你干不过你的竞争对手;现在都是第一名和第二名打架,第三名消失了。


还有就是组织内部人出了问题,我们很多HR说,公司现在有问题,我要把组织架构梳理一下,人员分工调整一下。HR特别有这种超强的风险意识,能够看到未来公司3—5年的问题。以前在创业公司,我对老板说我预测公司未来1-2年会很缺人,我们要提前做人才储备计划,老板理都没理我。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到滴滴的内部运营。滴滴以周为单位做复盘和调整,而我们现在普遍都是以一个季度,或者半年来做复盘。我们自己在实际运营中一开始以月为单位,后面慢慢过渡到以周为单位。


为什么呢?因为市场的变化、客户的变化、整个行业的变化非常大。比如像今年互金行业的大调整,对我们的影响就特别的大,我们的客户中有很多是互金行业的龙头。


所以我觉得组织发展不要太超前,至少是在创业型企业中,超前是有风险和代价的,而且你对市场的判断是不一定对的。但是你要关注什么?你要关注咱们的企业的运营效率、人岗匹配,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变化等等。


4. 关于企业文化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实际上除了做的比较好的知名企业以外,我觉得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停留在墙上;我们的标语做得特别好,我们的口号特别打鸡血,我们的海报设计特别美。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一位台湾的老师对我们说:你看工厂里到处贴着各种标语、口号,我们要加安全,要安全第一,要注意质量。为什么?因为要时刻提醒自己,因为你未完全做到。


在一开始思考自己公司的战略设想时,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是我发现讲了一年以后,我们员工对这个事情好像还不是很能理解。有一次在开会的时候,我就很出其不意地问了一个新员工,我说你来公司一个月了,新人培养也做过了,那么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


他讲不出来,我问他说你没有参加新人培训吗?他说参加了,我说那你不知道。这叫什么?知行合一是很难的。


必须要承认公司有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个东西是好的。但是它是一个时代的东西,大家看这个图片,会有怎样的感觉,很反感是不是?特别是95后,她们极其的不愿意被规则所约束。


现在有种观点说阿里现在被它的价值观所局限了,导致在创新层面要稍逊于腾讯。阿里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功产品很多都是几年前所做的产品,比如支付宝、淘宝;但是腾讯每年都能给我们新东西,去年的王者荣耀,今年的吃鸡游戏。


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也要紧随时代做迭代、升级。我觉得它应该清晰的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个是事业观,咱们未来要做的是怎样一件事情?我们不说改变世界,不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讲到这个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一次去拜访一个客户,是做园林的,然后墙上贴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园林生意”,看来这公司的老板应该是马云的忠实粉丝。


其次,做好这件共同的事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事业伙伴?这群事业伙伴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这样一群聪明的伙伴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以什么样的规则相处?


第三,关于利益的分配方式。现在的年轻人人经常说:老板,你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所以我觉得企业文化应该要尊重人性,落脚于实地。做什么事,用什么人,怎么分配利益。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深入分析微商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每个做微商的人都有强烈的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他们在通过严密的组织架构,极具包容性的组织氛围,及时的奖励机制。有兴趣的建议去研究下微商这个组织,对咱们做人力资源工资很有启发。


所以我说咱们HR应该是在这方面要去想一下。你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不是除了你以外没有人信。有的员工说我就准备来干两年镀个金的,你跟我说什么价值观,说什么干个5、8年就能成为公司核心骨干,哎妈呀,那是多少年后的事情,所以我们HR还是要务实一点。


对于现在的95后员工,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地开放、多元和包容性。其实不光95后,包括很多70后、80后员工,也越来越反抗严肃的组织文化。这是人性的觉醒。这里面摘了一段话,是柳青在滴滴2018年的新年贺词里面的,特别提到滴滴的问题:


“将来的竞争如此激烈,人才是最关键的,你不可能做一个模型,让所有人来靠近你的模型。必须有一个充满绿植的环境,让所有人都觉得在你这里能吸氧。所以我们不去脸谱化,说这家公司是一个狼性的公司还是一个白兔的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适合每个人在这里生长的公司,也是一个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完成使命的公司就够了。”


我个人的理解,未来我们的企业文化更多的着力点是要打造一个良性的土壤,我不需要在这里面所有的人大家都是每天上班、西装领带,以后会有很多共享员工。只要你对这个事情怀有热情,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是真的有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去努力解决问题。


5. 关于领导力


关于领导力,这也是现在HR特别喜欢提及的一个词:Leadership。


我看过一个老外写的书,总结领导力的特征有多少条?20条特征。说实话让我背,我也记不住。我自己现在也算是一个小领导了,也经常在思考如何做一个领导,如何提升组织的领导力?


现在我觉得领导是什么呢?就是像山寨里面的大当家的感觉。你能带兄弟们打胜仗,能够带兄弟们分金银财宝,还能够跟兄弟们一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


这里有一个领导的五力模型,我们那大家都熟悉的宋江来对比一下,是不是都是符合的?



所以,我觉得咱们以后去说领导力的东西,我们目的就是要培养带头大哥,有冲劲,能够打胜仗,能够跟兄弟们分钱。可能这个路子比较野,但是在生存境界恶劣的民营企业应该是这样的。


6. 关于干部格局


很多时候我们评价说这个干部没有格局、没有高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2015年,我们公司的一个领导说下面的主管没有格局,我就问说什么是格局呢?


感觉这又是个很玄妙的词,中国人很喜欢说这种玄妙的东西,讲不清道不明,还总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我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我有没有做到有格局呢?


前段时间在看《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突然好想明白了格局这个词的含义。


第一个点,面对组织的困难与个人的困难,你怎样做选择;

第二个点,遇到组织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你怎样做取舍;

第三个点,在企业经营中,经常遇到一面看不到边的困难,你能坚持多久?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很有道理,说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是谁?是一世枭雄曹操么?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么?都不是,而是刘备。


为什么说他很厉害?刘备创业的时候多大?40岁,在路边卖豆子,称帝的时候60岁。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很多40岁的中年男性已经没有这么强的斗志了,家里面房贷、车贷、小孩。任正非也是一个例子,创业的时候也是43岁,创业过程中得过三次癌症,非常不容易。


我们讲干部的格局,第一就是能不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公司调整,让你让这个位子,你让不让?你能不能受这样的委屈?第二,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你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熬到光明的那天。


我们最近发现很多侯选人用户有个特点,他第一个工作做了3年、5年,第二年做2年,第三份做几个月,然后越换越快,越换越频繁。你会看到这样的简历,30岁左右的候选人,简历上会有5份这样的工作经历。


诚然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如果习惯性方式,没有坚持的毅力和习惯,他是永远无法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公司也不会放心让他来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职责。


7. 关于组织执行力


 讲到执行力这个词,一直很火。最先提及这个概念的应该是台湾的余世维老师,余世维把这个概念炒了一波。我们经常在企业讲这个干部没有执行力,但是执行力总给一种背锅的感觉。老板说中层没有执行力,中层干部说根本不知道老板在想什么。大家都很冤。


拉姆-查兰有本书就叫《执行》,里面所讲到的就是怎样打造公司的执行力体系,讲了几个点。第一个是公司的战略要清晰,所以我们说公司没有执行力,首先是老板的问题。


老板有没有想清楚未来公司要往哪个方面走,阶段性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公司里最常见的金字塔结构,最上面发号施令,中间层盯着下面的人干活。这是来自传统泰勒的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变了,我们非常注重用户的体验、消费者的满意度。只有倒逼整个企业的金字塔倒过来才行。海尔说我要做小微,做经营体,然后爆炸性增长。金字塔颠倒过来之后,最上面一层服务客户、赢得战斗,中层负责做经营决策、打造团队、拿到利润,而高层更多的是提供战略定位、制订资源分配规则。


你会发现这个结构下面,中层比以前的中层是多做了一件事情,是要做决策。以前做点什么事情都是批到主管、经理、总监、总经理。但是现在不行,太慢了。所以这两年有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外企干不过民企。因为外企决策链太长了,打价格仗,民企说明天价格降10%,然后明天早上海报就贴出来了,外企还在内部走流程。


所以,企业说要提高执行力,首先你要敢让中层干部做决策。当然中层不光要做做决策,还对决策的结果买单才行,这就是叫培养经营者思维,在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体系里就有具体的核算方式。


在未来的合伙人时代,这一定是大势所趋,甚至未来你每一个中层干部都会成为你的合伙人,你要跟他分享利润,要激励它,否则人家有一身本领,为什么为你鞍前马后?


这些年总理一直都在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然后国家又在想方设法地企业创设成本、减税。创业的成本越来越低,那就意味着想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你的企业,你这种传统的做业务怎样留住人才,这其实就是很大的挑战。


前几天我看到一组数据,说有40%的企业已经推行合伙人制,有20%的企业在准备,还有40%的企业在考虑中。这个数据比例很有意思,有超过1半的企业是接纳合伙人这种制度的。超过半数的企业都在实行合伙人制度时候,你的企业不做,你怎么吸引人才呢?


8. 关于HR如何助力业务


以前在平安,老板特别喜欢讲一句话,如果河上有桥,我们不会摸着石头过河,我会出过路费从桥上过。实际中,我们企业在经营时往往看不到这个桥,我们知道对面有一个点是我们想去的,但是怎样去大家努力在想,都在摸索。


HR要做什么?就要搭这个桥。怎么搭?有可能是组织架构。这个桥的架子,有可能是文化,你的人才,你上面的木板。甚至是你要往里面穿线,给它扎牢,对不对?


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想一想咱们现在咱们这个企业的桥怎么搭,从这个点到那个点应该怎么去。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的话,我觉得这是跟业务站在一个点上去思考的。如果你这是上图中间那边摇旗子的,就变成了监工、业务眼中的多余人员。


9. 关于HR转型的个人体会


很多HR都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还是很艰难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可能跟HR的工作太过于封闭有关系。HR很容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到人上面,从而离真正的商业越远。但是整个商业的本质是价值的创造、交换。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生产要素。


所以,如果你深谙HR的理论,方法,又有很好的业务敏感度,那你的转型将会很顺利。


最后结合我自己的一点经验,如果在座的HR有想转型业务方,或者是自己创业,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个要有归零心态。就是每个人过去的东西,其实不是你个人的成就,是你所在的组织赋予你的。以前我很牛逼、很厉害,那是因为你身边都是年薪三、四十万的,如果周围身边都是一些小白怎么办?你怎么还能把事情办成呢?所以对自己要有归零的心态,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清晰的一个认知。


第二个要重塑自我。这个重塑不光包括知识体系的重塑,还包括思维模式、性格方面的重塑。需要更深、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多看一些HR以外的书;更加的积极、充满激情,能够带动和影响到你周边的人。


第三个务实肯干。有想法的人很多,中国13亿人估计想法几十亿,但是真正把事情做成的毕竟是少数。务实肯干,你就已经比很多人领先一步了,当你在一件事情上面,真心投入了心血,就一定会有回报,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从来不辜负真正做事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HR实战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