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也曾想过一了百了吗 | 大学生自杀现状及自杀原因分析

吴才智,李婷婷 国民心理健康素养 2023-12-03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上榜网络热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6年年底,国家22部委下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文章,在综合了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进行了推断,并从精神障碍、人格偏差、应激压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1  大学生自杀现状

1.1

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自杀死亡,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二死因,是15~19岁年轻女性的第一死因。

       大学生自杀属于“敏感”现象,较少对外公开。我国目前也并没有公开的权威渠道发布大学生自杀率的相关情况。而从有限的已经公开发表的结论和数据来看,目前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详见下表)。

表1:我国大学生自杀率

研究者

时间

区域

年自杀率

殷希全(1993)

崔玉华等(1998)

陈迪(2006)

陈迪(2006)

李艳兰(2013)

杨晨光(2008)

韩晓蓉(2009)

徐敏(2010)

杨振斌等(2013)

杨振斌等(2015)

吴才智(2015)

1989-1991

1991-1995

2000-2005

2002-2004

2002-2006

1997-2005

2008

2009

2008-2010

2015

2006-2014


南京

北京

A省

B省

湖南

北京

上海

上海

全国

部分高校

C省


16.22/10万

9-24/11万

2.2/12万

1.7/13万

1.4/14万

2.59/15万

3.2/16万

2.0/17万

1.24/18万

2.37/19万

1.99/20万

   



1.2

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率的基本推断

      综合一系列的数据,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做出了三个基本推断:

1.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显著下降,与同期全国自杀率下降趋势一致;

2.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处于较低水平;

3.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风险仍居高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工作不容懈怠。

2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研究者发现,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很复杂,个体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方面:精神障碍、性格偏差和长期存在的应激。

2.1

精神障碍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一再证实,精神障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则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

       研究数据告诉我们,在自杀死亡的人群中,大约有70%生前患有精神障碍(吴才智, 2015)。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患有一种以上精神障碍的人自杀风险会更高(Nordentoft, Mortensen, & Pedersen, 2011)。

2.2

性格偏差

       性格偏差在心理学中通常叫做人格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自杀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问题,在这里列举比较突出的三类(吴才智, 2015):

1 抑郁性人格

       这是自杀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性格偏差类型。这类学生自卑、内向、自限、敏感;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封闭自己,从不跟人吐露心事;兴趣少而狭隘,整天生活在个人世界里,咀嚼自己的痛苦,不关心身外事。

2 自恋性人格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事事要强,自恋,不能跟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没有知心朋友。他们往往表现好,各方面显得很优秀:懂事、上进、学习好、同学关系表面上也不错,但他们长年生活在自己的高标准和压力下,没有欢乐和放松,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需要实现的目标和压力。

3 冲动性人格

       这类人格问题在专业上叫作“边缘性人格障碍”。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依赖、任性、冲动,往往心情波动特别大,经常出现情绪和行为失控,非常需要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在关系中表现得特别纠结,特别容易冲动。在面临要失去自己所要依赖的对象,用其他办法都不能挽回的情况下,他们以死要挟,期望能挽回对方。

2.3

长期存在的应激

       应激指的是人在某些情境下,或面对某个目标任务时,所经受的心理压力。

       某省的研究显示,89%的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一年内至少遭遇过一个应激事件;排在前五位的应激事件分别是学业受挫(44%)、爱情受挫(38%)、严重家庭冲突(19%)、身体疾病(12%)和人际冲突或关系恶化(10%)(吴才智, 2015)。

       可以看到,绝大部分自杀者的行为都与应激事件有关;外部应激事件甚至会成为一个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精神障碍带来的功能损伤与失控是其自杀的主因;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负性应激事件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事实上,往往是多个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了这条道路。

       了解了我国大学生自杀的现状和自杀原因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对策。


本文改自吴才智, 江光荣, 段文婷. (2018). 我国大学生自杀现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5, 95–99. 欢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原文!

编辑:马璐瑶,赵子仪

干货附录:以下是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众号整理的国内危机干预机构的联系方式:

1.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010-82951332,工作时间全天24小时

2.北京红枫妇女热线

010-64033383,010-6407380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3.中科院心理所咨询志愿者热线

010—64851106

4.青岛市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0532-85659516

5.南京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 

16896123 工作时间全天24小时

6.杭州心理研究与干预中心救助热线

0571-85029595,工作时间全天24小时

7.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救助热线

027-85844666,工作时间18:30-21:30

8.重庆生命求助热线危机干预热线

 023-66699199、666992999

9.重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023-65372255

10.广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

020-81899120

11.深圳市心理危机研究中心热线电话

0755-25629459,工作时间24小时

12.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自杀干预热线

 021-51699291,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1:00

13.大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0411-84689595,工作时间24小时

14.阜新市心理援助热线

 0418-3780123


参考文献:


陈迪明. (2006). 高校学生自杀与危机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崔玉华, 方明昭, 马长锁. (1998). 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 177–180.

 

韩晓蓉. (2009-04-22). 上海去年共有19名大学生自杀身亡. 东方早报, A04.


李艳兰. (2013). 大学生自杀行为与干预研究.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吴才智. (2008). 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解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徐敏. (2010-03-19). 沪上高校去年发生安全事故52起心理障碍成大学生自杀主因. 解放日报.


殷希全, 等. (1993). 大学生的自杀调查报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 106–107.


杨晨光. (2008-04-04). 大学生不属于心理疾病高危人群. 中国教育报.


杨振斌, 李焰. (2013). 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5, 59–63.


杨振斌, 李焰. (2015).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 5, 698–701.


Nordentoft, M., Mortensen, P. B., & Pedersen,C. B. (2011). Absolute risk of suicide after first hospital contact in mental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 1058–106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