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展览 | 他在人间实践日之辉与月之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只建筑精 Author W工
比乔伊·杰恩 © Daniel Rocha
在巴黎由让·努维尔设计的艺术机构内,一位鲜为国内大众所知的印度建筑师接受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邀请,举办了一场没有用电、一切由手工制作的建筑展览。他就是孟买工作室(Studio Mumbai)创始人比乔伊·杰恩(Bijoy Jain)。他代表新兴的南亚设计力量进入主流视野。这个与华夏享有同样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正在见证建筑传统的发掘与现代性的变革。
让我们以本次展览“建筑师的呼吸”为切面,进入这位印度著名建筑师丰富的精神世界,了解正在蓬勃发展的印度设计力量。
上:“建筑师的呼吸”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3 Photo © Thibault Voisin 中,下:“建筑师的呼吸”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3 Photo © Marc Domage
印度传统哲学,深邃且富有内涵。在印度哲学的视角中,美并非仅限于外在形式,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美好,是对崇高精神追求的体现。印度哲学倡导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即通过个人的修行与修炼,唤醒内在的精神力量,深化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最终超越物质世界与个人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哲学理念对建筑师比乔伊·杰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他开创了建筑界的新风潮。
比乔伊·杰恩 Photo © Neville Sukhia
#1
成长之路:
凝视物质、超越精神
比乔伊·杰恩,19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殷实之家。他从小便是职业游泳运动员,并在孟买读建筑学校。然而在20岁不到的年纪里,他承受了巨大的家庭变故,不得不离开令他心碎的故土,前往美国中部以传统建筑学闻名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深造。
在那里,圣路易斯郊区的劳迈尔雕塑公园内,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人的大型雕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的共性让他联想到故乡印度神圣的佛教洞穴。这为他往后的设计观埋下了一颗精神上的种子。
劳迈尔雕塑公园 图源:Laumeier Sculpture Park
大学毕业后,比乔伊·杰恩来到了理查德·迈耶位于洛杉矶的模型工作室工作。这家模型工作室独立于迈耶事务所的主工作室,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和共事者日复一日制作建筑模型,其中有一些模型的规模甚至大到可以填满整个房间。这里的自由、专注的氛围,与亲密接触材料的工作方式,将深刻塑造他未来的设计思想理念。
1995年,比乔伊·杰恩回到了家乡印度孟买,创办了孟买工作室(Studio Mumbai),依靠先前在印度与美国收获的经验与感触,开启了自己的独立实践之路。
在比乔伊·杰恩回到印度后,他有了与离开时明显不同的感触。当他开始凝视柯布西耶给昌迪加尔遗留的巨大建筑遗产时,他渐渐感受到,传统的印度设计观与我们通常接触到的现代建筑观是没有联系的。他经历了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开始前去重新了解印度传统建造方式。
上: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留下的巨大建筑遗产 图源:Photo: Dietrich Burgmair/Alamy 下:传统的印度建筑与景观 图源:Shutterstock
他前往取经于那些真正动手建造建筑的印度工匠——包括石匠和木匠。他与那些工匠共同生活了六个月时间,将象牙塔中所学习的抽象知识凝练为建造过程中的细节。
在实践过程中,比乔伊·杰恩获得了一些新的领悟。他逐渐认识到万物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的触感并不会因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动。无论是印度、中国、日本、瑞士,还是喜马拉雅山,石头建筑给人的感觉始终如一。这种物质与人的感触之间的联结是造物主所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本质。所谓的地域差异,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与人之间联结方式的差异。
TARA House, 比乔伊·杰恩 图源:孟买办公室作品集
他并不受限于大多数建筑师所关注的如时间、地点等语境因素,反而开始有意模糊常规的门类划分。比乔伊·杰恩并没有将他的作品简单地归类为家具、装置或建筑,他认为自己真正关注的是“空间”这一宏观概念,并坚信建筑实践的核心目标在于创造空间。此外,他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够超越“语境”的限制。
他坚信,一个项目的成功在于它能够超越特定的语境,变得普遍适用、非语境化,并能在各种环境下引起共鸣。无论是他在孟买的工作室创作的作品,还是展出于欧洲、北美美术馆的收藏,都应给人带来相似的感动。
向左滑动观看更多图片
陈列在世界各地的比乔伊·杰恩作品 图源:PIN-UP
成名后,评论家们给他贴上了“批判地域主义”和“可持续性”的标签,但他认为这样的归纳过于简化。他关注的核心是这些实践对人类的价值——即提升幸福感。幸福,作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学追求的最高价值,并不会因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永恒且不断变化的宇宙元素——太阳与月亮。他认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水、空气和光,是创造一切的基础。比乔伊·杰恩的设计理念是创造出模仿人类自我的空间,这里的“自我”并非隐喻、哲学或精神层面的存在,而是具有生命、契合人性且能为大众所理解的存在。
阿里巴格的巴尔米拉之家,比乔伊·杰恩 图源:Arch Daily © Helene Binet
最终,比乔伊·杰恩以太阳与月亮为核心进行实践,利用光与影作为能量,激发大众内心的共鸣。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像人一样充满生命力,摆脱物质和结构等具体问题,从而拥有呼吸的能力。
比乔伊·杰恩 图源: PIN-UP
#2
代表作品:
匠心营造 、分布全球
1. 2010威尼斯双年展work-place
(“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 比乔伊·杰恩 图源:孟买办公室作品集
2010威尼斯双年展对于比乔伊·杰恩的孟买工作室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一方面,他们先前已经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国际声誉,本次展览是其先前所做努力获得的成果;在另一方面,通过2010威尼斯双年展 “工作场所”这个作品的展出,比乔伊·杰恩向主流设计界显示了自己的工作模式和设计态度,因而在此后获得了全球意义上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工作场所” 比乔伊·杰恩 图源:知乎
“工作场所”旨在将威尼斯旧军械库大楼的一个大房间重塑为一个不断自我迭代和激发创造力的环境。这个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孟买工作室实践方法的视角,深入探索了其创意概念和起源。展览的展品主要包括孟买工作室在空间设计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概念模型、结构模型、材料研究、草图和技术图纸。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孟买工作室在制作模型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与进步,还突显了他们如何将建筑和材料研究付诸实践。此外,展览还强调了他们挖掘和运用的传统技能、当地建筑技术,以及从有限资源中激发创造性的能力。比乔伊·杰恩相信在研究材料与细节的过程中,他与他的员工们可以进入心流模式,对于大自然赋予的建筑元素有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通过心性的修炼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
2. 澳大利亚墨尔本MPavilion (“M亭”)
M亭, 比乔伊·杰恩 图源:Arch Daily © John Gollings
受到娜奥米·米尔格罗姆基金会委托,2016年比乔伊·杰恩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花园中设计了一个大型的竹结构建筑。该建筑物由7公里长的竹子、26公里的绳索和50吨的石头建造而成。该构筑物铺设在当地采购的青石地板上,而用作支撑结构的竹竿则是从来自印度,用5000个木钉连接起来,并用绳子绑在一起。此外,来自印度的工匠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 “卡尔维工厂”生产的木棍编织在一起,制作了屋顶上的板条板。比乔伊·杰恩用这样的超大的天棚覆盖了一个空间。在驻留期间,该构筑物承载了表演、研讨会、展览与装置艺术。
M亭几何中心的水井, 比乔伊·杰恩 图源:Arch Daily © John Gollings
这个构筑物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应当是处于几何中心的水井——比乔伊·杰恩对“水”元素有着青睐。在先前的采访中,他认为,“水是支承我们成为文明世界的唯一要素。如果你回顾文明,你会发现水的存在是建立居住关系的核心”。屋顶中央开设的孔洞象征大地与天空的联系,而其下的金色水井代表水对于社群的重要性。水元素的运用,成为比乔伊·杰恩留给墨尔本的印度精神隐喻:在高楼大厦环绕的都市,对于自然的回归也可以如此的简单。通常人们的修行需要驾车远行,寻找高山、大海与平原。但在印度,人们选择更多充实自己的内心,可以仅仅对着一口水井来练习瑜伽。
M亭, 比乔伊·杰恩 图源:Arch Daily © John Gollings
在项目建成后,比乔伊·杰恩对其评论道:“MPavilion是墨尔本人聚集、交谈、思考和反思的空间。我的目标不仅仅是建造一座新建筑,而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尊重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与当地工匠合作分享设计和施工理念来捕捉这个地方的精神。”
3. 印度艾哈迈达巴德之家
艾哈迈达巴德之家,比乔伊·杰恩 图源:designroom
通常而言,工业生产的建筑构件成本应低于手工建造的建筑。然而,在印度这样的经济体中,考虑到机器成本、维护、人力需求以及运输等因素,大理石制成的建筑构件往往比普通的预制压制木板更为经济。比乔伊·杰恩观察到,在印度,与高度组织化的行业相比,非正规行业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丰富的成果。
这座建筑主要采用混凝土和土砖建造。土砖是在现场手工制作的,使用挖掘出的干燥土壤进行夯实处理,之后回填作为地基材料。庭院是一个半公共的“室内”区域,在炎热干燥的气候中为人们提供阴凉的休闲空间。绿色大理石砌成的游泳池不仅增添了美感,还通过被动冷却方式为房屋带来清凉。周围种植的当地树种则提供了宜人的景观和遮荫效果。
艾哈迈达巴德之家,比乔伊·杰恩 图源:designroom
比乔伊·杰恩强调,这座建筑应具备更高的“透明度”,即在印度的炎热干燥气候中,建筑应更加开放,与环境相融合。同时,建筑的界面也应更加多孔,以充分引入他钟爱的元素——阳光、空气和水。他认为,虽然现代空调技术便捷,但往往是密闭和复杂的。他更倾向于采用简单的方法来调节温度,相信人体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感知能力,能够在温度变化中自如适应。
艾哈迈达巴德之家,比乔伊·杰恩 图源:designroom
#3
所获成就:
兼任讲席、国际认可
比乔伊·杰恩在以教授传统建筑学闻名的顶级名校瑞士门德里西奥的意大利大学建筑学院任教。他还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Norman R. Foster客座教授,并在哥本哈根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5年,他获得了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建筑专业的贡献。2017年,他在伦敦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奖学金。2018年,比乔伊·杰恩受邀加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Raphael Zuber的客座评论家。
比乔伊·杰恩 Photo © Tom Ross
比乔伊·杰恩在2009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院全球可持续建筑奖并获得提名阿迦汗建筑奖;2012年获得了瑞士建筑奖;2020年获得了阿尔瓦·阿尔托奖。他也曾获得印度建筑协会金奖。
2023年12月9日-2024年4月21日,大展“建筑师的呼吸”在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中心举行。这次展览是比乔伊·杰恩具有浓厚哲学气息的设计观的延续。在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比乔伊·杰恩一反传统建筑设计展的晦涩与“高冷”,并不循规蹈矩地将只有业内人士才能产生共鸣的图纸挂在墙上展示,而是进行了一些崭新的尝试,采用他更为钟意的互动方式——让材料、光、水、风与气味去对话观众,赋予建筑以灵动生命。
在这里,观众将可以零距离接触他的日常的工作空间,徘徊在他的心灵世界里,想他所想、他所悟。比乔伊·杰恩邀请每一位观众沉浸入他的材料世界里,与他的作品一道缓缓呼吸,在宁静心流中步入印度哲学里的禅定境界。
比乔伊·杰恩在展览现场 Architectural DIgest India © Alexis Armanet
展览空间顺应呼吸的节奏,经手工悉心制作,构成了一件由建筑片段组成的装置作品。石雕、陶俑、印度传统民居外墙、灰泥板、彩绘线条、灵感源自塔齐亚(什叶派穆斯林在宗教仪式中肩扛的圣人纪念碑)的竹制建筑……这些短暂存在的建筑元素展现出一个丰富多元、亲切自然的世界,仿佛将我们带到既熟悉又遥远的地方。
“建筑师的呼吸”展览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2023 Photo © Marc Domage
此外,在策展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埃尔维·尚戴斯(Hervé Chandès)的建议下,比乔伊·杰恩还特别邀请工作生活于北京的中国艺术家胡柳,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裔丹麦陶艺家艾莱芙·埃布兹亚·西斯比(Alev Ebüzziya Siesbye)共同参与创作,进行来自三种设计语境下的对比与共鸣。
展览还有最后两个月的时间,
欢迎在巴黎的朋友前往基金会亲身体验,
跟随建筑师的呼吸,
感受寂静的力量......
点击查看更多展览信息
🔎一场没有用电、一切由手工制作的建筑展览是什么样的?
实用信息 (巴黎)
Practical Information
开放时间 / Opening hours :
周三-周日 / Wed-Sun: 11:00-20:00
周二/Tue:11:00-22:00
票务 / Tickets :
现场购票:10,5€ / 7€(优惠价)
网络购票:11€ / 7,5€(优惠价)
T:+33(0)1 42 18 56 50
M:info.reservation@fondation.cartier.com
A: 261, Boulevard Raspail, 75014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