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在装吗?”继谢娜、池子后,《仅三天可见》拍于正真实生活再上热搜: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十七 一人一城 2020-08-28


在《透明人》后,姜思达又出了个新节目《仅三天可见》,播出后频上热搜,前有#池子真实#,后有#姜思达说于正烦人#,甚至在知乎里还引发了“谢娜洗白”的争论,这档节目在干什么?


仅三天可见
Only three days



前几天,#姜思达说于正烦人#的话题冲上了热搜第4条,看到这条热搜时第一个想法就是:于正这个“死丫头”是又怼人了还是又和人吵起来了?


于正,作为《美人心计》、《宫》、《延禧攻略》等知名热播剧的编剧和制作人,在圈子里是一个很奇葩的存在。


他有才华,他的剧捧一个红一个,但他也嘴毒又狂妄,经常实名diss人,总能在网上撕起一片腥风血雨。



关键是骂他的人成摞,但他就是不在乎,谁惹他不爽了,甭管是艺人还是粉丝,该怼还怼,吃瓜群众们又爱又恨,只能咬咬牙亲切的说一声“这死丫头”。


所以,看着这飙上前五的热搜,于妈这是又出手了?吃瓜心好奇心作祟,跟着这条热搜爬去了话题的节目来源《仅三天可见》。


《仅三天可见》是首档明星社交实验节目,姜思达作为观察者,和明星嘉宾进行为期三天的相处,然后进行一个深度访谈,于正是第三期嘉宾。


节目的口号是“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但是三天能看懂一个人?暂且不说这点,在和于正相处后,姜思达才第一天就想罢工了。



第一天,姜思达去横店采访于正,俩人一起吃盒饭,于正递给姜思达两份盒饭,然后开始“讨人嫌”模式:


“姜思达你可以有两份,我跟你说啊,你胖和瘦都差不多,所以你可以多吃点。”他和姜思达只不过见第二面而已,这就开始diss姜思达很在意的外貌了。


可能怕自己说的不够到位,他继续补充“因为我是个编剧制作人,我见过好看的人太多了,所以不能以我的标准为标准,也许你在普通人眼里也还可以,好吗?”



这话说了还不如不说,姜思达只能笑一笑掩饰尴尬,估计眼前的饭都咽不下去了。


但于正还没完,紧接着他让旁边的一个男演员即兴表演一下姜思达,刚diss完人就让别人模仿,这是几个意思?行了,这波操作直接让一桌人都尴尬了,男演员勉强笑笑摇摇头。


“所以他也只能演个龙套了你明白吗”看着男演员不模仿,于正又抛出了这么一句。



Double kill。


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姜思达发现考验自己脾气的事多着呢。


于正带他去看黄梅戏,开场前连说两遍:“考验你文化水平的时候到了。”咋的,姜思达一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还差点文化水平?


于正一张嘴日月无光,一闭嘴也让人心中拔凉,姜思达问他问题,一遍可能是没听见,行,那就再说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还是无视,姜思达无奈了,只能对着镜头说“Fine”。



后来,姜思达发现,他不止对自己这样,他对所有人都这样,怼人的时候毫不客气,不想理人的时候也绝对不给你丁点余光,真是应了他自己的微博简介“心中有戏,目中无人”。

和这种人相处三天去看看他的另一面?到第二天晚上姜思达已经忍不了了,“我没啥可说的,到这吧。”


所以,《仅三天可见》这个节目到底想要给大家看什么?



《仅三天可见》这个名字是从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引申而来,之前有数据统计现已有超1亿人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想让别人看见关于自己太多,更懒得经营朋友圈人设,很多人都选择了对外界开放三天。


新加一个人微信,看着他三天的朋友圈,你能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并不能。


所以《仅三天可见》肯定同理啊,带着这样的质疑,我认真的把这个节目一集一集看了下来。


第一集邀请的嘉宾是谢娜,谢娜我们太熟了,在任何节目里都像个小太阳,好像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姜思达跟拍的这几天里,她依旧是这样,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一直在调动着气氛。跟拍了两天,姜思达问她:“虽然是还在录制,但你真的不累吗?”


谢娜说:“给大家演唱一首《房间》。”一句话间接回答了姜思达,不累,我还能唱...



整个三天看下来,说实话并没有看到谢娜的另一面,也没有撕开乐观面具背后的什么东西。


虽然很抱歉,但一直觉得谢娜是把“传递快乐”当成一种责任,然后背后其实自己不是很快乐的那种人,带着“谢娜假装快乐”这样的想法看到最后,结果发现...她就是快乐。


她就是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并且这已经成为了她的生活常态,倒不是夸她真实,因为感觉她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本能。


而她自己也为这三天的乐观一锤定音,“这十几年、这二十年,当你出现在你的观众或者喜欢你的人面前开始,就是一个很长的真人秀。”


姜思达应该也对没挖出点什么的第一期不是很满意,在节目里他一直在观察也一直试图引导谢娜:


“所以现在事业爱情各种丰收,宝宝也顺利降生,你是真的没有什么更多的所求吗?”


“我真的完全没有。”



“可能我比较变态吧,我喜欢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破碎的人。”带着“找到另一面”的信念,第二期姜思达邀请了脱口秀演员池子。


池子这个人,讲段子好笑,他这个人更好笑,尤其是哈哈大笑的时候,彷佛有一种魔力,让你也忍不住跟着笑。


“我是自然嗨,平时自己在家听歌蹦迪,喝一瓶雪碧就能飞得贼高。真的特省钱,一瓶雪碧嗨一天。”


池子身边的朋友也羡慕他那像是与生俱来的快乐,“池子想到的永远是快乐的事儿,这是我最嫉妒他的。”


姜思达跟了池子两天,感受到了他这种一直很自在很放松的状态,“镜头对他来说感觉就像个屎。”


在第三天采访前,池子还在玩,他穿着恐龙服跑来跑去,和一条小狗玩了半天,旁边所有人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这样下去还是没什么意义,姜思达只能在采访的时候开始“进攻”。


“你在节目里的放声大笑几分是真的,几分是假的?”“你有哪一刻察觉自己在装吗?”“提建议你会反感吗?”“你主观上觉得是这不是事儿,那有是事儿的事儿吗?”


一层一层的深入,姜思达应该感受到了池子的躲避,连屏幕外的观众都能感觉到池子开始假笑了。


每个人都有一层保护壳,当外面的人想撬开的时候,自我保护机制就会自动开启。



终于,在一个问题上,姜思达找到了可以撬开这个坚硬外壳的裂缝。


“脱口秀这个东西是你得挺惨,必须是有遭遇,才能做出好的东西。”池子聊脱口秀。

“那你有过遭遇吗?听闻你是从小快乐到大,你遭遇什么了。”

“我遭遇什么了,我遭遇啊...”池子已经不笑了。

“你就说说你自己呗。”

沉默了几秒钟,感觉躲不过去了,池子终于给节目了一个独家爆料。十七岁上高中那年,他母亲脑癌,后来没法治,“就属于等死,慢慢死。”


高中毕业后两年,他在家啥也没干,就照顾母亲,也是在那个时候学会做饭,天天做饭给母亲吃的,没上大学跟这件事也有很大关系。


这个事他从来没说过,跟身边得朋友也没说。朋友们都知道他做饭好吃,但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做得好吃。


分享是人情绪上的本能,就像姜思达表述的“你的快乐去分享,你的痛苦择人承担。”但池子选择自己消化了,并且他觉得自己有这个消化的能力。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在经历那件事以后,池子就很少哭了,也会觉得没什么事能打击的到他,“真的没什么能再触动我内心的事”。


他情感上贴得最近的那个人失去了,其他的任何涉及到情感上的东西,就都能理性得想通。


“我找到答案了,他的自信、他的放松,这个底气是从何而来,因为他想通了。人一想通啥救都没有,就是会自在。


《仅三天可见》,终于开始见到了,而这个“见到”在于正这里,更进了一步。



在邀请于正前,姜思达表达过自己的抗拒,“我想不好该怎么弄。”从于妈过往的种种战绩来看,和他这种人相处明显需要勇气。


果然,于正没辜负自己“万人嫌”的名号,要么说话怼人,要么不回你话。在节目录制的第二天,经常被推入窘境的姜思达已经失去了耐心,然后和导演吵了一架。


“我能烦一个人吗,我没啥可说的了。”看到这里,屏幕外的观众也觉得,于正还是那个于正,你想在他身上找点什么柔软的东西,或者挖点什么另一面,基本没什么可能性。


但这种明显对待社会已经形成一套强硬完整逻辑的人,在什么地方会暴露他的弱势?


在他不熟悉的领域。


第三天,独自消化完一大坨负能量的姜思达带于正去了游乐场,然后他发现,那个掌控一切,冷漠强硬像个AI的于正,暴露了“人味”的一面。



“快帮帮我快帮帮我,这个太紧了。”坐旋转飞椅前,于正一直像个小孩子一样对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放过老人家吧,这个晃来晃去我会吐的。”坐海盗船前,于正弱弱的退缩了。


开碰碰车,于正更搞笑了,“为什么不动啊”“我动不了”“我为什么动不了”,大家都把车开起来了,但他的车就是不动,一边努力旋转着方向盘他一边大喊着向姜思达求助。



“为什么不行啊,为什么我不行啊。”在他的碎碎念中,碰碰车游戏结束了,但于正,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车子连动都没动过。


为什么我不行?这句话在于正的人生里似乎是一个让他停不下来的牵引绳,“我像一个爬山的人,顶峰是什么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能让人把我拉下去,我就是得爬。”


小时候新来的老师不喜欢他,那他就要考第一名,“我做给你看啊”,老被人说“胖子胖子”,他就要瘦下来,娱乐圈里说于正不行了,那他就拍个戏给大家看,“就这么简单,就拿成绩单就好了。”


每一把捅你的刀都是你自己递给别人的,如果你强硬的话,别人没有机会伤害到你。



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拥有可以发脾气的自由,于正靠得是自己吃过的苦,任何一点负面的东西只会让他更想往上爬。


“你有曾示弱过吗?”

“这个词在我人生中绝对不存在的。”

“你害怕不被爱吗?”

“不怕,一个强大的人是不怕这些东西的。”

“如果世界上只剩你一个人了,你会继续活下去吗?”

“会,因为我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会去想到死,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打倒我。”


他回答得很快也很坚定,更像在一遍一遍告诉着自己“我可以的”,猛兽皆独行,牛羊才成群。从小到大积年累月,他强硬的外壳不只是为了抵御外界入侵,还是发起进攻时的盾牌。


“于正一到片场,几乎所有人都腾的一下,该站的都站起来,对他微笑示意,而且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在说,其他人听着。”



看这一期前半段的时候,弹幕上满满的都是“众筹打于正”“怎么会有这么讨厌的人”“太趾高气昂了,完全不尊重别人”。


在游乐园那一段,大家的态度开始变了,“于正这丫头好可爱啊”“在不熟悉的领域他好单纯啊”“于正真是个大男孩。”


到最后深度采访,听到于正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弹幕的风向已经变成了“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强大到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你不成功谁成功,突然理解于正了。”“他的态度太能鼓励年轻人了,价值观很正。”


不知道从前面到后面发弹幕的是不是同一批观众,但我却是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是如何在30分钟里转变立场,原来大家这么轻易就能讨厌一个人,也能这么轻易就喜欢一个人。


相比于此,我其实更希望看到的是“之前就喜欢这个死丫头,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觉得他更有血有肉了。”或者“看完这个节目我依旧不会喜欢上于正,但我会尊敬这样一个存在,不会再随便辱骂了。”


不太想看到每个人的态度被轻易左右,是因为不希望每个人能轻易的就发表对一个人的评价。



仅仅三天的相处,可能不会让你看懂一个人,但会让你对这个人多了三天的了解,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多了三天的了解,你可能就会发现他身上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可能会让你后悔之前随便对他说出的伤害。


“你感觉”和“你知道”,完全是两码事。



“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而看懂这两个字对于我们理解别人的生命和理解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感知外来的信息好像都在被议程设置着,媒体不能决定你对一件事一个人的具体看法,但却决定着让你看到什么。


所以,访谈节目“客观”是很重要的,但作为一个访谈者,姜思达带了很多主观的情绪,比如讨厌于正,比如融入不了池子的圈子。



他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的判断,但很神奇,他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当他带着这种主观情绪去和嘉宾碰撞的时候,大家反而能通过嘉宾的反应看到更真实的客观。


一开始,从挖掘谢娜、池子到于正,姜思达其实一直都执着于发现这个人的破碎,想扒开展示给大家看,你看,这个人有另一面哎,但到最后,他开始更多的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多面。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看见”了,也“宽容”了,他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屏幕外我们态度的转变。

刚开始,我们也觉得谢娜在假装快乐,我们也觉得池子真的乐天派,我们也觉得于正连头发丝儿都透着烦人


三天的相处后,你可能会发现,哎,这个人还是这样,或者,这个人原来不是这样。



当我们不再轻易对一个人下定义或评判时,我们不是变得更善良了,也不是没有了表达喜欢或者讨厌的权力,而是我们对这个人“认识了一点”。


就像柴静在《看见》里所说的那样“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我们拥有言论表达自由,我们没必要一定深刻了解一个人后才决定要不要喷他,我们拥有一切讨厌或者喜欢的权力,但我们同样也应该知道:


“没有人拦着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但你要事出有因。”


[1]腾讯视频:《仅三天可见》

[2]封面图片来源:公号“仅三天可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