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确诊超205万,英国成重灾区,焦虑的英国人开始读杜甫的诗寻求安慰了

十七 一人一城 2020-08-26



截至北京时间16日7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过205万,此前,英国政府突发事件科学咨询小组流行病专家杰里米•法拉尔(Jeremy Farrar)表示,英国可能成为欧洲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英国的管制还未解封,在"封国"期间,英国民众焦虑的情绪不停蔓延,有英国网友表示:“不如读杜甫的诗吧,这帮我度过艰难的一天。”


读杜甫?没错。


杜甫很忙

DU FU


前两天,感染新冠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终于出院了。


从“病情恶化住进ICU”到“顺利出院”,鲍里斯的回归对于英国现在严峻的疫情形势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但就目前最新的消息来看,英国新冠确诊病例直逼十万,死亡人数突破万人,就连统计局首次公布的“医院外死亡病例”都高于政府公布的医院死亡病例。


图源@环球时报


笼罩在这种不可掌控的疫情阴云下,英国民众已经开始产生各种悲观的声音了。


焦虑、恐慌、压抑、难熬,怎么办?


读诗。


处于这种全球性的艰难时刻,每个国家的民众都有各自的精神慰藉,而一贯浪漫的英国人,选择了“读诗”。


不过,这次他们读的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雪莱,而是“杜甫”。


没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很忙的诗圣老杜。



4月6日,BBC隆重上线了纪录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从纪录片坐镇的元老级人物就能看出,英国人对中国老杜有多推崇了:

片子里,制作超过120部历史纪录片的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负责在中国追寻杜甫平生留下的足迹。


而《指环王》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爵士(Ian McKellen),则负责朗读杜甫的诗歌。作为一个纵横戏剧四十多年的莎士比亚剧演员,老爷子正襟危坐在镜头前,用他的莎翁腔为大家吟诵。



纪录片还邀请了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助阵,这是一个偏要给自己取中国姓氏的美国学者。


这位宇文教授(本名Stephen Owen)在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而他对我们的东方诗圣有多狂热,且看他的豪言壮语:


“我们不仅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 



“中国最伟大诗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响力。”


纪录片一开始,迈克尔·伍德就来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现“西安”),这是老杜官场不得志、半生飘零的地方。


至黄河过三峡,再翻湖南山峦,配合着伍德的追寻旅程,81岁的伊恩爵士穿插着吟诵了老杜“《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梦李白》《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月夜》《春望》....”等十余首诗。



但,问题来了。


用英文读中国的古诗,读的还是老杜这种兼具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拗体...等唐诗艺术集大成者的诗...


这难度也敢挑战?


从初中就开始学古文仍“望而生畏”的中国广大网友在线质疑。



我们国家“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翻译大家许渊冲老人表示过:“中国古诗词意大于言,外文诗歌却是意等于言。”


什么意思,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诗一出来,饱受文化浸淫的中国民众都能意会:平仄交替,感情郁结,悲!


再看美国翻译家Kenneth Rexroth的翻译:


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形神、意境皆无,这能行?



带着这样的质疑,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英国人对老杜的诠释。


公元766年,三峡,流寓于此的杜甫听着悲壮鼓角声,触景生情想到国家的战乱,遂做一诗《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鼓角声”、“三峡星河”等具象可被直译,隐晦的用词也可白描,但这首诗难就难在了“卧龙跃马终黄土。”


“卧龙”——诸葛亮,“跃马”——公孙述,老杜用了左思《蜀都赋》等典故,以一种很含蓄委婉的方式,暗示自己的忧国忧民。


但对于翻译者来说:难,难于上青天。


且看这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的译文:


Tales of sleeping Dragon and leaping horse. They are all heroes who have turned to dust. 


果然,卧龙被译为了“沉睡的龙”,“跃马”被译为“跳跃的马”,虽然后面又补救了一句“他们都是已逝的英雄”,但仍差了不少意境。



还有,众所周知老杜给他的好朋友李白写了很多诗。


其中一首《梦李白》中有这样一句:“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英译后:But 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


?明明是李白流放后,老杜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但不知道为什么,译后读起来总觉得串味儿了。


可能是因为英文的straightforward?



再有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望岳》,这是老杜青壮年时候作的。


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真是磅礴的气势中洋溢着豪情满怀啊。


但直译出来: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总有一天我要爬上最高的山,一览无余地看看其他的山有多小。)


意思是一样了,就是缺了那么点傲视一切的雄姿和霸气,用大家的话来说就是“没内味儿”了。

以上种种,中国网友们自是“恨铁不成钢”,试图按头讲课,但是,单就这部纪录片在国外的整体效果来看,好评。


据推荐词介绍,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题介绍杜甫的纪录片。


几年前,BBC推出的“中国文化系列”纪录片中有两集是“盛唐李杜”,只简单介绍了人物背景。


但这一次,迈克尔·伍德翻越山海的朝圣之旅,以西方视角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杜子美的颠沛一生。



用这种方式呈现给外国人,至少老杜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从“诗”出发,少了那些对中国的过度猎奇及审视,很纯粹的表达敬意。


从开篇介绍大唐就表示“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样优雅、有文化,这是杜甫诗歌诞生的舞台。”


其后在给老杜身份定位时,更是推崇至上:“在某种意义上,杜甫比莎士比亚更伟大。”


至于其中的英译问题,能感觉真的尽力了。


为了让西方观众理解,翻译用了不少可以参照的西方文史,比如形容“安史之乱”,就用了“as deadly as WWI西方的战争”来对照,描绘李杜风格的差异,用“酒神”与“日神”来对比,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则用弗洛伊德关于哀伤的理论来衬托...等等,诸如此类。



再让我们把目光放至诗词。


虽然英译后的版本不太注重传达修辞、双关等多意的效果,但英文的直球让外国人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想必大家都能吟诵出来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在诵这句诗时,爵爷的语气格外悲凉: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the starved. ( 在红色的漆门内,酒被放酸了,肉被放腐烂了。而在门外,躺着饿死的人冻僵的尸骨。)



如此译来,却也直戳人心。


再加上老爷子鬓生白霜的端坐于此,一字一句沉厚的低声吟诵,像极了荷马吟唱,让人莫名感动。


听着老爷子认真的读杜甫,中国网友们表达了最善意的宽容。


截自豆瓣


而当杜甫的诗词在疫情当下传递到英国,英国民众彷佛找到了安慰。


有人说“杜甫的诗能帮我度过艰难的时刻”,有人说“我曾在火车上花了29小时读了杜甫的诗翻译版。”


有人分享出最能抒发自己心情的《梦李白》:

SocialDistancingSince1972:这首诗《梦李白》目前似乎特别贴切


有人晒出自己读过的老杜:



有人附上了《绝句》的中英文双版:



有人因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动:



还有人因过于喜欢《孤雁》一诗,自己手绘了“孤雁”:



且看孤雁一诗: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老杜这首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抒发了动荡不安年岁里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以此看来,外国友人已深得其意了。


时间回溯到1300多年前,大唐极乐,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王维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而老杜却迎风而立,想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让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虽半世穷困漂泊,目之所及却是众生。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老杜一双眼满目山河,一颗心兼济天下。


而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读起杜甫的诗无限感慨的原因。



1300多年后,在“命运共同体”的冲击面前,疫情下显示的世界众生相,是各自为营,是冷嘲热讽,甚至是落井下石。


疫情波及人类,人类却在凝视巴别塔,何其可悲。


但值得庆幸的是,仍有国人在践行着老杜的高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纪录片中,伍德如是表达:

“对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诗人,几代人以来,他一直是国家道德良心的守护者。”


这也是疫情当下,对中国“援外”的最好解释。


钟南山连线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经验与成果


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说不完老杜的半生,但已传递其大义。


在诸多感慨中,让人觉得欣慰的是,终有外国人说出这样一句:


“为治愈我们破碎的世界,团结一致,请读杜甫的诗,这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1] BBC: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2] 英格哩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英文字幕】

[3]The Telegraph: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review: a history lesson elevated by Ian McKellen's recit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