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到底在讲什么?

Devin 化工研学社 2023-10-08




本文作者Devin,现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疫苗生产的建模、优化与过程控制。推荐大家去关注学长的知乎专栏:“过程系统工程学习笔记”————https://zhuanlan.zhihu.com/chemicalengineeringnotes

导读:谈起化工,最经常听到的描述就是“三传一反”,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跟传递过程原理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往学的课程,到底在讲什么?相信本期文章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前言
第一稿是留学时听教授的课深受启发,刚读研究生时有感而写,收到了很多私信;激发我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增加了很多后来的感想,但好多朋友和同学觉得太啰嗦;现在研究生毕业了,终于有心回来修改下,这是正在改的第三稿。如需转载,请私信。

传递现象到底在讲什么?

一、精简版:守恒律。


二、通俗篇:
化工过程的两个核心问题是,怎么合成(反应工程,含化学合成、生物合成),怎么分离(分离工程)。合成和分离都会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如产生多少热;温度控制在多少;要设计多高的塔;怎么压制副反应等等。每个问题,都会涉及化工不同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似乎是相对独立的。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够透彻的见解,化工过程在现象上,数学上,是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的。
有没有一个角度,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更一般化的分析,建立更一般化的数学模型,方便设计与计算?答案是有,传递现象(transport phenomena),也叫传递过程。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化工"原理",化工的"哲学纲领"。这很像过程工业的“统一场理论”,把动量传递、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反应工程全部统一在了一起分析。美式课程体系中,并不像苏联体系把流体力学、传热学、单元操作,统一为化工原理一门学科;每一门都是单独的学科。但在这门学科中,它们将被统一在一种逻辑下来分析。这个视角是之前独立的学科中没有的。

经常听到化工就是“三传一反”的说法,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跟传递过程原理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往学的课程,到底在讲什么?

要讲清传递现象在讲什么,我们不妨先回顾化工的核心课程到底在学什么?按照上面提到的化工两大问题,怎么合成,怎么分离,那么核心课程可以分为三块。
合成相关的核心课程:
反应工程(反应工程只有两种,含化学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适用于各种反应器,从最简单的全混流、活塞流、间歇反应器、离析流、气泡流、流化床、非均相反应器、气固催化反应器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模型到底在讲什么?基本上讲了每时每刻进去反应器多少质量,出来多少质量,这是质量守恒。除了质量守恒外,比如反应器中的产生了多少热?显然能量守恒问题。比如,气固催化反应器,气体通过催化剂,问压力在反应器中的分布?动量守恒问题。反应工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所有的守恒都是动态地去分析,是考虑了时间因素的。所以从反应工程开始可以看到微分方程,看到对时间的导数。问题又来了,如果有一个反应器与吸附分离耦合在一起的吸附反应器,要设计多大?
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反应器,可以看做同时发生上千个酶促反应的化学反应器。最经典的是Monod连续生物反应器方程。这里连续生物反应器方程到底在讲什么?是把细胞的上千个代谢反应网络,简化为只有一个限速反应下,对细胞质量、食量、复制进行衡算。这是典型的质量守恒。细胞呼吸产生热量,设计夹套来换热,这是能量守恒问题。生产单克隆抗体,常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但动物细胞不耐搅拌,对搅拌进行分析,这是动量守恒的问题。问题来了,如果我一次培养多种细菌,反应器要设计多大,移走多少呼吸热量?
分离相关的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单元操作部分:化工单元操作里面,一般会讲到,精馏、吸收、吸附、蒸发、干燥、萃取、浸取、筛分、沉降、过滤等。三传依然是分析单元操作的重点,不过比较侧重于质量的分析,其次是能量的分析。比如单元操作中,最为重点的二元体系的精馏,精馏中有提馏操作线、有精馏操作线、q线三个方程。我要问三个方程到底在讲什么?操作线方程本质是质量守恒。q线,反应进料状况,本质是进料板上的能量守恒。如果我有多块板、同时进料,而且还是多组分的,怎么去设计一个精馏塔?

辅助合成与分离的核心课程:
化工原理·流体力学部分:国内化工的流体力学侧重管内流动,最核心是伯努利方程,由此牵扯出了很多具体的泵扬程,流速,阀门管道阻力等等的各种问题。我要问,伯努利方程到底在讲什么?答案是,能量守恒(也可以从动量守恒推)。当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的管道和泵的问题,需要你去独立分析,这时如何入手呢?比如计算粘稠的高分子流体的搅拌,优化搅拌过程,计算不同位置的流速?
化工原理·传热学部分:传热学,表面看讲了三种传热方式的模型,即辐射、对流、传导。然后把这三种传热运用到了各种换热过程上去,比如算换热器,蒸发单元操作等等。以换热器为例,换热器计算时,你需要算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吧。为什么会有总传热系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因为,把管内外的对流、管子的传导、污垢的传导一起算了,本质上是稳态时的总能量守恒。非稳态的问题,不可以这样考虑。当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换热问题,比如让你算微波炉加热时,食物的温度分布,以此来优化微波炉的灯的位置或者设计,要怎么运用传热学的方法去分析呢?

传递现象到底在讲什么?守恒律。

上面铺垫了这么久,打算借这些铺垫点破这个问题。在我问了这么多“到底在讲什么”,“怎么入手分析”之后,我终于要回归正题了:传递过程原理到底在讲什么? 讲了,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在一般化的情况下的方程 这不正是我上面提到的各种守恒吗?这不是守恒律吗?我们之前的大量课程中,难道不是以守恒律为基本"公理",推导了各种化工的核心方程吗?
我上面花大量的文字,来回顾化工核心课程的内容,就是想说明:我们本科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方程,实际上这只是“鱼”,只是知识,不是方法。真正的“渔”是,守恒律。但是守恒律有很多变形,动态的、稳态的,流体的、传热的、反应的、生物的。我们学的化工大部分核心方程都是它的“变形”,这些“变形”可能掺杂了数学、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等,掺杂了很多我们为了简化模型而提出的合理假设。
反应工程是动态问题,需要用到数学工具微积分;但单元操作里,大多数是稳态问题,数学工具只是普通的代数方程。但不管用到什么数学工具,核心思想却是基于守恒律分析体系中的质量、能量、动量的变化。同理,分析反应过程的热量守恒时,我们要用到反应热力学;建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是根据反应机理来的;建立微生物反应器的模型,是基于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一样。我们需要把这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守恒律结合起来。
这些中间的数学变换、数学技巧、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我们学得方程都面目全非,看不到原来最初的面目——守恒律。经常听老教授、资深工程师说,化工就是"三传一反",就是这个意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工本质就是“三传一反”,这也是为什么在化工的课程中,只有传递现象可以被称为化工“哲学”的原因。对传递现象的理解,能使你对化工的理解飞跃一个境界。
既然是化工的“哲学”,其看待问题就非常地一般化,这样才能够提炼各种化工过程中的共性与本质;也正是因为是谈论的是共性,所以是抽象的,从各种不同的单元操作中抽离出共性,抽离出精髓。这正是传递现象难懂、难学、“纸上谈兵”、看似无用的最根本原因,但传递现象真的是纸上谈兵吗?在留学期间,我发现一些世界知名的企业,和教授、学生合作,在进行一些化工过程的建模和优化,涉及到化工不同领域,从传统的石化,到比较尖端的芯片半导体、生物制药。而CFD模拟化工过程的基础,正是传递现象和相应的CFD的数值方法。今天航空航天工业用CFD先模拟,再实验,已经是标准流程;机械领域,CFD也大量被应用。我有个水利方面的学长,用CFD为加拿大的一些保险公司模拟自然灾害的风险。不是传递现象和CFD没用,而是很多人不知道传递现象和CFD怎么用,更不知道能干什么。
传递现象之前学的分析思路,其实还不够一般化。看待问题非常具体化,类似于树木视角,而没有森林的感觉。传递现象,有点像把质量、热量、动量都统一成一种性质相似的东西,某种场。传递现象,也把动态的、稳态的、多维的问题统一起来,分析一般化的化工问题。不过很不幸,传递现象很难懂,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实用,很多人都在森林中迷路了。学习传递现象的一种境界是,能够用超越热量、质量、动量的一般化视角看待化工(森林视角);对于具体问题,又能具体去假设简化分析,根据“三传”的原理,去建立模型(树木视角)。如果抛开传递现象来看,食品是食品,制药是制药,冶金是冶金,高分子是高分子,各不相似;如果放在传递现象下来看,不管是什么化工过程,本质都是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量传递、能量传递、动量传递,从而造成的分离与混合,统一且相似。
我们既要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尤其是大学,学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会了方法,你会知道怎么去思考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法。就如上面提到的“渔”一样,上面提到的问题,就可以回到基本的守恒率,回到三传和反应去分析。

传递过程能用来干什么用?

核心是可以用来建模。Devin的个人感悟:“工程学的灵魂是数学模型”;化工的灵魂是“三传一反”。在实际解决化工问题中,当问题变得十分复杂的时候,只有最最基本的原理可能不会改变,比如理工科的守恒率,和社会科学的人性。此时回到最最基本的原理,运用三传一反,是不二法门。传递现象原理里的东西,可以用来描述大多数化工单元,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很多人都听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下面这幅图我在网上找到的反应器搅拌的模拟,就是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出来的。CFD和传递现象是什么关系呢?就像孪生兄弟。根据传递现象列出方程,CFD提供了方程的数值计算,软件和程序具体去算出来。对于学化工的人而言,学传递现象是学CFD的基础。举例,很多同学在看电影时,美国大片中的很多场景,其实也是根据CFD模拟出来的(不过可能是粒子法)。

1.用于优化
一般而言有可靠的数学模型,我们就可以去优化,这是化工中过程系统工程的范围,去优化成本、优化产量、优化供应链、优化生产调度等。传递现象,提供了机理建模的可能性,主要可以用于优化成本、产量、品质。碰巧我的知乎网友,遇到过一个很好的基于模型提高产量的实例,可以放到这。
一直一来,传递过程因为难、抽象,被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纯粹是学术界的纸上谈兵。通常情况下,传递过程建模确实不是化工过程优化的首选,用传递现象去建模代价比较大。国内目前的化工比较粗放,对建模的需求很小。但是通过CFD模拟,确实可以优化装置的薄弱环节,比如提高传热效果,传质效果,优化应力的分布等。像高铁的头部,飞机机翼的几何参数,都可以通过CFD去分析,去优化,从而减小阻力;对于锅炉、制冷这一类的热工过程,传递现象的数学模型,也可以用于节能降耗。对于很多难以测量内部的化工过程,传递现象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手段分析装置内部的一些情况,比如像冶金的高炉。
2.用于过程控制
基于PID的过程控制,是不需要模型的,但是很多先进控制,却需要数学模型,比如模型预测控制(MPC)。尤其是考虑到我们正在从自动化进入智能化时代,大量的智能化程序背后其实是数学模型。模型预测控制的设定值,通常来来自实时优化(Real-Time Optimization),CFD模型作为一种比较可靠地模型,是可以用于实时优化的。简化的CFD模型甚至可以用于模型预测控制本身,也可以用于作为卡尔曼滤波器的模型。
3.用于放大(缩小)与设计
化工过程的大型设备工艺试验是非常高成本的,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实验去放大,去设计。这时CFD模拟可以提供除经验以外的可靠的参考,并且成本比较低。在今天的航空、机械工业中,一般先用CFD进行优化和设计,然后在对优化好的设备参数进行实际实验,从而减小成本。在化工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搅拌桨的选型、位置、数目,可以结合小试实验数据,然后反复通过CFD模拟,选择合适的桨叶类型等参数,为中试和工业级别的装置提供参数的依据。

三、进阶篇:

都是守恒率,但为什么和化工原理相比,传递过程这么不同,这么难?

守恒律是相同的,但系统的尺度、状态(稳态、动态)不同,因而使用了不同的数学工具,所以看上去不同。放弃了理想化的假设,越来越接近真实系统,不得不使用更复杂的数学工具,所以传递过程显得晦涩、抽象、深奥、“纸上谈兵”。大二初学化工原理时,犹记得很多同学觉得,假设得这么理想,得出来得这些方程能用吗?后来学了传递过程才明白,如果上来就讲传递过程中的相对复杂、真实的模型,同学是基本接受不了的。
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是两门最核心、最实用的专业课,但其中的模型是高度理想化的。这些理想化的假设,在传递现象中,被部分放弃了,从而去更加接近真实系统,更一般化。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的理想化假设,体现在几个层面:
1.化工原理里,一般忽略系统的动态,只研究稳态。单元操作部分除了吸附和干燥,其他单元操作,我学的时候都是研究稳态为主。研究稳态过程,我们自然不需要对时间t求导。比如精馏塔,我们选宏观稳态来作为分析尺度时,系统的状态就相对简单。只用F=W+D(进料=塔底出料+塔顶出料的方程)这样的公式就能描述系统质量的宏观稳态状态。
2.化工原理里,常用集中参数,而传递现象用分布参数(*这是传递现象跟化工原理、反应工程,最核心的不同)。要确定一个化工系统的状态,有两种简单的方式。举例,选一个变量代表反应器的状态,可以选平均浓度,也可以把反应器各个位置的浓度都测一下。这里的“平均”就是集中参数模型(Lumped Capacitance Model)的特点,“各个位置”就是分布参数模型(Spatially Distributed Model)的特点。
单元操作部分中的模型基本都是集中参数模型,而传递过程课程中基本都是分布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是一般化的,集中参数是分布参数的特例。所谓“集中”,就是把系统的状态“浓缩”在有限个状态变量中。因为无论尺度多大,都像是“均匀的”(如全混流反应器)。因为“均匀”,所以在尺度上没有分布,所以我们很少在单元操作课程中看到对系统的尺度的导数(对x、y、z求导)。但在传递过程中,梯度、旋度、散度随处可见,因为要表达的是不同位置、不同时刻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对微元用守恒律进行衡算,推导出来的。(单元操作中,有少量的经典模型确实考虑了分布,比如填料塔、吸附柱。)所以集中参数模型的观察角度是宏观的,分布参数模型的观察角度是微观的。
直觉上看,显然有的问题是不能用平均值去衡量的,所以分布参数模型更接近真实,也更复杂。举例,选一个变量代表中国人的收入,用平均收入,就很难体现上海和我家乡云南,巨大的人均收入差距,整个中国人的收入的方差自然比较大。但是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而言,它的体量非常小,所以分布效应就不明显,平均值就很好用,方差自然比较小。传热学中,冷却一个金属球体,Biot准数就可以用来衡量是否需要考虑分布效应,小于0.1可以忽略分布效应,用集中参数模型。这意味着球体的直径相对很小,冷却过程中,球体表面的对流,相比球体内部的传导而言十分强劲,所以球体温度分布十分均匀;Biot大于0.1,则意味着,球体直径相对很大,要考虑温度分布,用分布参数模型,冷却过程中,球体表面温度很低,但是球心温度很高,温度分布不均匀,因为球体内部的热阻很大。
正是因为有了分布,才有了流动和扩散,所以质量、热量、动量,有了方向,成了矢量,形成了场。举例,温度分布不均,有了冷热流体的对流。需要注意动量,有一定特殊性,本身就有方向,所以动量守恒比热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复杂,有很多独特性,这是三传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场”这样的视角,所以自然而然用梯度、旋度、散度这些数学概念去刻画它的特性。
3.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里,常用不可压缩与牛顿流体假设。化工原理中的课,很多时候有两个为简化模型提出的合理假设:假设流体不可以压缩,假设流体是牛顿流体。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化工中可压缩流体是常见的,气体是最好的例子,气体受温度变化体积会发生显著变化,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这是不可以忽略的。牛顿流体假设,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不合理,最好的例子是高分子流体的加工,必须考虑流变学因素。
4.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里,常用一维、对称的简化。化工原理的课程中,基本上以讨论一维问题、对称问题为主。而在传递现象中,分析的化工过程,可能是多维、不对称的。举例,在辐射问题中,几何因素会充分体现。上文提到的微波炉加热的动态问题,不同位置的灯,对食物的辐射贡献,与角度、距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几何因素使得,有的问题不能那么简化成一维的、对称的。
5.多相、相变的简化。在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简单涉及多个相,还有相与相之间转化的问题。为了问题的简单,我们通常不考虑多相的动态问题。相变问题,在化工原理中涉及的也不是很多,比较典型的是换热器、冷凝、沸腾这些过程中,有对于相变过程的一些分析。但在传递现象的视角下,可以对多相和相变之间的“三传”,进行更真实化的建模。举例,多相流问题,萃取过程的建模,沸腾的模拟。
6.反应。在传递过程的课程之前,为了简化问题的难度,一般我们分别独立地去考虑反应对三传的影响,不考虑之间的交叉作用(解耦地考虑三传)。在传递过程的视角下,反应被看作了一种“改变”系统动量、热量、质量场的系统特性,作为“源项”处理,很像一种场之外的“内力”。反应本质上是化学场,但一般我们不把它当作一种场来处理。反应问题的复杂在于,"三传"这三个场是耦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作为“内力”,反应能够影响系统的状态;反过来,系统的状态又影响内力 。举个这样耦合的例子,反应加快,可能产生更多的热量,使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可能又进一步促使反应加快;但是因为反应加快,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反应速率。所以可见反应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耦合场问题。这种耦合场问题集中参数模型是难以刻画它的性质和特点的。

正是因为化工原理的这些理想化假设,其分析手段、视角都是个性地去简化,所以感觉每个单元操作都是各不相同,“乱花渐欲迷人眼”,难以找到化工原理中的共性。虽然核心都是守恒率,但是我们所选系统不一样时,使用的假设不一样时,我们的表达方式、数学工具也会完全不同。在不讨论动态、一维对称问题下,化工原理中描述系统的方程都是简单线性和非线性代数方程,很少涉及常微分、基本不涉及偏微分。
但当我们放弃理想化假设,更接近真实与一般情况时;当我们从有限个参数(稳态宏观),进入到无限个参数(偏微分)去描述系统状态,这时需要引入偏微分方程。因为从根本上说,我们需要找到的是一个与位置有关的连续函数,而这个函数就是无穷个参数(或者说一个拥有无穷维的点)。
守恒律本质都可以归纳为下式,质量、动量、能量都适用

系统积累率=进入系统-出去系统 +系统内部产生(消耗可以看做负产生)

但在不同的视角下,不同的数学工具,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此处,为了方便理解,以质量守恒为例子:
举例,在化工原理中的宏观稳态视角,质量守恒中,就可以写成:
考虑时间的动态过程(类似于反应工程中的动态,集中参数视角):
再复杂一点,考虑分布(流动、扩散),多维(类似于传递过程的分布参数视角):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在传递过程视角下,因为是微元,散度算子本身已经含有“进-出”的含义,而不是正负号。右第一项是流动引起的进出,右第二项是扩散引起的进出)
学习传递现象,一定不要被复杂的数学符号吓到,要有耐心和信心。很多看上去极其恐怖的公式,尤其是张量形式的公式,如果不用张量或者矩阵的形式,而改永展开的方式写,本质上就是不同维度的各种守恒。很多传递现象的公式,最需要弄清的不是中间的数学变换和数学技巧,而是公式最初是怎么写出来的,是怎么简化、假设,从而抽象实际问题成为数学问题的。如果不熟悉偏微分、散度、梯度、旋度,就去复习这些概念,会有帮助的。我大体上也是这样过来的。

——END——

(此文经作者:知乎/Devin授权发布,来源:知乎。链接:传递过程原理课程到底在讲什么?-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27391)

编辑:青楠  Devin
化工设计Club交流QQ群(群号:881289423)
化工设计微信群请加小编微信:hgsheji,拉你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