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心灵鸡汤化,原来才是最科学的选择
互联杂谈按:
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
如果每个人都完全说真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
如果上面作为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您有何感想?
哇,真棒!有深度的朋友会这么想。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心里一定要无数的草泥马崩腾冲向出题者。
在我们羡慕国外作文题目更有内涵更有思辨时,别忘了中国的现实:
出题者面对的是缺乏阅读量与阅读广度的高中生,这些高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无微不至的温室之中,缺乏与人类历史中的与中国当下现实的思辨话题的联系
这样的高考作文题,能不追星吗?
转自:腾讯大家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最能引来热议的。众人都能凑这个热闹,除了母语的因素外,高考作文题目心灵鸡汤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先看看一些往年的题目:蝴蝶翅膀颜色、老实与聪明、感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诗意”、“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的生活”,还有莫名其妙的“行走在消逝中”。今年的题目,网上传得很多了,不再罗列,放几张图。
最后一道题目,算是有些思辨,根本上是贝叶斯后验概率的思想,简单一点或者说,幸存者偏差;再低一个层次,可以从“另辟蹊径”、“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发挥。
不妨再看看其他国家的高考作文题目。
法国高考作文分为文科、经济社会科与理科三大类,每一科都有三个题目,考生可选其中一个进行写作。2017年的文科考生试题为:
1. 观察是否足矣了解?
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3. 请就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为:
1. 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
2. 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
3. 请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一段节选写一篇评论。
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国家)
理科考生试题为:
1. 捍卫权利,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
2. 我们能挣脱自己的文化吗?
3. 请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言论及写作集》中节选写一篇论文。
这些题目涉及到哲学、科学、政治是法国高考作文的常态,最近几年在中国很热门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也曾出现在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法国人对哲学、政治的热爱渗透到了高考题目中,这一点英国人都表示有点受不了,不过,毫无疑问,令人尴尬,甚至令人愤怒的是,中国的高中生,无法完成这些题目,哪怕是粗浅的写作,因为其需要的思辨与知识广度都显然远超中国高中生的水平。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2013年6月,美国SAT作文先引用Stanley Fish(斯坦利·费希)的一段话:
“很多选民认为正义感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品质,,我不同意。正义感是指为自己为所相信的价值观挺身而出, 这并不是一种能让大家团结一心的品质。过于强烈的道德感会使一个候选人不太灵活,而且无法和对手谈判。如果性格真的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就会以候选人在私人关系上的处理能力来判断他,而不是他对国家或者社会难题的处理能力。”
然后,给出作文题目:“强烈的道德感是一个领袖最重要的品质吗?”
SAT作文题目的这种风格也是一以贯之的,在SAT考试中,还出现过以下题目:
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会认可人们避免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
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当人们保持中立或者公平时,他们是否能更好地观察,发现和作出决定?
我们是否因为过于担心他人的观点而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
如果每个人都完全说真话,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
如果说,每年中国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掀起一阵仿写热的话,那么,不管是清科举试题还是法国与美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其难度与深度,已经使得一般的社会舆论不能把仿写当做游戏,他们的高考作文题目已经脱离了娱乐性。这反过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具有娱乐性,而这种娱乐性来源于高考作文的心灵鸡汤化。
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出题者不负责任,在中外高考作文题目巨大而深刻的差别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高考作文题目,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要满足诸多要求。
作文题目必须具有限制性,考生必须在设定的题目范围内进行写作,以此考察考生的思维、文字能力。因为不加限制的题目,或者限制度很小的题目,让考生可以提前准备,达不到测试考生的真实写作、逻辑、文字能力的目的。
高考题目还要有公平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经济的差异都很大,所以,作文题目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考生。比如,考试题目不能设定为学钢琴的经历,或者堵车带给人们的困境,因为大城市稀疏平常的堵车,很可能很多农村考生从来没经历过。再进一步延伸,考试题目甚至应该避开偶然性,比如,对社会时事的评论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万一考生没看到这个新闻呢?
除了这些特点,高考作文还需要区分性。所谓考试的区分性,就是说不能太简单,大家都考得好,也不能太难,大家都考不好。一套卷子,要简单的、中等的、难的题目都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优秀的、中等的与更差一些的学生。这个要求,在数理化考试中,是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组合来实现的,在高考作文中,则要求题目有一定的思辨性,是开放的,这样才有发挥的余地,才有区分度。
这就意味着,作文题目既要是宽泛的、公平的、每个考生都知道的、也要限制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同时,还需具备思辨性。其实,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存在很多很多,同时具备这些属性的话题。前述法国与美国的高考作文,都涉及到公平、正义、个人与群体、道德、权利、政治等话题,这些话题,既是人类历史上长期争论不决的议题,充满了思辨性,同时,这些话题也有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考生的知识面与深度都能发挥作用,同时,这些话题如此众多,考生很难专门针对性准备。因此,这些作文题目既符合限定性,又具有公平性,又因为历史性与现实性,使得考生具有广泛的发挥空间。而且,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一员,也应该对这些问题有基本的思考,考试作为社会精英的价值观与思辨能力的指挥棒,也是成功的。
毋庸讳言,美国与法国类型的高考作文,背后是宽泛的阅读,更加活跃的思想与自由的教学,反过来看中国,中国的高中生因为缺乏宽泛的阅读,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缺乏事实素材与思想素材去面对那些人类历史与现实中的经典思辨题材。
记得以前看80年代初反思文革的伤痕文学,在这些小说中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那些忧国忧民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面带忧虑说,我们的社会出现了问题,国家出现了问题,自己感觉到迷茫,所以,又找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重新读了一篇,感觉收获很大。显然,文革结束后的思想冲击,造成了一代人的迷茫,但是,他们却缺乏足够的思想素材来面对新的冲击,图书馆中除了马恩的书,就再无其他,所以他们注定迷惘而困惑。这就如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只读马克思的人,来解释今天的资本市场,人人都买股票呢?你又怎么能指望不懂互联网的人,来解释今天滴滴打车对出租车改革的推动呢?实际上,直到十年之后,随着进一步的开放,许多经典思想的涌入,中国人才找到足够的思想素材解释中国的变化。
中国高考作文的出题者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
出题者面对的是缺乏阅读量与阅读广度的高中生,这些高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无微不至的温室之中,缺乏与人类历史中的与中国当下现实的思辨话题的联系。当诸如法国、美国高考题目涉及到的经典思辨话题抛给中国高中生后,怎么能指望这些对他们太过陌生的难题,能够很好地区分他们的能力呢?
但是,思辨的思维能力与文字,仍然是区分的唯一标准,所以,出题者仍然要在题目中构建思辨,同时又需要避开与历史、社会的联系,这就必然只有在少数的介绍材料中,用短短几百个字给定条件与逻辑,构建出一个思辨框架。思辨的框架极为简单,恰好符合了心灵鸡汤的本质。所谓心灵鸡汤,本质上说,就是在真实世界复杂多态的逻辑关系中,选定一个特殊的逻辑关系,并且上升为一般关系,然后推出一个充分的,但却并非必然的单一结论,并从这个单一的虚假的结论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
由此可见,基于中国的现实,在多种条件的约束之下,要想科学地测试、区分思想温室中国的高中生,最科学的办法,就只剩心灵鸡汤一途了。
最近,追星是一个人们话题,显然,年轻人不同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会影响他们的欣赏水平,决定一国的电影质量,以及明星特征。
当然,虽然,短期地看,是作文题目是去适应中国高中生的情况,但长期来看,这个局面正是中国高中生去适应高考的结果。
阅读量与范围的狭小,只是中国教育的结果而非原因。对于高考的指挥棒而言,导向到宽泛的阅读,易如反掌,而阅读面的广博必然带来思想的自由与深邃,带来创新与发展。
而且,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充满了各种思想的冲击、心灵的觉醒、传统的嬗变、道德的变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思辨的宝库,也需要思辨去辨析。
遗憾的是,放着这么丰富的题库不用,却转向了心灵鸡汤,这不仅是高考的损失,中国教育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
不过,社会的趋势毕竟不可阻挡。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作文题目是《心中有话向党说》,中国高考作文题目,从有着鲜明目的的政治化到犬儒架空的鸡汤化的变化,本身就意味深长。
如果事物真的是螺旋发展的话,那么,最终,中国高考题目,必将回到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的思辨性题目上来。不过,历史滚滚向前,历史偶尔打一个盹,可能就是你,或者你的孩子的一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