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皮要上税,语音助手也没有那么万能——科技公司没有说的那些事
2000年,亚马逊老总“杰弗里·贝索斯”说了这么一句话:
不倾听顾客的公司都会垮掉。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这些年来,亚马逊推出各种贴心的产品与服务,这句话也一直被当成至理名言,用来解释亚马逊为何成长与壮大。但在最近,这句话却突然有了另一个意思。
亚马逊确实在雇人“倾听”顾客的声音,即便顾客没同意。
今年4月,根据Bloomberg通讯社的报道,亚马逊正在雇佣数以千计的职工,监听智能音响Alexa录下的家庭内部、工作职场中的声音。
(图片出自好莱坞电影《窃听风暴》)
其实不止亚马逊,其他科技公司的同行也惹了同样的麻烦。谷歌的“Google Home”与苹果的“Siri”,也相继因为把信息交给第三方公司,引起泄露隐私的批评。
在社会舆论与欧盟这种政府机构的压力下,8月1日谷歌在欧洲范围内停止了人工优化。两天后的8月3日,苹果公司也宣布在世界范围内暂停人工审核。
苹果设备内置的Siri,也卷入了这起风波当中
8月2日,亚马逊通过更新软件,在智能助手Alexa设定里面加入“为了提供更好地服务,音频可能会被人听取”的字样,并提供了关闭这项功能的选项。
在此之前,亚马逊Alexa也有“向服务器传回数据”选项,但只说“这是为了改善服务”,没有提及人工审核这件事。
亚马逊智能音响Echo Dot,内置智能助手Alexa
看起来,这个剧本似乎应该是“科技公司滥用隐私,然后集体被拆穿”的大戏。但这些事端也能解释成“民众对科技的想象,与现实技术水平不一致带来的误会”。
固然,机械学习创造的人工智能Alpha GO,可以打败最强的人类围棋高手。但是对于“语言”这种规则复杂、充满歧意的事物,人工智能想做好,就少不了真人引导。
AlphaGo Zero不靠人工干预打败顶尖高手,前提是“围棋规则足够简单”
如果放着不管,很可能导向糟糕的结果。比如在2016年,微软就创造对话机器人Tay。微软把这个机器人放在网上,与用户交谈、自动“成长”。
结果,在一部分好事者的影响下,这个人工智能被调教成了辱骂网友、种族歧视于一身的“反人类机器人”。上线一天,就被紧急下架。
毕竟现在的人工智能,依然是完成特定任务、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弱人工智能”。不管公司多有钱,按照现有技术,他们也不可能把机器的“智能”程度提升到人类的水平。
各大科技公司,放在家里的各种人工智能助手,可以控制包括灯光、空调、甚至厨房用具在内的各种家电,或者替人下单购物,预约酒店与客房等。
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和修正,那么这些智能设备捅出的篓子,估计要比微软还要大。
理论上,人工智能可以刷爆你的信用卡……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要问“今后亚马逊、谷歌、苹果接下来是否会停止人工干预?”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会”。
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办?首先,为了避免误解应该让相关公司提高透明度——相关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录音到底要怎么利用,要和用户说清楚。
虽然为了提升公司的形象,每个公司都想要让用户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就像本次事件体现出来的那样,吹牛皮也要上税,错误的印象会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
另一方面,就是给予明确的选项,让人们可以在不需要的时候关掉。毕竟还是会有许多人介意,自己在卧室里面说的话被千里之外的某个人听到。
另一个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就是本机的人工智能处理了。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但这也意味着这些技术,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现在不只手机,笔记本CPU都在争相提升人工智能计算水平。本地运算能力增强、相关技术成熟后,需要传回服务器的数据也会变少。
本次的话题就先到这里。
其实不用人工智能,也一样能用亚马逊。感兴趣的用户,可利用OurPlay下载“Amazon Shopping”海淘。
如果大家对个人隐私、人工智能这些话题有什么看法,也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