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LGBTQ话题在西方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犹太人与基督教系列(1)
LGBTQ是所谓的性少数群体的统称。
L即Lesbian, 女同;G即Gay, 男同;B即Bisextual,双性恋者;T即Transexual/Transgender,跨性别者——这个概念稍微复杂一些,除了跨越男女两性的人之外,还有些人对现有性别不满意,自己开创新的性别类型。
Q即Queer,原意指奇怪的,后来引申指变态,再后来成为性少数群体的自称,用于指代非主流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性倾向。这里的“非主流”用学术术语讲其实是Non-normaltive,即“非规范的”。Queer不仅覆盖了同性恋、双性恋,也包括各种不同的性偏好,比如Fetish(恋物癖)也是Queer的一种。
当然,这个缩写还可以继续延续下去,彩虹颜色都不够用了,比如:
同性恋这事吧,是生物进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虽然理论上说,要是大家都是同性恋,人类就灭绝了,但同性恋毕竟是小众。只要社会保持宽容的态度,不要搞美国式的“政治正确”,坚持对同性恋团体不鼓励,不宣传,不歧视,他们自己圈儿里爱咋样咋样,不影响别人就行(对待宗教团体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政策),也不会危害社会,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相反地,很多艺术家、文学家都是同性恋,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文化对于LGBTQ的态度,原本是不提倡、不鼓励但也不歧视,尊重生物多样性。中国历史上,有关同性恋的记载随处可见,什么“断袖分桃”、“龙阳之好”、“魏晋之风”都跟同性恋有关。
话说汉民族形成于汉朝,西汉诸位皇帝从刘邦算起,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不是同性恋(按照现在的分类,其实是双性恋)的。包括那位号称“男人中的男人”的汉武帝,照样也有男宠。搞小三事业著名创始人王婆女士所说的“潘驴邓小闲”中的“邓”指的是西汉时的邓通,其实并不是女子理想的情人。他虽然是个高富帅,但他也是汉文帝的同性恋男友。汉文帝据说舍不得花钱,自己生活极为简朴,但是赏赐邓通却十分大方,令他几乎富可敌国。
汉文帝与邓通
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同性恋也是非常扎堆,说人人都是可能夸张了,至少也是普遍现象。比如柏拉图、亚历山大、凯撒,都是著名的同性恋。
这是因为希腊的上层阶级建立并维系了一种男-男关系,将其作为一种高等的教育方式。一个成年男性,通常在20多岁的时候,会寻找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并成为他的保护者和指导者。他的任务是作为一名道德导师,帮他度过从青春期到成年的时光。在长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有些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并成为一种风气或时尚。
比如创立了柏拉图学园的柏拉图,西方教育的鼻祖,就大肆赞美这种男-男关系。
由于女性很少接受教育,夫妻之间很难找到共同语言,而男性之间更容易找到共同话语——战争、政治与哲学。雅典丈夫们的理想伴侣是运动场上裸奔的少年、酒会上高谈阔论的政客、神经兮兮的哲学家、口若悬河的雄辩师,他们也许更愿意在体育场外饥肠辘辘的等待着称心的猎物,捏他们的小蛋蛋、用代表智慧与人生经验的乳白液体滋润他们的雏菊,在贤者时间共同探讨宇宙真理,而不是和文盲一般的妻子相对无言。
裸体且禁止女性观看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不是就不忍直视了……
为何古希腊男风盛行?这与希腊的地缘条件有很大关系。
希腊半岛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城邦规模较小,如何维持城邦的人口数量在一个平衡点上,是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们的思考结果是:实行计划生育。
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年代,庞大的人口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人口过剩和食物匾乏。有些地区很早就因为开垦过度而出现了水土流失的状况。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理想国家有5040个土地所有者,数量保持稳定不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观点则认为,必须对城邦的人口加以控制,“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
一旦人口增殖的政策到了一定的时刻,控制人口增长就势在必行,为了帮助男人管好裤裆,东西方是所见略同,齐国的管仲在东方开设了“女闾”,梭伦在雅典开设了妓院来供人泻火,“减少未成年少年对城邦内女性的骚扰,控制私生子的增加”。
地缘条件限制让人们不得不采取限制人口的措施,时间一久慢慢地渗入了文化和价值观,成为古希腊不可磨灭的“模因”。在希腊人的思维中,人体美意味着能力的卓越、才能的超群,甚至意味着拥有神性,因为众神的外貌是无可挑剔的,所以美少年是希腊人追捧的偶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男性作用的肯定与对女性的贬低成为了距离日大的两极,所以希腊女人很早开始就被视为红颜祸水,文人们很早就开始拿海伦、潘多拉等神话,叽叽歪歪地教育世人女子的可怕,令年轻男子更是畏女如虎,义无反顾地投入年长男性的怀抱……
古代东西方都曾对同性之爱十分宽容,但是之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东方文明虽有波折但也算是香火不绝,持续至今,因此主要价值观也基本维持稳定。西方文明却经历多次重大变化,多次外族入侵、种族灭绝,常常出现B种族灭绝了A种族的肉体,却又继承了A种族的文化,价值观多次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然后再跳回来。由于变化过于剧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类似精神分裂的后遗症。
表现在LGBTQ这件事上,号称是“言论自由”的西方,在这方面言论极其不自由,只能有一种声音,一种表述。别说公众人物宣称反对LGBTQ,哪怕稍微流露出一点点不一样的态度,无异于“社会性自杀”,其严重程度跟中国的演艺明星爆出出轨、约炮、嫖娼、吸毒差不多。
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就因为这事惹上了大麻烦。了解了这件事来龙去脉以及发展走向,简直让人感到,莫不是这帮人都失心疯了?
2019年,英国政府准备简化跨性别群体的身份认证程序,其中有一条是“就算没有做变性手术的人,只要认定自己是异性,依旧可以被认定为跨性别异性”。
有位名叫玛雅的英国女性极力反对这项政策,认为这会侵犯女性的性别空间,她难以想象跨性别女性进入女厕所、浴室的场景,结果因此丢了工作。她不服申请仲裁,伦敦劳动仲裁庭支持原单位与玛雅解约。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判决书认为,她的核心价值观与“人类的尊严”格格不入,认为她的这种做法“在民主社会完全不值得尊重。”
罗琳为玛雅丢了工作打抱不平,她发帖写到:你可以穿你喜欢的衣服,随便怎么定义自己,享受和平、安宁的人生,但就因为一个女性说了“性别是真实存在的”就把她解雇,这是什么鬼?
在这条帖子后面,罗琳带上了“我支持玛雅”的话题。
罗琳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因为民主社会“言论自由”嘛,还不让人说真话了?
罗琳此举被视为是在声援反跨性别言论,而遭到大量粉丝和网友的抵制,再加上她在《哈利波特》书中曾将邓布利多改为同性恋以达到让该书具有“自由以及包容”的特质,这让曾经非常喜爱她的LGBTQ群体也感到了背叛,一时之间骂声铺天盖地。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曾参与《神奇动物》系列内容的罗琳的粉丝Elayna Darcy,表示对罗琳的观点很失望,“直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她会如此不加掩饰的说出了这些话,我很难过她最后选择了成为这样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罗琳经常会去修改《哈利波特》里面的一些细节,以使该书具有“自由以及包容”的特质。比如,2007年,她宣布邓布利多是同性恋。2014年,她又宣布,霍格沃兹魔法学院里其实有犹太学生。
但这一次,罗琳不打算因为批评而闭嘴,反而战斗力爆表,继续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不断发声,在网站撰写长文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找了许多论文研究、报道资料佐证。
她认为如果承认所有跨性别者的性别,会导致“真正的女性”权益被侵犯。比如跨性别者不应该和女性使用同一间厕所,如果有异性恋男性假扮成跨性别者,会导致女性受到侵犯。
另一方面,她也认为现在跨性别手术的滥用,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对自己的性别还没有绝对认知时,就错误地进行了对身体影响不可逆转的跨性别手术。但现在很多的跨性别者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跨性别者”,而是因为其他心理健康原因、被社会错误的引导、对副作用的隐瞒才选择成为跨性别者。
她的这番话看起来没毛病,但很多人依旧认为罗琳的发言是对跨性别群体的歧视,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长达2年的拉锯战。两方对决越来越激烈,颇有种至死方休的意思,罗琳甚至还被《哈利波特》两大粉丝网站“破釜酒吧”(Leaky Cauldron)和“麻瓜网”(Mugglenet)开除了“原著籍”……
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罗恩”的扮演者鲁伯特·格林特和“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森纷纷与罗琳划清界限:“男跨女就是女人,女跨男就是男人,我们都应该生活在爱里,没理由被他人指责与批判。”“跨性别者不应该被他人轻率定义,他们可以选择过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总是处处受到质疑。”
出品公司华纳的表态是:“华纳对于包容性的立场一直很确定,对于我们公司和我们的观众来说,营造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文化格外重要。”虽然稍微温和一些,但很显然也是站在反对罗琳的态度上。
最近,华纳兄弟宣布的一则新消息,HBO Max将在明年年初上线《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的特辑节目《回到霍格沃茨》。这次20周年献礼将会是主演们的首次正式重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难以置信的演员阵容,我们将重回魔法之旅开始的地方霍格沃兹,通过全新深入的采访,和演员们一起回顾一个迷人的魔法世界制作史。”不光是演员,就连当年一些剧组的工作人员也有被邀请出演,但偏偏罗琳不在邀请之列。
甚至由哈利波特世界虚拟空中球赛“魁地奇”(Quidditch),衍生至现实的同名撞击运动“真人魁地奇”(Real-life Quidditch),现在也要跟J.K.罗琳划清界限了。据美媒当地时间23日报道,魁地奇大联盟(Major League Quidditch)、美国魁地奇(US Quidditch)以及英国魁地奇(Quidditch UK)等三大联盟近日宣布,计划更改这项魁地奇联赛的名字,与原著作者、“魁地奇”的发明者罗琳切割。声明表示,罗琳声援反跨性别的言论有违“真人魁地奇”主张性别平等、多元包容的精神。
罗琳的观点有问题吗?我觉得一点问题没有。罗琳的担心在美国就真实发生了。
美国总统拜登今年也签署了一个类似的行政令,该行政令规定,原则上学校将允许跨性别学生根据其身份性别进入运动场、卫生间和更衣室,否则将面临联邦教育基金停止拨付的惩罚。美国的风气还是要比腐国保守些,这个行政令引发美国社会很多争论。直到下面这件事出现,让舆论彻底炸锅。
今年5月28日,一个女中学生在学校厕所被一名“穿着裙子的男生”强奸,这名男生利用学校关于跨性别者的相关规定,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卫生间。女生的父母来到学校校董事会,为被强奸的女儿讨回公道,要求学校改变关于跨性别学生的相关政策。但校方却否认此事,一些支持平权的激进家长也在现场攻击史密斯夫妇,声称他们撒谎,双方发生冲突。
事后,女生父亲被捕的视频和照片被疯传,他遭到了数个月的网络暴力,被描述成“疯狂家长的典型”、“学校恐怖分子”,直到10月6日,那名跨性别男生在另一所学校,又性侵了另外一名女孩儿,这位父亲的支持者掀起了一轮反击,舆论彻底炸了……
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看到这个新闻简直要怒发冲冠了,英美这是要疯了吗?
中国人很难理解,为何在西方LGBTQ话题如此政治敏感,稍微表达一点不同意见就如同触碰高压线?
这跟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有巨大的关联。更准确地说,根源在于基督教的源头犹太教。
基督教圣经(Bible)分为《新约》和《旧约》。简单地说,《旧约》是犹太教(Judaism)圣经,而基督教将《旧约》直接拿过来作为本教经典,又新增了耶稣及比较有影响力的追随者们的言行以及预言末世的《启示录》,是为《新约》。至于为什么把《启示录》重点提出来,因为这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个根本区别,具体原因将在后文中再展开。
旧约和新约
旧约的表述来自基督徒的说法,意思就是上帝与犹太人所订之约定V1.0。而新约指的是上帝废除旧的约定V1.0,借着耶稣之手与信徒重新立约定V2.0。这是重要知识点,后来欧洲发生的一系列排犹事件均与此相关。
无论《新约》还是《旧约》,都是多位作者历经很长时间写成,由于早期圣经都是手抄,难免有错漏,再加上战乱散失、历经多次翻译,多次宗教改革,圣经实际上存在很多版本,因此还有真经和伪经之争(同样是重要知识点!!)。
Bible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家谱……
与只能追溯到希腊文版本的《新约》不同,《旧约》原文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书写,因此又被称为《希伯来圣经》。其中包括了最重要的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以及其他一些诗歌、书信、重要犹太英雄的传记等等。
摩西五经用神话的语言记载了早期犹太人的历史,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
前面所说的LGBTQ话题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其源头正是摩西五经!其中隐藏犹太人早期真实历史的一个重大污点。这个污点即使用尽红海之水也无法洗净,遗祸千年,直到今日。
这个污点就是种族屠杀。也是今天的犹太人听到后,会为之战栗的可怕词汇。
(未完待续)
历史如同一条进化的河流,只有通过进化的视角才能抓住历史脉络,还原隐藏在迷雾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