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研车联王东兵:未来的智能网联人才一定需要跨界能力

2017-11-08 清新君 清新汽车

未来的人才一定需要跨界能力,要有合作的思维,要有共赢的想法。

2017年 10月27日,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指导,清新汽车、清研车联联合主办的“自动驾驶快速产业化的密码”主题沙龙在苏州举办。清研车联教育副总经理王东兵先生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发展创新思考”为主题做了发言。他指出:“培养的人才不能只是一个专业独行侠,一个特种兵,未来的人才一定需要跨界能力,要有合作的思维,要有共赢的想法,真正谈人才培养就存在着通识教育、文化力和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才,专业知识只占三分之一,后面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以下是王东兵副总经理的发言实录:

清研车联教育副总经理王东兵

智能网联“火速”到来,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对这个行业来说我是一个新人,但最近两年做教育,积累了一点想法。今天我演讲的很多内容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展开。


从最近我们接触的院校来看,感觉整个产业很热,有诸如像清华这样的高校热,不过也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则没看懂,不明白。


我们曾经接待了广东一家很优秀的职业院校,其跟我们反馈说,最近也想建智能网联类似的专业,但是在专业答辩会的时候,被否掉了。因为专业带头人没介绍清楚,专家组就把专业否掉了。好在校长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关心,把方案交给校长的时候,校长表示这样不行,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智能网联可以说来得实在太快,去年这个时候大家可能只听说过新能源,不过在新能源还没有搞清楚人才如何培养的阶段,现在突然又来了智能网联,学校确实很辛苦,面临多重压力,包括诸如应该怎么建专业以及怎么培养人才等。


那么首先,智能网联来了以后,还是要说清楚我们建这个专业,尽快加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最近有一本书叫《人类简史》,书中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说人类从250万年前来源于东非,在7万年前人类开始演变出现了智能,后来人类经过了认知革命,智人干掉了那些健壮的人。人类的自然选择总是让有智慧的物种完美胜出,让肌肉强壮的人慢慢退出舞台。同样的故事在我们汽车行业好像又在重演,以前机械的强壮,诸如钢铁侠会退出舞台,智能化则会走上舞台。回顾一下我们在专业建筑中很多液压技术、起重技术等被未来的线控技术代替,这就是从一本书来进行的反思。


再一个,我们又回到最近大家热炒的AlphaGo的故事。在这个大战中,翻开历史去看非常有意思。1997年的时候,国际象棋深蓝电脑打败了人类的高手;2015年的时候,北京的一个大赛,中国围棋七段高手让了6子才勉强让机器赢了赛事。但是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AlphaGo打败了围棋高手,到今年10月初,AplhaGo Zero则通过3天的自我学习打败了它的前辈。可以发现到智能阶段后,人类的进化也好,机器的进化也好,我们产业的进化也好,都在加速。所以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可能会提示我们,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这个真理。


在2015年的时候,曾经有计算机专家认为,还需要15到20年时间,才有可能机器打败人类。围棋行家也认为不可能,100年以后也许都不够。但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时代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所以说我觉得这里面的核心是,最近一次的变化还是人工智能算法的变化,总之自己要跟自己博弈,有点像我们武侠小说中的左手搏右手。

高职院校应该学习哪些智能网联领域的知识?


我们从知识体系上来分解一下,如何才能实现智能?前面的专家已经说了很多,我觉得核心还是一样,比如我们把传统的汽车增加了一些感知功能,给它配上“眼睛”和“耳朵”,然后给它配上“脑袋”,可以用各种传感器,里面是语音识别、人机交互,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脑袋”是中间的决策层,硬件加软件。当然我们后面还有从制度上。L3阶段以后,就会意味着传统车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问题,当然我们拭目以待,这一天应该就在2020年左右。


我们简单把汽车智能化的知识图谱理出来后,从感知层、决策层到控制层,其中感知层就是“眼睛”和“耳朵”,决策层我们认为是它的“脑袋”,是一个黑匣子。最后到控制层,从过去的机械控制、液压控制转到线控。所以我们在专业建设上面,从知识层划分来说,我们的思路似乎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们该学什么?我们该学输入端,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感知,我们要知道输出端怎么控制。所以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未来从事的最主要的方向是在感知层和控制层,决策层可能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因为它是黑匣子,难度很大,需要软件层和硬件层,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


我们通过这么划分以后,我们再围绕整个产业的发展路径,把它分为五层,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L3层是质的飞跃,2020年的时候,我们智能的覆盖率已经超过50%,意味着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到2020年我们50%的车已经配备了智能的手段,也即两台车就有一台车配备了,只是智能高低的问题。


我们优先学的一定是怎么实现L1、L2,再考虑的是怎么实现L3。最起码要学习视觉传感器,学习超声波传感器等,后面学习毫米波雷达等线控技术。我们要实现L3阶段,要知道高精地图算法怎么做出来,L5阶段我个人认为短期内不是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学习的方向,后面我们在变化中再看。

 

未来需要综合性跨界人才


分析一下未来人才的特点,我认为人才从专业培养方面,必将跨度很大,网上大家也看到,在智能阶段,汽车的人才最少跨了四个专业:一个是汽车专业,一个是电子专业,一个是IT,第四个是通用这块,跨度越来越大。


第二个我们认为深度越来越深,我的分析还是一种叠加,包括培养方法,因为我们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一直纠结在培养模式方面,现在专业内容也产生了变化,多问题的叠加造成我们深度难度也加大。


第三个是因为变化速度快,现在行业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教育行业来说更需要以确定的方案、知识沉淀出来。所以我觉得第三个纬度应该是我们的变化速度快。


把它画成一个三维的图形,就发现在专业建设上,要在广度、深度和速度挑战方面建立我们的培养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在专业跨度上面,过去的课程体系要做加减法,有些课要做减法,有些课要做加法,有 42 31366 42 13306 0 0 3634 0 0:00:08 0:00:03 0:00:05 3634要跨一些专业。在专业的深度上应该是要做加法,因为要回到我们行业,这跟我们的竞争有关系。更新速度上要拥抱变化,而不是多年来我们教材体系培养方案长期不变,很真正可能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要适应这种变化。


另外,我认为的人才特点就是回到人才知识结构上面。因为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只是一个专业独行侠,不是一个特种兵,未来的人才一定需要跨界能力,要有合作的思维,要有共赢的想法,谈人才培养就存在通识教育、文化力和价值观。一个人才是不是真正的人才,专业知识只占三分之一,后面才是他的竞争力。


谈一谈当前人才的需求,因为现在行业非常热,每家的HR都在头疼如何招到有用的人才,我们也接触了很多企业,现在很多企业还处于寻找中高端人才,甚至海外人才这个阶段。不过目前的需求并没有让职业院校感受到,这也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规律。先是高校211、985高校研究生,再到本科生,其次才到下面的职业院校。所以从人才规律也是一样,一个产业的发生一定从高层的需求,辐射向基层,从前市场逐步向后市场转化,从传统岗位慢慢的减少,逐渐扩大到新岗位的增加。


面对这种需求特点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是,对于企业来讲,针对现在招聘很难,是供给不足的年代,企业更需要前置性考虑他的培养需求。院校也要根据这个特点,思考三年后我们应该面对哪个专业方向?哪个岗位?要思考这一块。

 

智能网联人才匮乏的破解之道


供给不足就是因为改革太快,尤其今年4月份以后,整个行业产业投资方都动起来,这个行业突然之间国家政策频繁颁布,标准频出,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严重不足。因为这跟人才培养特点有关系,本来人才培养就有周期。所以人才培养应该从院校培养到在职培养到社会培养,各个行业大家都在想方法。院校培养从清华来讲,今年开始启动跨专业培养新人才,很多职业院校现在据我所了解,超过100家的职业院校开始建新能源专业,但是很可惜的是因为产业变化太快,我们到目前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本关于电机的职业教育的教材,关于电控的职业教育的教材,更别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很快,人才需求很急迫,但是根本没有培养方案。我们要拥抱变化,变化是常态,只会加速。第二个就是在变化中寻找不变性,在人才供给这块,虽然说企业在想它的办法进行在职培养,用内训加外训的方法进行培养,但它的难点仍然无法克服,比如效果无法控制,时间上成本很高等问题。院校的培养也是一样,虽然说国家出了很多政策来鼓励这块,假如企业一把手认识不到位,很可能投入不足,很难建设好。广东这家学校假如不是校长高瞻远瞩,很可能这个专业就夭折掉。从企业方我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前瞻性建立它的岗位素质模型,前置化培养,我了解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思考的稍多一些,但传统车企业想的偏少一些。对院校来说如何理解企业需求,并转化为专业建设目标也值得思考。


下面我说我们的方案建议,这种方案也是在变化中,真正谈人才培养一定是从开放开始,前面江博士说过,仅建一个智能网联这套的产业,靠清华不够,要整个产业大家联合起来。我们很熟悉开放软件、开放硬件、开放平台,从开放开始。


互联网企业他们优先参与进来,已经开始主动做开放式培训,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做硬件的英特尔、英伟达,他们知道产业人才难得,就开始在线上线下建立了很多开放性课程,而且大部分免费,供整个产业学习,但很可惜,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方向,个别几个热点,没法针对我们院校的专业建设使多少力量。还有一家代表性的美国培训机构,如优达学院,但是它只能对某几个关键技术,比英特尔、英伟达走得前面一点,但是它们本质上都不是基于某一个岗位、某一个专业来帮我们怎么样培养人才。


第三个开放,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大家形成一种共识,我们就可以出现一种完整的内容。


第四个,我们觉得院校和产业的融合度不同。现在虽然说产教融合仍然很难,在中国是一个难解的话题,但是从清华这边来说,是主动触及它。苏州汽车研究院自身它就是清华汽车系在异地建立的一个产教融合的研究机构,国内职业教育院校也在政府推动下不断跟企业的方向进行融合。


从院校专业升级这块,在传统车的方向,大部分中高级院校想得最多的还是智能电动车的专业方向,很少有企业会自发想到智能方向,这跟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也有关系,因为在2015年教育部整理了一个目录,汽车智能技术,这个目录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为我们智能网联准备的。突然之间智能网联来了,却发现专业目录都没有,更不要谈培养方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分工,新能源方向的建设,假如针对的后市场,我认为以中职培养为主,高职院校也可以培养新能源方向,但是我认为是技术辅助研发方向为主,否则大家就碰车,往上不能作为技术员使用,往下很多中职院校就被“干掉”了。在智能网联方向,我们根据产业路径图,非常适合高职院校,优先选取它。很多学校说为什么要学嵌入式技术这门课?我们的学生可能学不会C语言。他们自己后来一调查发现,原来只要引导,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会嵌入式,可以学会C语言,而且学得还很好。


针对如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有一个红宝书来指导,这个红宝书就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路线图。这个图已经告诉我们,作为国家宏观的规划已经说清楚,这个产业将如何发展,何时实现,这就是我们整个专业建设的指导书。当然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还要思考本专业、本院校的专业师资条件,以及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课程设置这块,我的建议取决于你在传统车、电动车、智能车方向,向谁更靠近一步。假如你想往智能车更靠近一点,很可能你机械类的课就要减掉一块,这样我们就加上电子类的,包括的范围很广,加上计算机类的,这就是我们一个大体的思路。


为了把专业建设好,还要做一些模式的创新,假如这些模式没有创新,我们会发现专业仍然很难建,即使想到可能也做不到,还是一个产教融合的话题。教育方、院校方跟产业方或者企业方真正如何融合到一起?现在我们了解的情况,政策虽然推动合作办学,但是目前的政策主要在国际合作方面多一点,校企合作没有突破。虽然说教育部在推动深度产教融合,但是总是一头热,院校热,企业不热。企业不热的核心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何时调动起来,这是需要双方努力的事情。企业方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转型进入深水期,最大压力来源于模式的压力、技术的压力和成本的压力,考虑太多产教融合的事情,可能目前不是它的主要话题。但是我觉得有部分条件比较优秀的企业,他们已经在布局了。


在我的想法里,我们要建立一种院校方、企业方、专业教育机构三方的分工机制,为什么要有中间设这么一个专业机构?多年来我们的校企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总有一些问题企业不愿意干,院校也不愿干,国家也没有干好的,就要发动专业机构解决两方融合中大家不愿意干的事情,比如说专业探索,实训方法探索,示范、实训方案的建立,新型课程资源的建立等,这都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探索、尝试,然后才向院校方进行推荐。当然专业机构探索必须跟企业联合在一起,跟有兴趣、有意愿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进行探索。


但无论怎么样,即使企业积极性不高,我认为企业也要主动参与,应对时代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才匮乏、人力资源不足的时代。应该从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以后,我们再也不用考虑就业率的问题,整个国家也不考虑就业率的问题。一家有前瞻性的企业一定要把人力资源的建设需求前置。这个前置以后再建立内部培养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相信专业化分工会更有利,在培养培训上也是一样,让专业机构来协助企业做更专业化的设计。


最后,企业和院校都要建立一种战略同盟关系,培训行业,院校行业是一样,很快地跟一些优秀方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谢谢各位。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智轮行沙龙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智轮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期盼融合发展!


戴一凡:除AI技术重大突破 否则L3级是必经阶段


成波:我国正在组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平台


朱西产:汽车的利润将从制造、销售领域转移到出行服务


清研资本卢居霄: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资机会存在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江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需多领域研究交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