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刚 2018-05-26


2017年7月30日,主题为“一五一十,谈谈中国基金会新格局”的第二期“慈善蓝系列沙龙”在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北办(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35号东湖别墅V20)举办。该沙龙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联合主办,杨团、程刚、王行最、陈越光、顾晓今、贾西津、陶传进、彭艳妮、姜莹、张木兰等十位嘉宾齐聚一堂,与来自19个基金会、7家媒体的参与者共同探讨如何度量基金会的成长与影响力、基金会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方法与行动等重要议题。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姜莹认为,对基金会项目、使命、治理等内容的深入讨论,是本次沙龙最有价值的部分。“目前基金会盛行‘唯筹款论’,行业性导向让大家觉得,理事长秘书长最首要的是完成筹款任务……现在很多论坛找我去讲筹款,其实我很不喜欢。”她说,“项目、使命、治理,这些才是基金会最核心的部分。最终我们筹资是为了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沙龙的第一阶段,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对《慈善蓝皮书(2017)》中的《2016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做了深度解读,尤其是在中国基金会发展的特征方面,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观察和思考。


《2016年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


程刚  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


基金会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程刚指出,2016年,中国中小型规模(资产规模小于等于300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会占基金会总数为3004家,占基金会总数量的76%,比2015年度上升了15%。他预计,中小型规模的基金会正在重塑中国基金会发展的新格局,而中小型规模的基金会在数量上占绝对比例的情况在未来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基于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分析中国基金会行业动态的过程中,程刚也发现了,2016年以来,中国基金会的两极分化现象愈加明显。他指出,2016年,5%基金会捐赠收入占了基金会捐赠收入的45%,平均9700万元,而资产规模等于小于3000万元的基金会的捐赠收入仅占21%,平均仅266万元。



在公益支出方面,5%的基金会占了总规模的51%,平均9140万元,而资产规模等于小于3000万元的基金会公益支出仅占22%,平均仅230万元。



针对这些特征,程刚建议中国公益慈善界要理性看待小规模基金会的存在与发展,及其与其他公募基金会、较大规模非公募基金会、公益慈善组织的关系。


基金会平台化发展效果显著


程刚说,2016年以来,“基金会第二个特征是平台化发展,所谓平台化就是指,一些基金会的战略已经突破了一个机构的视野和责任,例如南都基金会的银杏计划,中国好公益平台,都是关注行业,想做平台战略。平台战略对机构要求很高,管理、格局、投入都要很高。”



基金会发展的几个热点


除两极分化和平台化发展两个特征之外,程刚还总结了2016年中国基金会发展的几个热点:


1.截至2016年12月31日,广东省基金会目前数量达到915家,即将突破千家;

2.随着管理权限下沉,市县级基金会数量增加;

3.个人类型基金会(个人背景发起的基金会)健康发展,2006年134家,到2016年已增长到1985家;

4.富人慈善渐成风尚;

5.社区基金会发展迅猛;

6.企业基金会平稳增长;

7.高校基金会占比稳定,体量较大;

8.老牛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持续发力;

9.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快速成长;

10.中间型组织逐步发展;

11.研究智库型组织开始活跃。


程刚特别指出这两年最热闹的是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据基金会中心网最新的统计,中国的社区基金会数量已超过100家,未来几年估计能达到300-500家,而全世界的社区基金会仅一千多家;政府也十分重视社区基金会的发展,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辖区内的社区基金会发展,其中,截至2017年7月27日,上海的社区基金会数量已达58家,广东也达到了35家。


但是,程刚指出,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社区基金会和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关系仍有待厘清,中国基金会行业应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如何做好社区基金会。



对于中间型组织(指不是直接服务的公益类组织)的发展,程刚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他说,慈善信息平台型组织、培训和能力建设机构、专业评估机构、慈善联合及慈展会、慈善咨询和媒体、基金会发展论坛等中间型组织虽然开始出现和发展,但普遍规模还较小,而中间型组织对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比较弱小,相应的政府对行业的监管力度会比较大,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是不利的。他认为,中间型公益慈善组织应考虑联盟和区域化协同发展。



发展挑战与思考


最后,程刚谈到他对整个中国基金会行业所面临挑战的认识和思考。


行业法规方面,慈善法出台将近一年,在三大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互联网募捐规范、慈善信息平台认定、慈善组织资格认定等方面,中国基金会在发展路上仍面临极大挑战。


行业治理方面,近年来由于新机构、小机构增多,行业治理能力整体变弱,继续加强和提高慈善行业治理的能力,继续推进行业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虽然中国基金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相应的社会影响力未必能成正比。


行业提升方面,目前一些大型基金会已经开始注重行业价值和影响力,但总体来看,还多是各自为政、孤芳自赏的状态。中国基金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厘清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区发展、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以及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的关系,以使其使命、目标、行业价值和影响力更加精准明确。


社会化进程方面,官背景基金会前几年在治理、目标和方向已经开始做改革和社会化,但现在又倒退回去了,其治理和社会化进程还面临巨大挑战。



程刚认为,总的来说,行业须有自己高定位的视角、格局,继续高标准地推出行业自律准则,共同应对慈善法后新条例出台后的挑战。行业需图自我发展之路,否则前途还是不乐观的,甚至是堪忧的。


本文转载自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未经主讲人审定


推荐阅读


贾西津:基金会就应该是给钱的,未来会更纯粹!

高校基金会,可能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基金会是什么?这里有来自欧洲的13条良治原则!

基金会如何花钱?NGO如何找钱?南都基金会十年经验分享!

基金会在“暗中观察”慈善信托什么?

终于等到Lilly Endowment,培育社区基金会必看!

饶锦兴:说给社区基金会的三点真心话



关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是由具有8年历史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于2016年转型升级而来,论坛坚持开放共享、追求卓越,旨在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会和公益行业的发展。历年来共有29家知名基金会成为论坛的组委会成员。


愿景:基金会行业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使命:建设中国基金会行业生态系统。

功能:行业交流、研究倡导,能力建设。


关于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

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2012年由国家民政部批准并担任业务主管单位,以促进慈善、改善民生的“民生慈善”为宗旨,以促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的“平民公益”为己任,致力于联合全国及海外公益慈善机构和人士,共建、共享集信息交流、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国际合作四大目标于一体的开放性公益慈善平台。


目前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已形成了年度《慈善蓝皮书》、中华慈善百人论坛、为爱行走大型公益徒步活动、为爱联合劝募(O2O联合筹款平台等慈善品牌并在政策倡导领域积极参与通过主办慈善立法民间5版本研讨会等推动民间各界参与慈善法的开门立法实践。


关于“慈善蓝系列沙龙”


慈善蓝系列沙龙围绕《慈善蓝皮书》历年来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和趋势打造,以线下中小型沙龙的形式,邀请各领域研究者、实践者、观察者、报道者、监督者共同参与,开展一系列自由、互动、深度的主题讨论。记录历史并为中国慈善公益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材料,是《慈善蓝皮书》的追求。


我们以为,要持续地实现这一追求,并有所发展,只靠蓝皮书编委会和作者群的努力是不足够的;无论是视角、观点、方法还是材料,都需要更多元群体的碰撞,才能真正有所创新、得以深化、走出局限和实现积累。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慈善蓝系列沙龙,围绕中国现代慈善的重大议题,促进深度讨论,提升慈善研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论坛微信公众号即将迁移

我们不想因为迁移错过你

也许你也担心迁移后找不到我们

所以

请添加论坛工作人员的微信

备注:加油


(小方)


预计八月份启动迁移

新起点,继续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