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金会如何花钱?NGO如何找钱?南都基金会十年经验分享!

2017-07-31 秘书处的小伙伴 CFF2008

编者按:

基金会书籍推荐:《散财有道——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这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成员——南都公益基金会十周年之际推出的一本书籍。


这本书对于基金会而言,是在介绍散财之道,谈论散财背后的逻辑和理论。但对于公益组织而言,这本书其实是在介绍寻求资源的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机构如何去运作才可能寻求到对发展有帮助的“公益风险投资”?所以,无论从基金会的角度,还是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本篇文章是论坛秘书处小伙伴对这本书的学习和思考,抓住了核心内容。小伙伴从自己的视角给大家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而从机构的角度,我们希望在论坛这个平台工作的小伙伴能够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观察和思考,对于工作及所从事的事业有所帮助。


书名:《散财有道——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主编:刘晓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时间:2017.6.25-2017.7.23



拿到这本书是在南都十周年晚宴,今年的5月19日。正式启动阅读计划是在6月25日,我因为自身工作上的专业性要求和来自机构每月读书分享的“压力”,在这7月的好几个早晨零零碎碎地读完了它,并且还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


7月3日,晓雪姐(此书的主编)因公事来我们办公室,我插空跟她简单聊了聊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我跟晓雪姐说:这本书的逻辑架构特别清晰,让我这个没有在基金会工作过的小屁孩看得很入神,尤其是南都基金会理事们就资助的“三大魔咒”不断地进行邮件往来简直让我欲罢不能,不同风格的理事们之间的“争论”显现在字面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刀光剑影,更重要的是这些“争论”从来没有离开过南都基金会的使命定位,让事实越辩越清晰。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是引入了被资助机构的回应,这好多个回合不亚于一场武侠大片。强烈安利此书第二章第一节——“三个魔咒”引发的资助大讨论。


晓雪姐向我透露他们在策划时曾多次犹豫是否将这场大讨论引入,无疑,这是正确的选择。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从中收获的信息或者是我的感受(这些感受也许有些轻浅,但的确是我这个行业小辈的真实感受)。


这是一本写给资助者的书


如果你是资助老司机,这本书也许能够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碰撞,再度咀嚼反思消化“资助之道”;如果你是资助小鲜肉,这本书更是能够让你在做资助之前打开视野,看到前辈们的探索之路,看到资助的完整过程和背后的理念逻辑。


上半年我在做微博运营时,曾专门收集过“基金会资助”的相关文章,那是几年前NGOCN与社会资源研究所合作做的专栏,邀请了诸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资助官员去写自己的“资助故事”,大多谈论的是与被资助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应的处理,像是一种讲述和探索。


我对于资助方与被资助方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认真回忆了《散财有道》这本书里提到的几个场景,包括邮件大讨论里的“资助魔咒”,包括附录里顾远总结回顾的有关歌路营的规模化之路。


我突然觉得,在现实情况下,资助方其实就是一个外来者,当我们谈及外来者的时候,就会很轻易地想到:外来者是容易被排挤的——系统有维护平衡的需要。


尤其是在做机构资助的时候,资助方希望看到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发生改变,但这个整体所包含的关系实在太多元太复杂了。做一个也许不太准确的联想:一个机构是一个系统,我是系统里的一个单元,我按照我的经验和习惯处理我的日常工作,我们这个系统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突然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资源方,无论TA做出了怎样的动作,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这个系统的平衡,我可能被换岗,可能要额外承担原本不属于我的工作。换言之,TA必定会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产生影响,且不论影响的积极或消极,就从影响的接受性上来看,我们这个系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参见本书附录四关于歌路营的项目管理描述)


《基金会——美国的秘密》第九章概括了对基金会的批评之声,其中包括:工作人员的傲慢/失礼/专断/沟通不畅;缺乏责任性。我认为这两者充分暴露了基金会资助官员的弱点——以自我为中心。

在这场关创新、杠杆作用、退出机制的“资助魔咒”大讨论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 沟通壁垒:资助方与被资助方就资助的目标、策略是否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会不会出现被资助方为迎合资助方而假装达成共识,或者误解了资助方的原意?


“我误解了他们的意思,以为他们要求在项目期间抓紧实现自身造血功能”,而事实是基金会希望这个机构有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人力支持、服务质量的提升来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 志同道合:我特别同意书中谈及的资助官员要识别出志同道合者一起完成一场公益社会实验。意思是说,资助并不单纯是帮助帮被资助方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达成资助方自己希望看到的效果,而是双方共同的投入。


“资助不同于购买服务,不能是‘花钱’让别人替资助者实现梦想,而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对使命或事业有强烈内在驱动的人,将资助化作他的使命和事业的助力才可能成事,找到这个事情的‘创业者’而非‘职业经理人’。”


  • 使命定位:我认为在资助过程中,双方都需要不断评估资助本身是否背离了自己机构的使命定位,双方都需要为自己的发展负责。南都公益基金会的使命是“支持民间公益”,我对景行计划的理解是希望通过支持那些具有规模化解决社会问题潜力的机构来推动社会影响力的规模化,从而支持民间公益慈善的发展。景行计划从2011年起前后一直在探索和调整,到2017年随着基金会的战略方向调整也自然升级为“中国好公益平台”,显而易见,南都一直在坚守自己的使命定位。那么,同样的,被资助机构应该也有这根弦,从而确保不被资金牵着鼻子走,以保证机构的持续化发展。



资助的PPOF模型


因为和POP的拼写差不多,就叫它爆米花模型吧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可以对照自己机构的发展阶段从而明确工作重点,也可以帮助资助方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向及策略。


PPOF是结合国际上的Nonprofit organization life cycle和景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而来,强调公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其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 P-product(产品/项目/服务)

  • P-people(领导人及团队)

  • O-operate(运营管理)

  • F-finance(可持续的财务)


本书第六章,对PPOF的每项指标都做了非常详细清晰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初创期到发展期的机构,应主打product,这时给予项目资助比较合适;处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机构,应主打people,这时人的资助就非常有必要。景行计划就是针对发展期到成熟期的机构进行资助的。


对照我所在的工作机构,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问自己,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们的团队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我们依靠什么进行管理?有着怎样的运营模式?我们的财务来自哪里?在整个行业里我们这样的机构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


我在早期的一篇文章中发问过:为什么要称基金会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发动机、实验室?这么说是基于它对社会问题的迫切关注及行动?还是它的探索精神?那么科研人员呢?学术机构呢?


在这本书里,我突然意识到:在公益行业生态链里,基金会是强大的资源方,“资助型基金会处于资金链上游,所以其资助的价值观、标准对民间公益组织尤其是专业运作性公益组织有独特的影响和导向作用”。然而问题是在整个社会领域,基金会的资金体量又是多少?相比于政府和企业,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了吧!?(原康晓光语)


我意识到,基金会相比于政府、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自由度,尤其是其发心的“求善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哪怕是整个公益慈善领域体量小,也不能阻挡这些人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和实践,星星之火要燎原需要时间。


机构资助中的“选”、“投”、“帮”、“退”

(以景行计划为例)



机构资助的特点:

  • 聚焦被资助机构的整体使命和目标

  • 解决被资助机构的关键瓶颈问题

  • 支持方与被支持方是长期的合作关系

  • 伴有资金、非资金的支持


插播一句,本书准确来说应该是“南都公益基金会机构资助的理念与实践探索”而非“南都公益基金会公益风险投资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晓雪姐透露这是出版社出于卖书的考虑,实际上,本书讲述的是机构资助的理念及实践。


下面我要开始搬出笔记了:


“选”: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机构扫描、初步调查和尽职调查。不同阶段考查重点不同:机构扫描注重考查product;初步调查考查people,主要是领导人,还有“组织突破关键期”、“变革准备”;尽职调查往往走进项目点,多方一起考查,注重“发展/拓展潜力”、“领导人和团队成长的潜力”、“变革准备及治理”。


“投”:分为三个步骤,包括识别机构发展需求,协商制定资助方案和评审资助方案。都围绕PPOF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协商。这一阶段的产物应该是形成清晰明确的资助方案,包括终期目标及阶段性目标、方案设计、预算和评估等。


“帮”:是一种非资金支持,视资助过程中的需求来提供。包括提供自评工具、创建线上线下讨论组、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组建案例学习小组、举办交流会或论坛、引荐辅导或咨询服务等。在这过程中,资助者是“触媒”角色,即识别供需,促成合作。


“退”:聚焦在两点:第一,创造社会价值增量的变化;第二,质变性,对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效果,比如资助规模、服务规模、核心能力等。


关于资助效果的评估,本书附录二有详细的介绍,下面仅列举“绩效指标”:

  • 组 48 31513 48 15287 0 0 4240 0 0:00:07 0:00:03 0:00:04 4239规模发展

  • 组织服务能力提升

  • 组织服务模式推广

  • 纯粹的服务提供数量


结语


我不知道未来我是否会去到基金会,是否会从事资助工作,我目前所在的机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是一个行业支持平台(愿景是基金会行业成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力量),我做着传播的工作。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刚入行者,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幸运的是,这个平台能够给到我如此丰富、优秀的基金会案例帮助我了解这个行业,帮助我在做传播时有更多背景信息的了解。但挑战也顺势而来——我如何从这么多信息里理出一条系统的学习路径?



我期待有更多像南都公益基金会一样的组织,能基于自己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将之梳理总结成书,无私分享给行业伙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基于书本的完整案例式的学习实在太少了。感谢南都公益基金会!我也继续努力加油!







写的很棒,支持一下~



推荐阅读


金锦萍:慈善信托的规制之道——兼评《慈善信托管理办法》

陈行甲:我后半生的公益社会实验 | 武汉峰会

评论更精彩 !关于《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看这篇就够了!

ISO认证,可能是基金会管理新趋势吗?

至此,中国基金会所汇聚的防灾体系蓝图初绘……







论坛微信公众号即将迁移

我们不想因为迁移错过你

也许你也担心迁移后找不到我们

所以

请添加论坛工作人员的微信

备注:加油


(小方)


预计八月份启动迁移

新起点,继续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