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批公益人的“远方病”,剖析互联网公益突围的三级跳,他被称为“公益界的易学习” | 秘书长说

CFF2008 2019-07-27

从网络募捐平台的成长,到捐转发、捐步数、捐关注,至少在筹款渠道层面上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逐渐呈现紧密和深入,许多人感到公益行业的前景一片光明。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轮值主席、“百度公益”产品经理、百度基金会秘书长郭力显然不怎么乐观,近日更是放出狠话:“公益始终不能突破壁垒,渗透到足够广泛的公众当中去。随着互联网又一波群雄逐鹿的井喷式发展,公益行业想要抢占一席之地并大规模发展将越来越难,出路非常堪忧。”在4月26日举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首期“秘书长说”上,他的一番畅谈引发了业内新一轮对于互联网公益的激烈讨论,为行业敲响了发人深省的警钟。


之前一直低调寡言的郭力,此一发声就不留情面的尖锐剖析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行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并在同期圆桌论坛环节表示将考虑通过产品功能的设计,支持公众对于不规范、不真实、不具有基本水准的机构和项目进行揭露批评,支持行业发生壮士断腕式的大浪淘沙。


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热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一个人物,敢想、敢干、敢说、敢于挑战权威和主流的坚硬作风,让他的形象好比“公益界的易学习”,誓把推动行业变革进行到底。以下是他当天部分个人观点的概括,完整对话内容更为犀利和深刻,推荐每位公益人花5分钟读一下,(深度长文:《互联网下一幕的公益突围之路》请点击阅读原文)


主题对话:互联网公益是不是“伪命题”?

1

公益人的“远方病”


公益人容易习惯采用价值判断,而缺少事实判断,面对很多事的复杂性,常犯一种行业病——“远方病”,形容作为一个有点清高的公益人,脑子里想太多诗和远方,只相信和忠于远方,于是眼前的所有事即便不是诗,也不可以是苟且,对不够美好、不想认同的事就下意识的否定和厌恶。面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发展,从基础的思维方式上就需要有所警惕。


2

“互联网公益”是伪命题?


郭力将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分为三个层面:业务工具、基础设施和认知带宽。


工具的层面上,联系最为日常也最为紧密,例如利用互联网进行通讯、业务管理等。“这不能叫互联网公益。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触及和改变公益机构的核心业务,顶多是借助互联网工具来提升了执行效率。”在这个层面上谈互联网公益的概念就可能是伪命题。


基础设施的层面上,互联网逐渐与公益机构的筹款、传播等核心业务发生融合,创造出诸如配捐、捐步等一系列新的玩法。“利用新的基础设施,我们改变了资金流向,改变了协作关系,全新角色的主体进入到业务的底层设计,导致了一批公益机构的核心业务和基础战略发生了变化。”郭力表示自此开始,才有可能提一提互联网公益的概念。


但他认为这些还不够,因为“除了个别新玩法的萌芽创造,绝大多数机构和业务还只是把传播或者筹款从线下直接搬到了线上而已。”郭力认为互联网如果不能与绝大多数公益机构的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无法触发应有的思维转换、产业升级,公益行业没有理由感到自满。


互联网对公益最深层次的作用可能是什么?郭力提出了“认知带宽”的说法,这一说法极具互联网思维色彩,“通过对于全民认知的洗脑式的塑造,互联网可以让一件事的性质和形态发生巨大改变。”他以共享单车为例,认为其大规模地塑造了人们对于出行方式的认知。对比互联网对于全民认知与习惯的整体影响,互联网公益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他指出人们的“认知带宽”是有限的。“等到有一天,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带宽被非公益的信息堵塞霸占得快满了,公益行业就彻底掉队了,再想塑造新的认知和大规模发展已然太难。”


2017年首期“秘书长说”:互联网公益是不是“伪命题”?

3

各行业混战中的残酷竞争


一方面郭力承认少量公益机构利用互联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认为这并不代表公益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的表现——个别拉动和行业进步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他是站在全社会、互联网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冷眼旁观互联网公益,因此充满忧虑。“未来,任何行业都有可能跟原本看似无关的行业去竞争,最终,公益要跟文学、艺术、旅游业、泛娱乐业等等行业全都拉平了、摊开了来争夺人们的兴趣和情怀。”


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再次显现——它既能为任何一个行业赋权赋能,也可能会稀释、挤压甚至摧毁一个行业,公益行业也不例外。


郭力喜欢拿公益行业与其它行业横向对比,他举例说“网红经济”是近一两年的新兴事物,但市场规模一上来就达500亿,而公益行业每年的全国总捐赠额只有千亿,其中93%依然是企业(家)大额捐赠,公众根本就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哪怕公益行业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不好完全跟商业比、跟发达国家比,但是如果连争取一下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还怎么想有大规模发展?”


4

人口红利和业务升级三级跳


想在互联网浪潮中与其它行业竞争,公益行业无疑需要先练“内功”,例如目前许多机构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还很原始,停留在几百字、几张照片的信息呈现。“说白了就是一张网页或者帖子就推出去了,还是发传单、贴画报的本质和逻辑,只不过贴到网上去了而已。”


首先需要从理念上把“传播信息”升级为“提供服务”。


比如某个网友有捐钱或者做志愿者的意愿,就必须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给予其充足的助推和诱导,让他特别简单、舒舒服服地把这一个流程跑通,他们是我们的客户,要提供知心、贴心、舒心的服务。


从服务层面再出发,最终公益需要提供一种“体验”,甚至有些公众参与公益未必是为了情怀而买单,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愉悦感、成就感、自豪感等等,这一类体验的诉求需要被尊重和重视。“等到扩散出去的体验好了,人们的认知和习惯也有了条件被塑造。”


在一系列忧患意识以外,郭力也指出一点重要的积极因素——人口红利。“我们还有的是人可以去挖掘、去争取,让他们参与公益,我们要到网上去圈地圈人。”郭力说,假如整个公益行业能够合力突破公益圈的壁垒,把信息、服务、体验通过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脑子里,去改变人们的认知,还有望改变整个行业面对的环境,甚至诞生一些互联网公益“巨头”




推荐阅读


互联网公益大讨论在基金会论坛2017首期“秘书长说”活动上热烈引爆


2016年“秘书长说”精彩回顾


甘东宇:开基金会思想的疆界

李海:不下蛋的母鸡——基金会的形象与可能性

彭艳妮:我们为何要对慈善法集体建言

金锦萍:善法对非公募基金会意味着什么

正荣基金会在摆脱传统资助形式上的创新与冒险

什么样的资助是“好”资助?


秘书长说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联合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品牌活动。定期邀请处于实践和思想前沿的基金会秘书长,围绕基金会和公益慈善领域的热点话题、焦点问题、发展趋势等,通过主题发言、嘉宾对话、圆桌沙龙等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经验分享,促成基金会从业者的交流沟通,探索基金会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往期沙龙回顾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主办单位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英文名称为China Foundation Forum,简称CFF),是由具有8年历史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于2016年转型升级而来,是中国有志于追求机构卓越和行业发展的机构自愿发起设立的非正式网络平台。本论坛的宗旨是加强中国基金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中国基金会和公益行业的发展,历年来共有29家知名基金会成为论坛的组委会成员。



 合作咨询 


彭征

135-8180-8898 

 pengzheng@yiplus.org



联合主办单位

三一基金会以“推动科学公益”为使命,同时开展运作、资助和研究类项目,致力于探索、建构和完善“科学公益”理论体系,孵化创新有效的公益项目,资助并树立优秀项目标杆,以期影响行业、公众、社会资本和政策,引领中国公益科学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