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支持行业、捡拾价值——回首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这十年!

善达 CFF2008 2019-07-27


年度盛会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年11月22-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止到2017年年底,已成功举办了9届年度盛会,累计5000多人次参会,2000余家机构参会,28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2018年会以“拾年—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为主题,将在苏州举行。


每一棵参天大树的耸立,都源自种子的努力;


每一条澎湃大河的奔腾,都源自溪流的汇合。


2018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迎来成立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间,基金会论坛从一家非正式网络平台成长为知名行业机构,通过与中国近7000家基金会的深度密切互动,正以其独有的力量和才智,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引领新时代的公益价值和理念。



应运而生,相互守望


1981年,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级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在此之后的20余年间,全国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总数,已逾1200家,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官方背景的公募基金会。

 

直到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非公募基金会才得以破茧而出,任何热心公益事业的公民或组织,都可以作为基金会成立的申请人。以此为背景,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级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达到643家,他们开始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与承担者。

 

作为新生事物,非公募基金会该如何运作,未来去向何方,类似的问题萦绕在先行者的脑海中。2007年,以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几家社会组织和非公募基金会创始人每月都抽出时间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各自的思考和讨论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时间久了,几位创始人觉得有必要把这种相互交流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想法的诞生,造就了2008年11月20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的正式成立。

 

也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我国慈善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慈善事业上的“公益元年”。

 

伴随着中国公益的发展进程,作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前身,那时的8家联合创始基金会都没有预料到,仅仅过了10年,这个脱胎于“茶话会”形式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就成长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知名平台机构。

 

时任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的李劲还记得论坛成立早年的情景,万通基金会也是论坛的第二届和第六届轮值主席单位。李劲说论坛成立的缘起,其实是出于行业自律和抱团取暖的需要,整个行业都还比较小众,但当时就有徐永光这样的行业领袖发声和倡导,非公募基金会要谋发展,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

 

得益于当时的环境和政策支持,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从成立到成长运作,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连当年成立时的新闻发布会,都是在民政部新闻发布厅举行的。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09年会 北京


波折起伏,十年锻造一剑


即便如此,这10年一路走来,基金会论坛的成长也绝非一帆风顺。由于这是一个非正式和有很强自治性的网络平台,早期采用的是组委会和轮值主席制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之初,基金会论坛采取了民主参与的治理方式,重大事项采取组委会一个机构一票的方式来决策。这种民主平等参与的治理方式使基金会论坛在最初赢得了许多基金会的认可与加入。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不断得到社会的接纳,各家基金会自身工作也越来越繁重,对行业工作的精力投入很难再像从前。加之没有固定的执行团队,因此到后来,基金会论坛的轮值主席变得难产——不论谁坐在了那个位置上,都感觉压力很大,除了庞大的工作量外,更怕做不好得到行业伙伴的不认可。李海和李劲都有过这个感觉。李海是原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是论坛的第七届轮值主席单位。李海说,那时接任轮值主席就像接过一个烫手的山芋。

 

与此同时,轮值制的另一个问题也愈发严重,由于每年更换轮值主席单位,基金会论坛的许多工作很难保证可持续性,很多决策每年都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挑战下,成立一个常设稳定的秘书处团队成为大家的共识——2011年1月,第三届组委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了秘书处为常设机构的相关工作。但秘书处真正开始稳定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则要等到五年之后的2016年。

 

2015年底,曾任第四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总干事的吕全斌向组委会提议,建立一个常设稳定的秘书处来开展论坛的日常工作,引起了组委会的热烈回应。

 

回忆起那次在深圳召开的组委会,李海对当时吕全斌的积极表态记忆犹新,“全斌的挺身而出,是他的个人意志,也跟行业需求、行业发展的潜力,以及组委会的推动是相关的,有戏剧性,但不完全是英雄式的跳出,这跟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随着秘书处开始运作,基金会论坛的治理结构日趋成熟,权责越来越明确,参与方式也越来越清晰。同时,得益于秘书处的稳定和独立,诸多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论坛也从之前的非正式网络平台逐渐开始向专业的行业平台过渡。

 

“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吕全斌说,“其实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基金会论坛上,它同时也是当下很多行业平台面临的挑战。许多行业平台在创立初期,大家的热情比较高涨,参与处理事务也比较积极,但运行几年后,如果行业平台的使命不清晰、运行规则不完善,权责不明确,那么这个平台就会遭遇很大的困难。”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敢于担当的人,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治理能力和平衡智慧。

 

作为论坛两次的轮值主席单位代表、组委会成员代表,李劲参与制定过运行规则、年会议程制定,对于论坛组委会、轮值主席、秘书处之间的关系,他深有体会。他也强调了责权利分清楚的重要性,而由论坛培养起来的一批年轻人正带着他们的雄心壮志扮演着主要角色。

 

2016年《慈善法》的公布,不再从法律意义上区分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在这种新形势下,原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第八届组委会第三次会议中,经过对中国基金会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后,决定将名称变更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这一名称的变更,标志着论坛对基金会行业的关注,从之前特定的非公募基金会领域向普遍意义上的基金会领域实现了跨越。

 

一年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在北京民政局完成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注册,名称为: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基业长青”),这一身份的变更,意味着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工作更加稳固和坚实。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6年会

正式对外宣布转型升级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从桥梁到窗口,奠基行业基础设施


作为一家被广泛认可的行业平台,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过往的工作中,首先体现出的是在行业内的桥梁作用。

 

已离开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而成为独立公益人的李海,如今也是基业长青的理事,他表示,由于公益行业还处于粗放生长的初级阶段,行业生态不健全不平衡,大多数基金会还停留在资金规范上,而在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行业的支持机构、平台还不算多。

 

“许多基金会在遇到问题,或者想了解其他基金会在从事哪方面工作时,会想到和我们取得联系。”吕全斌说,“这两年,这种桥梁作用开始从行业内向行业外扩展,有些企业、个人想成立基金会时,也会咨询我们,了解相关流程、规则。”

 

随着行业的不断快速发展,各基金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家常常面临的难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又在哪里?有鉴于此,在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基金会论坛联合非营利领域人力资源的专业伙伴墨德瑞特开始着手基金会行业人才发展方面的基础工作——中国基金会素质能力库项目。

 

“我们对基金会行业人才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做了详尽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相关人才的提升转化工作。”吕全斌介绍,“我们期望将这个工作转化成一个类似工具包的东西,为行业选拔人才发展人才提供一套有价值的工具。”



除此之外,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基金会论坛还联合敦和慈善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北京益公公益基金会资助了《基金资助工作基础指导大全:资助者实用指南》的翻译、出版工作,它可能是中国国内第一本基于基金会工作实践的、全面系统的资助工具书,以期为国内的资助工作者提供实际的指导。该书目前已经公开出版发行。



在国际交流方面,2017年,基金会论坛与墨卡托基金会达成合作共识,2017-2019年,双方将通过遴选国内优秀的基金会秘书长前往欧洲参访交流,以促进中欧在基金会领域的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动中国和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民间组织之间的友好对话。2018年,基金会论坛组织8名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赴欧参访了柏林公民基金会、博世基金会 、墨卡托基金会、宝马基金会、欧洲基金会中心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组织中欧基金会之间的交流活动,在开始招募时就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有40多名国内各大基金会秘书长报名,可见秘书长对于中欧基金会之间交流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此同时,欧洲同行也对中国的基金会、社会组织情况感到好奇。这也是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欧两地的实际需求,我们基金会论坛很愿意扮演这样的沟通桥梁,也欢迎大家关注2019年的中欧基金会的交流活动”,吕全斌说。


2018年中国基金会秘书长交流团


在为行业发展贡献才智、力量之余,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同时也注重向社会传播倡导基金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将自身的平台窗口效用进一步放大至全社会。吕全斌举例说,每当夏季来临时,自然灾害比较多。过去,在灾害问题上,政府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这些年公益组织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救灾工作中也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做工作,我们做了大量传播工作,告诉社会大众这些基金会、公益组织都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2018年,《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感到身为一个行业平台,应积极参与到政策倡导中,因此举办了多场研讨会,通过这种形式让行业外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其他社会部门了解基金会行业关切的同时,也将行业相关意见、建议通过法律要求的渠道送达相关立法部门。


下一个十年,未来可期


“总的来说,在过去10年中,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它是行业平台、也是行业发展的桥梁和窗口。”吕全斌总结道:“我们立足于为基金会行业发展贡献才智,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从当年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到如今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10年间,得益于对行业脉搏和社会变化的准确把握,在组委会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治理下,在各届轮值主席和秘书处的投入以及很多行业前辈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基金会论坛屡屡在关键时刻为中国基金会的建设、发展作出警示或预言。

 

2010年,在第二届非公募论坛年会上,基金会论坛将基金会的内部治理作为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在基金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必须加强基金会内部的治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基金会得以健康发展。未几,郭美美事件爆发,令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面临公众的严格审视。

 

2014年,基金会论坛将年会的主要探讨内容定为如何在大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展基金会,这次探讨过后不久,2015年便出现了99公益日等一批互联网公益项目,整个行业都卷入了互联网大潮……

 

2016年,基金会论坛以“新格局新想象”为主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宏观环境发生改变时,公益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未来公益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不像之前,类似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只是在术的层面对公益践行发生影响;事实上,2017年,中国跨入新时代……



回首十年,吕全斌感慨良多:十年磨剑,不悔蹉跎。

 

这十年行业的发展是迅猛的,除了基金会数量的快速增长,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颁布,新兴力量如“跨界者”“搅局者”的不断涌现,这些都是行业发展的新的生机。

 

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基金会的发展历史已有37年的时光。是时候要做一些基金会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了。有朝一日,中国基金会档案馆、中国基金会博物馆成立,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将是一笔财富。

 

展望未来,吕全斌认为,未来十年,基金会论坛的工作要从精细上下功夫。李海认为,要更耐心地与行业机构开展合作,拓展广度,提升专业度。李劲则希望,联合整个行业的力量,促进整个行业的正向发展,基金会论坛代表了公益慈善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携手共进,十年可期!


排版 |  润锦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会

11月22-23日 苏州



长按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2018年会详情页

http://www.cfforum.org.cn/category/2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