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慧理事长张帆:如何持续保持对公益的热爱与理性思考?

CFF2008 2020-08-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弘慧教育基金会 Author 弘慧

“我为什么要做公益?做公益的源动力来自于哪里?如何持续保持对公益的理性思考?我有信仰吗?未来遇到了社会动荡和事业挫折之后,我依然能够保持今天的激情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张帆理事长在“中国公益领导人国际领导力”的项目结业时尝试对这些问题做了梳理与思考。


本文转载自弘慧教育基金会,内容有删减,谨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2008年8月29日由张帆、黄飞燕及李少波共同发起设立,长期专注于乡村教育公益领域,获评5A级非公募基金会。


弘慧扎根贫困地区,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和乡村教育的同路人,通过筑梦计划和弘道计划,以山区县域为基本单位,为乡村教育的本地力量赋能,让贫困乡村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张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回顾弘慧这十年

回顾过去,大学毕业25年以来,我有幸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时代。在商业大潮中的搏杀锻炼了我的勇气和魄力,但是内心深处的力量却将我带入教育和公益事业。


我在2001年发起设立“赢帆奖学金” 的初心就是同理乡村孩子的命运,希望尽我所能地帮助到一些孩子,让他们看到社会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做了7年奖学金之后,我们有机会在2008年成立了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从个体关注走向了群体关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机构行为,从救助式的传统慈善升级为赋能式的现代公益。


机构的发展本身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机构自身理念、项目体系和团队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探索。“长期陪伴,深度传承”和“身体力行,快乐公益”是弘慧从早期开始就一直倡导的理念。心灵关怀和经济扶助并行,弘慧通过长期陪伴帮助那些愿意通过努力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贫困孩子成长起来,并且在受助的过程中懂得自助和助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发光体,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2012年,是弘慧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一年。


一是将核心理念从“弘道致远,慧智育才”修改为“弘道致远,慧智育人”,一个“人”字说明弘慧开始站在生命的维度思考发展,也意味着弘慧开始系统性的探索乡村教育,“教育”成为弘慧的灵魂所在。


二是进一步完善筑梦计划,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并让“被陪伴者”成为“陪伴者”,让受助人成为弘慧的公益同伴。


三是提出现代版的“孝尊勤信”,作为弘慧人共同追求的基本品质和价值观。


四是成立弘慧大学生的自组织,将整个逐梦计划打造成为一个闭环的传帮带体系,并将公益、社会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建设中去。


五是启动弘道计划,公益对象为乡村的教育人,从校长到老师到家长,弘慧希望“做乡村教育者的同路人”,和乡村教育者一起去探索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筑梦和弘道作为项目体系相对独立运行,但是在本地力量的成长中不断融合互进。


2018年弘慧开启新的十年,再次重申了将坚持“县域发展模式”,并将公共服务精神融入弘慧的价值观和项目体系。


弘慧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教育公益成长共同体,通过公共服务精神激发和培育本地力量,感召和连接社会资源,最终实现以本地力量为主,持续推动本地教育创新和发展。




弘慧开启新十年,在进一步完善既有的筑梦计划和弘道计划的同时,正式启动了致远计划,并开始尝试探索慧智计划。筑梦计划是“做乡村孩子的陪伴者”,弘道计划是“做乡村教育者的同路人”,致远计划是“做县域教育发创变的试验田”,慧智计划是“做本地公益力量的孵化器”。


致远计划充分利用弘慧在多年深耕中对县域乡村教育痛点和问题的把握能力,利用弘慧在项目县域的影响力和落地能力,采用“教育+公益”的模式、以县域为单元搭建教育资源引进与落地平台,将适合当地的教育公益机构、合适的教育内容和公益项目、有热情的教育专家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同时作用于同一个县域。带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在教育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创新县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优质的课程内容进入乡村课堂,让乡村老师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并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激发和培育一批又一批本地的教育力量崛起。


慧智计划通过“专业引领,共同成长”的孵化模式,发掘和培育本地的公益种子,做本地公益力量的孵化器。慧智计划着眼于县域,通过支持本地草根公益机构的成长和本地具有公益精神和公益理想的个人成长,实现本地公益力量的专业化发展。


弘慧现有的筑梦、弘道、致远和慧智四大项目都把公共价值和公共服务精神融入到项目设计中,并把“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作为最终的共同目标。四个项目分别指向县域教育中的不同人群,即受教育者(学生)、教育者(校长、老师和家长)、教育行政力量(县政府、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及各个学校)和本地的公益力量,最终都回归到本地教育力量的觉醒和成长。


一路走来,弘慧一直都在探索和变化,但是非常庆幸的是弘慧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弘慧的项目目标和机构使命都指向人,而且最终指向生命。站在受助者的生命视角下,弘慧坚持要“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坚持“人即目的”的教育。


弘慧倡导的乡村教育,首先是结合乡村本地资源。也就是结合自然、农耕、传统、文化、艺术和美育的乡土教育,要让乡村孩子从成长环境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乡土教育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拥抱更加广阔的世界,同时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文化,做到自知、自信和自省,让乡村孩子在乡土的成长环境中找到根。


然后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重点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态度和能力,自立才能自强,才会自重,个体独立才能人格完整,才懂得平等和尊严,才能客观正确的理解团队、集体和社会。

第三是面向孩子未来的素养教育。要让乡村的孩子打开视野,面向未来。互联网和科技以及交通的改善给乡村教育带来了融入世界的机会,乡村的孩子们同样需要具备融入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包括沟通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是公共服务精神的教育。弘慧努力在乡村教育中倡导公共价值和公共服务,以培育人的现代性为目标。乡村教育必须同时体现个体的独立和对公共价值的尊重。我们都是社会人,都需要认可和尊重公共价值,都有参与公共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大到一个社区、一个乡镇、一个县,都是社会,都有公共价值。弘慧在弘慧班中倡导学生自我管理,从初中就鼓励弘慧学生为集体做贡献,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公益项目,激励和引领弘慧大学生策划和组织公益项目。


张帆理事长走访弘慧学子家庭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让孩子们的未来能够变得更加美好,然后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个虽有因果但是必然同时发生的社会目标。乡土谓之根、独立谓之魂,素养谓之术、公共谓之道。有根有魂,术道结合体现了人的现代性,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才是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


站在公益人的生命视角来看,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我们常说要与人为善和成人之美,是为什么呢?是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利他思想?是社会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公益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有使命的感召?亦或是抱着消费公益资源的目的?这些问题是公益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而我在美国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思考过程。


没有公益的 “幸福”人生是不值得过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的信仰无关乎宗教,但是我内心认同“神”的存在,因为人都是有局限的,人都是自私的。任何人都不是神,每个个体的能力和智慧都是有边界,同时人类对于宇宙万物不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让我时刻都能保持着作为人的卑微和对“神”的敬畏。第二,我的处世之道是有原则、有底线、有目标的,我希望世界越来越美好,我也一直都在持续的努力。


但是何道峰老师的第一堂课《生命的价值观探究》彻底摧毁了我,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并为此焦虑。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吗?从灵魂深处让我持续保持激情和理性的源泉是什么?在随后三个多月的反思和讨论中,加上何老师后面三堂课的梳理,让我豁然开朗。


《国民现代性和国家现代化的辨析》、《中国现代化转型面临的国民现代性评估》和《对生命价值的探究》,都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国家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国家的现代化目标首先要追求对人的解放和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解放,然后就是要建立人际之间的公平和正义,另外还要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然以国民的现代性培育为基础,国民在精神上的平等和灵魂上的自由是个体现代性的基石。国民要在精神上实现平等首先需要社会实现逻辑一贯持续稳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要建立公众共同认可并愿意共同维护的公平和正义评价、约束体系,社会需要公开、透明、统一的规则和公共尺度。国民在灵魂上的自由包含人的主体自由权,例如人的生命、思考、言论、决策和行动的自由权,也包含人的客体自由权,例如生命安全、知识产权、财产权和物权的自由权。这些自由权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也意味着是个体的责任,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包括承担因为伤害他人的自由权所带来的法律责任。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值得尊重。简而言之,公益能够帮助人找到除了用金钱购买之外还值得人过的社会公共生活,这就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要推动培育人的现代性,个体的现代性培育才是真正公益的精髓。公益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公共价值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逐步通过人的现代性培育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张帆理事长参加弘慧北京公益成长营活动


其次基于对公益的清晰理解为前提,公益人需要清晰的定义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价值,要用使命和价值定义自己的公益职业和公益行动。公益作为第三部门更多的是来自民间,自发和自下而上的公益行动,能够更加有效的识别社会公共需求与社会痛点,并探索种种解决社会痛点的方案,构建种种公益自治的公共空间,连接更多的人融入公益,促进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友爱与社会公共精神的提升,让更多的人在社会互助与互动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感。


最后,真正的公益人要在行动中不断的拷问自己的内心,从灵魂深处寻找答案,要努力找寻出坚持公益的力量源泉,要寻找到信仰的神圣之光。人类的灵魂是不可见的,存在多个层面,并由低阶向高阶排列,营养灵魂-感觉灵魂-思考灵魂-“神”。高阶真理包含着低阶真理,只有理性的朝向高阶真理的生活,才值得人过;这样的生命过程,才值得人追求;这样的人,才值得“神”眷顾与祝福。


有方向,在路上。生命是一场充满跌宕起伏的旅行,我相信我的生命必将和公益融合。弘慧把公共服务精神和人的现代性培育融入到发展体系中,并努力推动乡村教育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性和公共精神的人,让未来的社会更加美好。弘慧的公共服务精神是基于对社区、民族、国家、文化、宗教等原因形成的公共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作为个体对公共价值的责任和义务,更加体现在建设和贡献公共价值的愿望和行动上。


弘慧教育基金会寻找乡村好校长 | 第二届乡村好校长计划申请开始啦


内容来源 | 弘慧教育基金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