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彭艳妮:公益生态仍处于“正在形成”过程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善达网 Author 马广志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致力于成为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11月22-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度盛会以“坚守初心、共谋发展”为主题,诚邀大家齐聚福州,探讨坚守初心之道,共谋未来发展之路。点击下图或文末的“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参与年会。
▲ 点击上图立即报名年会
自然万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大自然如此,社会如此,公益行业亦如此。一个强大的生态,可以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链接与沟通,还可以相互支撑、共生,促进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善达网注意到,自2008年成立起,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就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近两年更是将其作为了论坛的未来发展战略。主办方认为,只有推动公益生态系统的完善,民间公益慈善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1月22日-2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又将召开。基金会发展问题再次成为公益行业关注的热点,而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公益生态建设。活动之前,善达网以“构建公益生态建设”为主题,对包括贾西津、李志艳、彭艳妮、吕全斌、刘洲鸿等业内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了专访,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公益生态系统,基金会在在公益生态建设又应承担怎样的角色和责任。
今天推出系列专访第三篇《彭艳妮:公益生态仍处于“正在形成”过程中》。彭艳妮是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在她看来,中国公益生态目前仍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多样性不够丰富,自循环也不如人意,尤其是公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需要各基金会联合起来一起推动。
>>推荐阅读:
“公益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马广志:您很早就关注中国公益生态建设,在您看来,中国公益生态近些年有哪些变化?
彭艳妮:与之前相比,中国公益生态仍处于“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一个完善的公益生态,首先是要有多样性,组织形式多样,关注领域也多样。其次是要有自循环,有处于上游的基金会,也有下游的草根组织,还有第三方服务机构,而且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支撑各方的有效运作。
但现在看来,我国公益生态的多样性并不够丰富,比如基金会的形态目前还大都是操作型的,资助型的基金会屈指可数,而其中关注并资助行业生态建设的基金会更是微乎其微。
而且,公益生态里的“大树”即基金会里的头部机构分布很不平衡,这些“大树”比如像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国字头基金会,也包括民间成长起来的像阿拉善SEE基金会、北京新阳光基金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等,主要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其他地方“大树”还长得不够大。
马广志:公益生态的“自循环”也并不如意,您一直呼吁要加强公益的基础设施建设。
彭艳妮:基础设施建设是公益生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总体上看,我国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仍然非常薄弱,而且面临资源与能力的局限,与公益组织与公益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有很大落差,制约了更加良好的行业生态的形成。
所以,今年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期间,敦和基金会、南都基金会联合沃启基金会、资助者圆桌论坛将专门举办一场平行论坛,希望能全面解析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状况,呼吁更多的机构能参与进来,协同推动行业的生态建设。
马广志:我注意到,南都公益基金会前不久支持北京沃启基金会翻译并引入了全球资助者支持计划(WINGS) 的“慈善基础设施”相关文章。
彭艳妮:是的。WINGS是国际公益行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机构,这个报告详尽介绍了公益慈善基础设施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发展、加强和评估基础设施支持组织的价值,还包括一线的观点,展现了公益基础设施的全球新视角,反思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促进公益基础设施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和敦和基金会一起资助资助者圆桌论坛(CDR)来做国内的公益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
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希望能打破公益基础设施面临的资源与能力局限,满足公益组织与公益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促进建设一个良好的行业生态。
“基金会要联合起来推动跨界流动”
马广志:公益生态圈应该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内部环境,一个是外部环境。多样性和自循环更多的是指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怎样的呢?
彭艳妮:从外部环境来说,公益行业之外,有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等角色。现在来看,生态内部与外面的交互不够好,交互界面不友好,阻碍了价值和资源的有效流通。或者说,跨界还差得很远。企业想参与公益,志愿者想参与公益,都面临很多障碍和问题。
马广志: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局面?
彭艳妮:一方面要加强倡导,但更多的还是要完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益与企业的合作,这两种不同文化、不同思维的主体之间需要有一个中间机构来“翻译”,把双方连接起来。但现在这样的机构太少了,只有和众泽益、惠泽人、善远、墨德瑞特等,全国能够数得上的没有几个。
马广志:考虑到生存和发展以及行业购买力的问题,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基金会来给予一些资助和支持。
彭艳妮:是的。需要一些基金会带头来推动这件事,公益基础设施是行业的公共品,不是属于某家机构的,如果缺乏了(这种公共品),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都发展不好,这就像国家缺了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大家都没办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样。
而且,大家要联合起来一起做。比如公益人才缺乏,不是某个基金会凭一已之力能解决的,而是需要联合起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现在有了更多的组委会机构,应该有能力把一些行业性的基础问题提出来,推动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解决。当然,现在有一些基金会已经开始拿出资源来做这方面的事情了。
马广志:南都公益基金会一直在资助公益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成立十周年时就提出“建设公益生态系统,促进跨界合作创新”新战略。
彭艳妮:因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南都公益基金会10年间不断调整机构发展战略,但从未脱离成立的使命,即“支持民间公益”。“银杏计划”、“景行计划”确实资助支持了公益人和一批优秀的公益机构,让一些公益“大树”长起来了,但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为公益行业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很少,也没有形成上下游的完整生态链。
所以,南都公益基金会近几年主要在打造行业生态,包括促进公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打通,让资源和价值能够自由的流动。我们支持的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就是在做跨界这方面的工作,推动商业向善,引导资本关注社会问题、助力社会创新。否则,只是公益圈自己玩,生态不好,也不可持续。另外,我们还做了“南都观察”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希望让公益圈外的人更多的了解社会的公共议题,而不是公益圈自己封闭在做。
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还资助支持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资助者圆桌论坛等平台,一方面我们出资金,一方面我们也会加入到它们的理事会,参与规划和决策,脚踏实地地支持整个行业的生态建设。
马广志:南都公益基金会面向的可能是整个公益行业的生态建设。那对地方来说,区域公益生态的构建有什么意义?
彭艳妮:对地方而言,公益生态越完善,草根组织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就能更好地服务本地的社会需求、可持续地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这需要由地方的基金会或枢纽型机构来牵头做这件事。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联合共建的“中国好公益平台”也在探索解决行业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让做得好的头部机构与大量的草根组织合作,推动公益第一线特别是县一级公益组织的发展。
举个例子,现在山东社会创新中心就在发挥这样的功能,它与中国好公益平台合作,通过他们对本省公益组织和社会需求的了解,从外部引进很多资源和公益项目,盘活了省内的资源,推动了地方公益组织的发展,对整个山东公益生态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马广志:这种合作模式很具有示范效应,可复制推广到更多地方。但这可能首先需要当地的头部机构有这种理念。
彭艳妮:是的。这些机构肯定是先要有做好当地公益生态的使命,有意愿要赋能当地的一线公益组织。有了这样的定位,跟中国好公益平台的合作就很默契。它们肯定是最重要的力量,我们只是一个外因。
马广志:福建公益的生态建设也有很好的成效,在业内有“福建模式”之誉,这可能也是今年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福州召开的一个原因。您对“福建模式”怎么看?
彭艳妮:“福建模式”与上面提到的“山东模式”还不一样,它是由当地几家基金会牵头在做,主要是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恒申慈善基金会、同心慈善基金会等几家基金会一起,拿出钱来支持本省的公益生态建设。比如他们联合支持成立了一家枢纽机构——福州市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现在也是中国好公益平台的合作枢纽机构,还做了“榕树计划”、“束修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很好的推动了当地公益生态的建设。
马广志:“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公益生态建设关键还是一个理念的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多样性、自循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如果“山东模式”“福建模式”能让更多的省市学习并践行,中国公益应该是另一种局面。
彭艳妮: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平行论坛上要谈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就是中国好公益平台如何能推动地方枢纽机构建设区域公益生态。
另外,也要认识到,操作型的基金会转型为资助型基金会并不容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影响一些出资人,在基金会成立之前或成立之初就理解支持行业生态建设的价值,从而把支持行业生态建设纳入到基金会的使命和工作范畴。当然,这并不容易,行业缺乏有能力跟出资方有效对话的专业的咨询机构,这也是行业基础设施薄弱的表现。
马广志:您对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推动公益生态建设方面的作用有什么期待?
彭艳妮:一是要更好的发挥链接各个基金会的的作用。比如,通过各地的城市峰会能够把地方上的公益氛围带一带,同时赋能新成立的基金会。另外,就是要打通界别,让公益生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更好的互动。他们目前正在筹划“中国基金会日”,让社会和公众更好的了解基金会是什么,在干些什么,这就是很好的行动。
还有,就是需要关注行业的公共性话题,比如去年《社会组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基金会发展论坛组织大家讨论,给民政部提反馈意见,就做得非常好。前不久有两篇文章是讲基金会薪酬水平的,里面提到的薪酬数据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这背后有过去相关政策限制和现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其实这就需要行业共同来讨论,需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这样的平台机构来牵头组织大家讨论,因为这关系到每家基金会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联合发声。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将围绕“坚守初心、共谋发展”的主题,于11月22-23日在福州举行,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系统,内含详细介绍、参会指南和常见问题等。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更多年会参与方式,欢迎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