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夜”游走12载,冯立终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

2017-11-25 farbfoto Farbfoto


今天,“2017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隆重开幕,晚上七点半,冯立从十位提名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凭借作品《白夜》夺得“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获得奖金20万元人民币,并将于明年7月前往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举办个展。萧伟恒获评审团特别赞赏奖。


从05年至今,冯立游荡于街头,捕捉人群最荒诞的姿态,他镜头里日常的光怪陆离,让人大开眼界,仿佛不曾发生,但又掷地有声。他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他们白昼遇见黑暗,午间摸索如在夜间。”这是白夜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

冯立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颁奖典礼现场

萧伟恒获评审团特别赞赏奖,颁奖典礼现场


展览现场

冯立 | 《白夜》

提名人&策展人:苏文

展览现场

萧伟恒 |《捉不到的》、《留在虚空之间》

提名人&策展人:唐泽慧

萧伟恒在作品《捉不到的》中,把从栏杆外面所拍摄的香港军营的照片放置到他设计的特殊机械装置中,这些照片被不断的翻动,模拟了“手动动画书”的效果,形成流动的,破碎、模糊的影像,这种不确定性,欲言又止,正是艺术家所希望传达的视觉和心理状态。

《留在虚空之间》采用了狭缝扫瞄摄影的方式将录像转化成一系列香港街景的摄影作品。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些长卷是关于香港的《清明上河图》,然而那种古典的明晰性和确定性早已消失不见。从纪实摄影走出的萧伟恒也在寻找最恰当的方式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社会和心理图景。

展览现场


于霏霏 |《情人的眼》

提名人&策展人:唐泽慧

《情人的眼》采取了折页的形式,它像屏风一样在空间中展开,既占据空间又分割空间。折页的左页来自于她所拍摄的大英博物馆的希腊雕塑的面孔,右页则是现代男性的面孔。

艺术家创作的起点是男性的“凝视”,但这件作品恰恰是反凝视的。它由20张面孔组成,10张古代的面孔,10张现代的面孔,他们次第分布在折页的左右两侧,呈“之”字形展开,无法被一个静态的、固定视点的目光所捕捉,它预设了一个移动的观者,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在这种游移、往复之中,时间的维度被引入进来。

展览现场


郭盈光 |《顺从的幸福》

提名人&策展人:何伊宁


《顺从的幸福》是一组以摄影为主要创作媒介、结合录像、装置和艺术家书组成的综合媒介作品,郭盈光从虚实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式的安排婚姻以及被安排婚姻夫妻之间的非亲密状态。

在创作过程中,郭盈光从自身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交点出发,将纪实摄影和艺术创作手法融合,尝试用精心建构的、具有强烈对比的作品结构来挑战人们对女性身份在复杂社会和文化认知中的固有认同。

展览现场

郭盈光,选自《顺从的幸福》,2016,图片由三影堂提供


姜宇欣 |《3次相遇,7幢楼,2500粒米》

提名人&策展人:何伊宁

姜宇欣作品《3次相遇,7幢楼,2500粒米》的创作初衷来源于她在伦敦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身份差异问题,那些细枝末节的日常对话和遭遇使她对固化的以国别划分的身份认同和差异问题产生质疑。

从艺术家在留学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具有混合文化认知的“中国”物件和商品图像;到隐藏在伦敦街头,具有不同类型表征的中国机构建筑剖面;再到她将自己在日常遭遇的,因身份差异所引起的尴尬和无视所提炼出的材料,该系列通过静态照片、影像和装置的组合将隐秘的思维活动转变为复杂的视觉作品,向观众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她对上述问题的反复思考。

展览现场


邵文欢 | 与时间先生的一次合作

提名人&策展人:刘畑

邵文欢广为人知的“绘画性”作品,来自于他同时调用、调制了两种明胶——作为摄影感光介质的明胶和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中的明胶,所有的侵蚀与变质正发生在这交融的涂层之上。画面上缓慢出现的并不是任何某地某物的具体形象,而是难以定义的“时间的痕迹”。

但在这幅画面上,我们却可以看到,超乎判断、选择和控制之外,超乎狭隘的“作品”意图之外的动人力量。尽管它超出了摄影师的意志,看似并非有意为之,却触及到了摄影的本质深处。


展览现场

邵文欢,来自《与时间先生的一次合作》系列,图片由三影堂提供


于默 | 小城故事

提名人&策展人:刘畑

《小城故事》来自一些过程漫长、路程散漫的行走中,不断积累的严格意义上不是“创作”而是“遭遇”的东西。此次现场呈现的海量照片,是“用图像的砖瓦砌起重重叠叠的城墙”,是“小城”。这“小城”,就是“中国”,一个到2050年还会有6亿农民的国度。我们的城、邦,家、国,身、心,都在这方寸之内,它以不同的介质,容纳出一种“执拗的统一”:一方照片,一方纸墨,一方小城——一座名叫中国的小城。

展览现场

于默,《杭州03》,来自《小城故事》系列,2005,图片由三影堂提供


邓云 |《鼻子》

提名人&策展人:聂小依

邓云的照片,私人、感性,有现在稀少的简单和坦诚。他更像是视觉敏感的普通人,长久而贪婪地注视着自己的生活,恰好又足够缓慢和孤独。这些极度感官的凝视,当然提供了不同寻常的奇趣和美,但更重要的,是邓云作为一个当代生活的承受者在这些细微处锚住了时代中的一些情绪:习以为常的孤独、期待怪诞的缄默、克制的伤感。

在今天人们的感受迅疾滑动时,邓云平静地耗费生命与自己的生活对峙。在这个意义上,邓云的照片中能轻易打动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展览现场

邓云 ,《住在老人商店里的燕子》,2017年,图片由三影堂提供


梦凡和伙伴 |《凡人舞蹈剧场》

提名人&策展人:聂小依

梦凡和伙伴们(the real)的影像诞生于王梦凡导演的“凡人舞蹈剧场”,但他们期待这些影像可以离开剧场、行至更远的地方。小组里的三个人在意的并非以全局视角记录某一次完整表演,而是如何用影像再现作品的魂魄和气息。

这些静态和动态影像生出了有别于剧照和舞剧纪录片的形态,在捕捉、剪辑、配乐后,甚至比原始记录更贴合剧作本身的气质。

展览现场

梦凡和伙伴,《剧照 Ⅰ》,来自《阿姨的舞蹈剧场》系列,2015,传统银盐+多媒体,图片由三影堂提供


孙彦初 |《虚构集》

提名人&策展人:苏文

孙彦初把摄影媒介作为原始材料从中汲取,用图像来坚持不懈地展现他给人们和艺术家虚构的情节。在《虚构集》中,他用这些照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实验,通过混用金箔、水彩、丙烯和酱油,改变了照片原有的内容。这些尺寸不大的照片,成为了开始一段历史或者故事的契机,他以照片的范围为起点,用铅笔或钢笔创造出双重的虚构场景。

这些小小的虚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显示出孙彦初作品和当前摄影的不同,照片在他这儿是试验品,同时也是升华之作。

展览现场


编辑整理/曲斌

作品阐述节选自各提名人&策展人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