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潜心钻研股市,他卖掉房子,注销律师执业证

马赛客 交易门 2019-06-08

2016年6月一个周三早晨七点二十,41岁的李云把大女儿送去赶校车,不紧不慢地回来把二女儿送到幼儿园,再提着公文包坐地铁赶去法院。他作为原告律师代理朋友一个经济纠纷的案子,九点半就要开庭。

李云1998年大学毕业,先当了三年中学政治教师。他2000年取得兼职律师执业证,2004年在上海某知名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恢复律师执业证(念研究生时执业证注销了)。但他不好好做律师,已经五六年了。当年跟李云一起在上海做律师的朋友,“好的就不说了,我也做不到,普通的现在也都七八十万年薪”。

从2007年接触股市开始,从A股、B股到美股,李云近年来一直沉迷在股票投资上。为了更加专注地研究股票,他放弃了稳定且收入不菲的律师职业,一度注销律师执业证。“我适合做律师,但(做律师)不是我最喜欢的。”李云说。他依然是一个执业律师,但最近三五年每年也就接一两个案子,而且都是没法推脱的朋友委托。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忘记出庭,李云把开庭通知夹在门背后的纸袋上,提前几天在日历上标记提示,熟悉案件资料。“我是原告啊,原告不能缺席啊。”李云说。



1


李云接触股票,是因为他的太太Y。

Y做大宗商品采购工作,原本“对投资、资产管理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但那时是大牛市,“就听到朋友说,你随便买只股票就能挣钱,然后我就进去了”。

Y在电话中直言自己“一点都不懂”,她选择股票的依据主要是新闻、评论。李云做律师,时间自由,就“兼职”做起了太太的交易员,负责接收指令,下单。他们先做A股,再换美元开户做B股。

“B股最疯狂的几日,多数股票都是天天涨停,如果哪天没有涨停,就会觉得很奇怪。”Y说。2007年下半年的一天,李云下班后跟太太看手里的B股持仓,“今天只涨了8%,怎么没涨停呢?”李云说,“太疯狂了!”

2007年年中,李云一度从朋友处借来10万——朋友的钱也是借的,半个月左右挣了20%。他把钱还给朋友,分给朋友四成利润。“他很开心。但是我现在想起来很后怕。因为我是承担风险的。”李云说。资金进进出出,他们的B股账户峰值折合人民币一度超过百万。

用李云的话说,在大牛市,只要不是太傻,就能挣到钱。但股市跌起来,问题就开始暴露了。面对回撤,Y发现自己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了解企业,“感觉就是在赌博一样”。但她也没有决心退出市场,“怎么也要把开始下跌后亏的钱挣回来了再走”。她庆幸李云“做决定特别快”,大盘下跌到4500点左右,清仓离场。前前后后算下来,他们大概有二三十万人民币的盈利。

一年左右时间,由牛转熊的疯狂体验,结合自己对市场估值和基本面的理解,李云几乎全面看空中国经济。他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认为股市要持续熊市,楼市也好景不长——即便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眼看做多无望,他开始寻找做空选择。

偶然的机会,李云接触到美国发行的ETF基金FXP。

Proshares从2007年10月25日开始推出全球性的做空ETF基金,FXP是其中的一种,做空放大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反向双倍收益)。如果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涨1%,FXP基金净值(除管理费和开支以外)跌2%;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跌1%,FXP基金净值涨2%。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包括在香港上市的25只最大、流动性最好的中国股票,如中国移动(0941.HK)、中石油(0857.HK)、工商银行(1939.HK)等。

2008年6月,李云通过Scottrade开户交易FXP,到2009年3月获利65%左右。牛市做多一波,熊市做空一波,作为一个新手,似乎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事情了。

李云信心大增。他了解到一些私募基金年化收益能做到20-30%,也暗自期待自己从股市持续盈利的景象。



2


2008年初,李云还卖掉了自己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三居室住房。我们几乎聊完他的故事他才想起这件事。

李云的逻辑是这样的:“房子如果变现,我就有办法让这笔钱每年10-20%的增值——虽然当时还没找到办法。我认为我有这个能力。就这么简单。我认为房价每年20-30%的增长,不可能。”

正好一位朋友搬离浦东新区,李云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租住了朋友的房子,直到去年初朋友卖掉这套房子。

李云在大别山腹地的一个山村里长大,三十出头的他在上海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房子。从成家立业的角度,这是非常稳健的步伐。但卖掉房子的决定,甚至没有在他和Y的小家庭引起争议。

“我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跟他之间虽然有很多小事可能会争吵,但是在(类似卖房子)这种大事情上,我是特别信任他的。因为我相信他这个人。当时我也是赞成(卖掉房子)的。”Y告诉我。我问过李云大学时代的好友Eva,她学英语专业出身,做英语教师,两人先后到上海就业。Eva说:“我当时不知道他(炒股)会做成什么样,不知道房价会涨成什么样,我想他是在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也没觉得痛心疾首。”

如果李云的房子不卖,现在应该升值四五倍了。当然这是后话。“他一直觉得他没有卖错。他说如果不是那个四万亿出来托市的话,中国的房地产根本就不会是现在的情况。”Y说。回头去看,李云坦言自己过度依赖基本面判断,而忽略了中国在制度上的特殊性和人性疯狂的一面。

“你卖房子是因为看空楼市,并不是要把房子卖了来炒股。炒股和卖房,两件事是剥离的?”我问李云。

“剥离的。”

“最后卖房子的钱怎么处理了?”

“还真是进股市了。”

“全部?”

“差不多。”

李云把卖房子的钱和家里积蓄凑了凑,前后入金20万美金做FXP。不曾预料的是,他的交易很快陷入了困顿。65%那波盈利之后,直到2013年近5年时间,他都在美股挣扎,之前的盈利全部回吐——但“应该没伤到本金”。



3


股市不顺利,上海房价不断上涨,对比之下李云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2008年自信满满地看空楼市卖掉房子,给李云的教训就是,他的基本面研究对自己而言基本是个笑话。他也坚持只做美股,不做A股,因为他认为A股是政策市,看不懂。

在做美股的过程中,李云接触了VIX指数和席勒市盈率。VIX指数又被称为恐慌指数,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波动率指数,可以反映人们对未来30天市场波动性的预期。

李云反复琢磨VIX指数,看它跟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他还尝试搞清楚隐含波动率的算法——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李云承认,至今没有搞懂。但在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中,他找到了佐证。该书第140页提到,美林证券测试了主要的四种市场情绪指数,发现它们“在市场顶峰时几乎没有任何预见力,而在底部时却十分合理。摩根士丹利就VIX指数做了一项类似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李云把这几句话在书中重点勾画出来,又去找英文原版确认。

VIX指数就此成为李云判断行情底部反转的重要依据。席勒市盈率同样是李云判断行情的重要参考。席勒市盈率由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创设。历史数据显示,在1929年、2001年、2008年几次大的股市动荡中,席勒市盈率都在27以上并达到阶段性峰值。不过对李云来说,这都是历史。距他最近的一次出现席勒市盈率大于27的情况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个指标。

微妙之处在于,每次危机,席勒市盈率都有个先涨后跌的过程。问题是,涨多久、涨到多少开始下跌呢?席勒市盈率1929年的高点是30,2001年那一波则接近45。


 席勒市盈率曲线

当李云了解到这个指标之后,2015年初席勒市盈率再现超过27的局面时,他先是做空失败,触碰止损线后改做多,继而做多失败,触碰止损线又改做空。市场的反复抽打让李云没了方向感。这一阶段,他的收益曲线非常难看,大盘跌,他在回撤,大盘涨,他还在回撤。



4


李云从2008年接触美股,直到2013年,他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股票研究里。2010年到2011年,他甚至注销了自己的律师执业证。 

在太太Y的记忆中,李云走到哪里都带着笔记本,记录他的交易和思考。“(他)写了很多本子,到哪里吃饭都带着本子,睡觉前也带着本子,应该十几本,几十本都有。写得密密麻麻的,看也看不懂。”

2011-2012年,李云每次吃饭,都只吃离他最近的菜。为了迁就他,Y每次都把不同的菜挪到他面前。“他吃饭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说话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事情。你跟他讲话的时候他说‘哦’,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有时候我也很烦,这个人好像就不在现实生活中落地的感觉。完全就一个外星人一样,整天就思考思考思考。”Y说。

李云的大女儿2008年出生,二女儿2011出生,那几年Y忙着带孩子,李云忙着研究美股。“我们俩都太忙了。一天沟通的时间并不是很多,那几年,好像真的距离是有点远的。”Y回忆说。她不理解李云一个文科生,数学也不好,怎么就对趋势、统计那么感兴趣,直言“觉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进入股市,觉得这里面太好玩了。”李云说,“你曾经的交易或者不交易,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你受到某一个信息影响,自我强化去做的。你想买一个东西,总能想到足够的理由。你想做什么事情,你总能证明那是对的。反之亦然。对待股票也是这样,周围很多人,总是觉得他在看书在学习,他能找到制胜之道,没想过把钱交给专业的人(来管理)。”

坦白地说,我没法分辨他的话里面多少是旁观,多少是自省。

沉迷股市这些年,潜心钻研让李云收获很多。2010年到2012年期间,他每天晚上都到一两点才休息,“我很珍惜那种感觉”。但聊到期间与家人的相处,李云突然变得黯然神伤。

“老大长到五六岁,我的记忆都比较模糊。我爸妈在这边带老大,我陪她的时间很少。我注意力不在。”李云说。

这种状态跟李云当初考研究生有点相似,备考一年多,考完试他才猛然发现,之前周围的世界好像跟自己没关系。但那时他是一个人,现在他有家庭,有老婆和孩子。



5


在李云给我展示的收益曲线里面,2013年6月14日至2016年6月30日,他的收益为121.8%(纳斯达克100指数上涨50.08%)。2015年初他的曲线走出了一个尴尬的“凹”字(回撤较大),就是因为前面讲到席勒市盈率高于27,让他乱了方寸。2015年8月开始,李云似乎重新找到方法,净值顺利爬升。

李云总结说,自己长时间陷入过渡交易的困境,管不住自己的手。他原本有清晰的交易逻辑,但是真正操作时往往不能严格执行。他曾经把账户密码交给太太Y,主动让出交易权限,只做交易决策(跟他们最早炒股时恰好相反)。每次下达交易指令,李云都设置好止损线和“二次止损线”。也就是说,如果方向对了,他会在盈利后回撤时设置好离场的点位。“执行了一段时间又没有了。他说自己能控制好。”Y说。

事实上这个环节李云依然处理得不好。“本来今年我应该挣很多钱的,我知道我自己的点在哪里,但是都没守住。”他说自己需要一个搭档,来执行下单。“如果有这个人的话,我觉得我的收益率应该能提高很多。如果这样,我今年至少应该能挣15%(2016年上半年他亏了2%)。”

从今年开始,李云一直在寻求与机构合作,他觉得自己的交易理念已经成熟。他把自己的材料快递给国内39家排名比较靠前的私募,有三家给了他面谈的机会。“首先他们听不懂;其次,心情也不太好我猜测,产品发不出去。有一家说我回撤太大,26.32%(最大收益152.3%)。”

考虑到国内市场对美股ETF可能不熟悉,李云还花了4500美元从Barclay Hedge网站购买了全球对冲基金market/contact数据库,里面有全球上万家冲基金的公司名字、管理资产规模、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李云发了两三百份邮件出去(他还会继续发)。新加坡一家做对冲基金给他回了邮件。这家公司的部分业务类似对冲基金行业的VC、PE,投资孵化一些有潜力的交易团队或新锐基金经理。老板告诉他,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欢迎他顺便过去当面聊聊,但不建议他为这件事专门跑一趟。

入股市九年,狂喜、挣扎、迷茫、憧憬,李云都有过。Y说:“他刚进美股的时候是做空,又做对了,挣了很多钱。哇太牛了。等挣的钱慢慢亏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碰巧碰上的,根本就不懂。后里就慢慢做研究,那些钱就变成了他不断积累经验的筹码了。”

李云能坚持到今天,是因为他始终坚信,“坚信”自己的策略能够取得成功。“冥冥中我就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出去,没有理由。”

当然,时间一天天流逝。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李云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内心的压力很大,无所不在的压力。”李云说。他经常在夜里做梦,“很清晰地梦到”,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不可能再从头回去做律师了。虽然现在仍然有律师执业证,但很多客户早就送给别人了。

“我怎么办?”李云在梦里问自己。问得急了,半夜里他就醒了。

有时候梦来得陡,毫无铺垫。梦里的李云没有缘由地陷入困境:怎么办?怎么办?


联系本文作者可发邮件至mosaic@tradingmen.cn,或在评论区留言。



延伸阅读:

裘慧明: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博弈

邹志峰:股灾记忆——我把伤口撕给大家看

慧哥:小女子独闯上海滩,“野生交易员”选对了吗?

韦哥:A股两次熔断,他都满仓赶上



*李云系主角化名

*往期主角回顾

徐宁 | 韩超 | 向勇 | 关工 | 宗旺 | 张展 | 比歌 | 查尔斯 | 墨有鱼 |曾盛敏 | 谢飞 | 麦克 | 夏淼 | 文波 | 杨朱 | 佩里 | 迪恩 | 陈达 | 柯安迪 | 魏嘉 | 王磊 | 克劳德 | 晚枫 | 杨春 | 婷姐 | 周密 | 曹晋波 | Alan | 刘夏 | YY | 韦哥 | Samuel | 李奥 | 汤隆 | 思凯 | 董可人 | 慧哥 | 索超 | 石枫 | 罗烜 | 邹志峰 | 陈旭飞 | 无谓君 | 萧雳 | 裘慧明 | M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