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导读|城市建设中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风景园林》2022年02期由四川大学王霞副教授和天津大学赵迪副教授共同组稿,主题为“儿童友好城市户外环境”。

选文来源:赵迪,毕倚冉.城市建设中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J]. 风景园林,2022,29(2):65-70.

引言


儿童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未来的主人,城市建设中注重儿童参与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国内外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国际倡议与地方政策、理论研究和代表性实践项目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从顶层架构、组织机制、实践模式 3 方面提出适合中国的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发展策略,为规划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儿童参与国外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发布后,相关研究呈增长态势,主要集中于美国、德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2010 年“儿童友好城市”概念引入中国后,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案例、参与方法、实践介绍等内容,而对儿童特征与儿童能力的基础研究、政策制定、实践组织模式、评估反馈优化等都有待进行深入探讨。

2

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发展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学者艾伦(Allen)在英国战后的城市重建中提出了“冒险游戏场”(adventure playgrounds)的概念,并提出游戏场的建设应该在儿童的参与下进行,以促进社区更加民主化。1946 年,英国规划师马克斯·洛克(Max Lock)提出儿童和居民的参与将有助于规划成果的采纳,且能够满足公民的个人和社会需求,并满足人们对尊严和自由的深刻渴望。“冒险游乐场”的研究,在解决城市问题和促进儿童权利实现上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是儿童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的早期尝试。


2.1 20 世纪 70—90 年代: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推动儿童参与城市建设

1971—1975 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设计师的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阿根廷、澳大利亚、墨西哥和波兰等国开展“在城市中成长”(Growing Up in Cities)项目,从儿童的视角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效果,这些项目促进了影响儿童行为的城市环境特征的相关研究,成为推动儿童参与式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1989 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及受保护权等合法化,其中第 12、13 条④明确表明儿童的权利应得到倾听和尊重,使儿童权利成为儿童参与的代名词。此后不少学者从儿童权利的视角推动儿童参与到城市设计和社区发展的项目中。


2.2 20 世纪 90 年代—21 世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儿童的广泛参与

《儿童权利公约》为儿童参与式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保障。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诸多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政策都说明了儿童参与社区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表 1),开始将儿童的参与作为指导实践的核心原则。1996 年,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正式提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引入儿童参与的环节,儿童参与权得到重视。

2.2.1  重启“在城市中成长”实践项目

1994 年,挪威儿童研究中心(Norwegian Centre for Child Research)、国际儿童观察组织(Childwatch International)以及路易丝·查瓦(Louise Chawla)重新启动了凯文·林奇曾开展的“在城市中成长”的城市发展项目,学者、规划设计师在8个国家共同研究儿童如何评价城市环境,并指导儿童参与到社区规划中,为儿童提供真正参与城市和社区规划的机会。

2.2.2  实践儿童友好城市项目

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居住大会提出的儿童友好城市,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在这些城市或社区中,儿童的心声、需求和权利是当地制定公共政策、程序,进行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将有意义、包容的儿童参与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认可标准之一,这为儿童参与城市和社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部分国家将儿童的参与权制度化,通过地方政府、社区和民间社会机构之间相互合作来支持儿童权利的落实。(图 2)

2.2.3  广泛开展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戴维·德里斯凯尔(David Driskell)在《与儿童和青少年共创美好的城市》(Creating Better Cities with Children and Youth)一书中通过总结“在城市中成长”项目的经验,提出引导儿童参与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进行设计、展示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莉莎·霍瑞利(Liisa Horelli)认为,研究儿童参与的过程需要结合规范性和解释性理论,并提出包括参与行动、个人体验、反思性观察和概念化总结 4个维度的参与过程,从分析、表达、情境、概念、组织、政治 6个方面对参与方法进行分类(表 2)。罗杰·哈特提出适用于儿童参与的模型和方法,在参与过程中注重教育、民主、思维发散、建模和协商讨论过程。哈特等对儿童的参与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在雪莉·阿恩斯坦(Sherry R. Arnstein)的成人参与模型基础上提出阶梯式的儿童参与程度模型(图 3、4),此后学者们进一步优化模型,明确细分了儿童的参与步骤和程度,使得参与程度模型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表 3)。


2.3  21 世纪至今:多方协同推动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实践

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通过邀请使用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等参与主体相互协同,营造出真正满足儿童使用需求的活动场地。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学校、规划设计师、非营利组织等都积极地组织儿童参与到城市建设项目中,包括城市居住用地、公共空间、校园、街道等不同类型的场地,让儿童充分表达观点,激活或改造现有城市公共空间(表 4)。

大量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实践项目推动了学者对参与方法、组织模式、评估反馈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行业内开始积极探索开展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长效机制,通过整合各个部门和资源,从根本上保障儿童参与城市事务的权利。

3

结语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中明确指出要尊重和保障儿童参与和表达的权利,涉及儿童参与的法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重大事项决策,要听取儿童的意见。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受传统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公民的儿童权利意识薄弱,儿童在社会交往和公共事务等议题中长期缺位,儿童参与式城市建设存在依靠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力量不足、缺乏专门的议事平台等问题。本研究以顶层制度构建和专业化运营为核心,提出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组织框架(图 5)。

未来,城市空间的工作重点不再是传统的形式创造,而是制定社会关系与空间形式相适应的解决方案。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应建立以政府、社区、儿童、学校、家庭、设计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儿童参与机制,突破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的限制,将儿童参与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中,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采纳儿童的意见,扩展儿童的参与机会,确保参与渠道的畅通,培养儿童主动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备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文全文刊发于《风景园林》2022年02期。



主编:赵    迪

编辑司 文艳

排版:王    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公众景观营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