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一年,我们都爱上了她的歌声

2018-01-16 Kent李启健 城市聆感

▲聆感来自关注




惊闻the Cranberries主音歌手Dolores O’ Riordon突然去世,终年46岁,真是天妒英才。


在很多同龄人当中,90年代是自由地吸收欧洲尤其是英伦流行音乐的美好时代,the Cranberries是当时令人眼前一亮并影响致远的乐队。



今天找回一些93-96年自己写过的乐评,有不少是为他们所写,现在看来略显粗糙,但也真诚地写出初听她们作品的惊喜。


以下分享的是94年写的文章,有意思的是,当年文章的电子文档是在3寸软盘中(不懂的自己上网科普),现在根本找不到电脑可以打开,唯有把杂志中的文字,一字一句重新抄写,有某种仪式感,每一个字,仿佛都是回忆,重历美好的90年代,谨以此纪念Dolores。


 

今天特别精选一首并非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94年他们与一众另类、摇滚乐队致敬The Carpenters的唱片《IF I were Carpenters》,作品创造性地由另类向主流致敬、把纯美的木匠金曲改成撒野、黑暗…的演绎,让人津津乐道。其中,他们翻唱了这首Close to you,靠近你的是浪漫不能形容的另一种美感。

 

The Cranberries- No Need To Argue (Island)

★★★★

提起爱尔兰摇滚,我们想到的是Van Morrison、U2、 Sinead O’ Connor….93年,The Cranberries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爱尔兰之声。

 

1990年,来自爱尔兰Limerick的四个小伙子组成一支叫做Cranberry Saw Us的乐队,但不久便发现作品太过女性化,于是更换了原来的主音,并在当地的一家报纸上证寻一个女歌手。



还在读书的小女孩Dolores O’ Riordon前来投奔,组成了现在的Cranberries。O’ Riordon很快成为乐队的核心,她五岁已经开始学弹钢琴,稍后更进入当地的一个教堂唱诗班唱歌。


尽管很少喜欢电台里的流行音乐,但自十几岁起开始不断创作自己风格的作品,因此当她那些稍微成熟但极率真的歌词在乐队旋律的点化下,一些几乎是魔力的事情发生了。

 

最初Cranberries只在当地发行了一首叫做<Nothing Left At All>的单曲卡带,没想到引起了广泛的注目,被称为“自the Smith以来的最具脆弱表现力”的乐队。


随后,首张EP《Uncertain》的发行和作为Moose乐队英国巡回演出的暖场乐队,Cranberries很快获得与Island的一纸合约,并由曾经为The Smiths,Morrissey作监制的Stephen Street担纲,于1993年2月推出了他们的首张大碟《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


这是一张非常色彩化的唱片,Street将各件乐器对感情的细腻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留下O’ Riordon迷失、受伤而又勇敢的嗓音穿插于这张巨大的网中。

 

在随即展开的英国巡回演出完之后,英美两地的销量已增至1800万张,乐队在美国和Suede的同台演出也获得巨大成功,<Linger>和<Dream>两首歌均打入Billboard Top 20。

 

不像其他的爱尔兰乐队那般强调摇滚精神或是民族风格,Cranberries的音乐清纯自然,内里却值得深究,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多种另类音乐的痕迹,Cocteau Twins的清新甜美,The Smiths早期的温馨可人,The Sone Roses的强悍迷幻,正如美国乐评所言,“Safe with All Ages”(适合任何年龄人士)。


O’ Riordon像一个来自另一个空间的精灵,用梦幻般的嗓子,诉说着梦魇、痴情和迷茫。O’ Riordon有着极强的自我防卫人格和一种根深蒂固的悲剧性格,这使得她永远是自己作品中的受害者,不断地哀泣和质问着离去者的动机何在。O’ Riordon在某些唱腔表达上颇似Sinead O’ Connor,外形上也留着小平头,朋克味十足,对她而言,模仿Sinead O’ Connor与否不是她关心的焦点,避免女性主唱落入花瓶的窠臼才是她的重点。

 

94年Cranberries推出他们的第二张大碟No Need to Argue,一贯的音乐,一贯的唱法,甚至连封套设计意念也保持不变,似乎告诉我们他们将一如既往,走上了这条音乐的不归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