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程序与内容
1、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致于转化为事故。它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中那些具有能量、物质的性质、类型、构成要素、触发因素或条件,以及后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作出科学判断,为控制事故发生提供必要的、可靠的依据。


危险源辨识的理论方法主要有系统危险分析、危险评价等方法与技术。具体理论方法可参考第五章所述的有关系统危险分析与安全评价方面的内容。

2、危险源辨识的程序与内容

危险源辨识的程序如图所示。


(1)危险源的调查
在进行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例如,是对整个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某个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对所分析系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①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②作业环境情况: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③操作情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④事故情况:过去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⑤安全防护: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措施,有无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2)危险区域的界定
即划定危险源点的范围。首先应对系统进行划分,可按设备、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子系统,也可按作业单元划分子系统。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点,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然后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在确定危险源区域时,可按以下方法界定:
①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界定。如运输车辆、车间内的搬运设备为移动式,其危险区域应随设备的移动空间而定。而锅炉、压力容器、储油罐等则是固定源,其区域范围也固定。
②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界定。一般线源引起的危害范围较点源的大。
③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的区域。如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的场所,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有高处坠落危险的场所,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等。
④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如锅炉房、油库、氧气站、变配电站等。
⑤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和其他危险源等。


(3)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其他物品情况、通风等),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 设备状况(如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等。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大气风速)变化,雷电,雨雪,振动,地震等。


(4)潜在危险性分析
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其表现是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因此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能量包括电能、机械能、化学能、核能等,危险源的能量强度越大,表明其潜在危险性越大。危险物质主要包括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大类。前者泛指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如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混合危险性物质等。后者系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可根据使用的危险物质量来描述危险源的危险性。表1是国际劳工局建议用以鉴别重大危险装置的重点物质。


(5)危险源等级划分

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按事故出现可能性大小可分为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难以发生、极难发生。根据危害程度可分为可忽略的、临界的、危险的、破坏性的等级别。也可按单项指标来划分等级。如高处作业根据高度差指标将坠落事故危险源划分为四级(一级2~5m,二级5~15m,三级15~30m,特级30m以上)。按压力指标将压力容器划分为低压容器、中压容器、高压容器、超高压容器四级。

从控制管理角度,通常根据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大小、控制难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综合分级。表2是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危险源的划分方法。I级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多人死亡,设备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场所;II级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死亡或多人重伤,导致设备造成较大损失的生产场所;III级危险源指可能造成重伤,导致设备造成损失的生产现场。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采取的划分方法也各异,企业内部也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划分的原则是突出重点,便于控制管理。



严格防范知识产权风险!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风险管理智慧”!

关注“风险管理智慧”,带您走进智慧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