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东|人工智能时代生命进化的教育思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刘旭东
刘旭东,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甘肃省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教学名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工程和甘肃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主编专著教材多部,发表论文近20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以及省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两次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多次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
摘要
[摘 要]人工智能深度卷入人类生活是大势所趋,并已经显露出它能够嵌入到生命中影响和干预生命进化的能力,预示着生命进化的方式和路径有可能被改变。本能和智力是生命进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各自在生命进化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直接影响了教育实践。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生命进化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教育的价值将逐步回归到对生命更本质方面的影响上。为此,教育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回归对生命生长的关注,关注生命潜质的全面提升,确保生命的终身发展,能够引导生命主动学习,开拓更加广阔的生命发展空间。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命进化;教育
正文
目前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如火如荼,普遍的认识是“人工智能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大有赶超人类的趋势”,相关研究如井喷式增长,涉及何谓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其中,从技术对社会及人的发展的影响方面的讨论居多,反映了对这个话题的关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会介入到生命的生长中,将对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的形态及方式、教育理论和实践等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这在技术上似乎已经显示了某种端倪,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不能把有关人工智能影响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技术的社会功用上,而是要深入到它是否能够介入生命进化、如何介入生命进化以及可能带来的效应等层面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到今天还看不到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还仅仅把它看作是一个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重要技术成 果,在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就无以审时度势地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依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进化是在严酷的外界条件制约下,生命基于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以改变自身的形态以及机能为手段去适应外界环境的策略,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生物为了适应只能被动地“进化”。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似乎显露了它能够嵌入到生命中影响和干预生命进化的能力,人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进化做出设计和规划,而“极端缓慢的生物进化开始显得无关紧要起来”,进化的方式和路径有可能被改变。为了能够说清楚人工智能和生命进化的关系,必须回归原点去推问生命的生长,重新解读生命,由此也就得重新审视教育。一、讨论生命进化的基本立场
二、柏格森的生命进化方向观
(一) 生命有自我保存的能力
所谓“呆滞”,是与“运动”相对的概念,指生物在发展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固定”自己已发展出来的某种习性、不再朝某个方向发展的倾向。它表明生命具有保存之于其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机能,也是保留其种族特征的前提和得以进化的基础。由于它的存在,后天通过对生命生长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到生命进化就有了可能和价值。但在生命进化中,相较于其它方面,DNA的进化步伐是极为缓慢的。据推断,人类DNA的总容量在上亿年的进化中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便在各种知识信息发生大爆炸的当下和未来也是如此。同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对于DNA生长的干预能力极为有限。然而,在进化的过程中,DNA的功能却不断地强化,证明其蕴藏着无比丰富的内在潜质,这就为生命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后天的社会影响就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这是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人工能否介入的关键。
除了“呆滞”,生命进化中的关键方面是“本能”和“智力”,他把对生命的讨论集中到了对这两者及其关系的分析上,认为这很重要,并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二)本能是生命的本体
所谓本能,通常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它包含了生命生长的逻辑起点,寓含着生命未来发展 的可能方向和可能空间。第二,它天然地给生命的生长设置了边界,是生命生长的物质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这个边界。第三,它有变化发展的可能。本能是通过代际传递获得、靠“呆滞”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但它又能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生变异,这就为对它的内涵和功能的发掘开拓提供了可能。然而,以往对于本能的认识有两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其被污名化,直接把它与动物性划等号,社会性价值有限。二是将其固化,认为本能一成不变。由于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试图对本能予以规范、限制的观点远多于试图对其培育、开发的认识。在柏格森看来,本能是延绵的载体,蕴含着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潜质,潜藏着原始的内在冲动和进化的能力,是生命得以展现的基础和反映生命本质的关键要素。尽管本能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潜能,但不能把它看作是完全无意识的,它实际上包含着知识,甚至对人来说后天的实践经验会积淀到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本能也是可以进化的,客观上存在通过改变本能来影响生命进化的形式和内容的可能。从生命进化的历史轨迹来看,社会实践本身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以极为缓慢的方式影响进化并把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性经验融入到人的本能中。柏格森认为:“后天习惯能够转变为遗传性的习惯,这种变化很有规则,足以保证计划。”当然,后天习惯要能够“转变为遗传性的习惯”,在时间上具有相当的漫长性,在方式上有潜移默化性,不可能立竿见影。对此,有人就指出,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在生命进化发展过程中所遗留的人性特征中,……就已经历成百上千年的耳濡目染,逐渐灌输而融入我们血液中的人性之不同面向。”从进化的内容上看,在人类生命伊始,还谈不上对本能的生长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可能,但随着生命进化展现出来的基因功能不断变得更加强大的趋势却证明了后天的教育之于生命进化以影响和干预的可能性。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基于生存的需要,每一代人都被文化卷入其中,需要适应并依照文化所给出的方向去发展,文化及后天的因素能够以极为缓慢的方式对生命的原始能力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使之渐趋更为强大。不过,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的深化也是极为缓慢的,相关讨论更多地是聚焦在如何对人的自然本性进行规约和引导上,对其本身及其生成的讨论并不多。“适”是生物得以存在的前提,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也是围绕着“适”展开的,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关键。所谓适应,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适应本身就是学习。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生命的某些机能得以发展,优者更优,而无法适应的部分就逐渐衰败,甚至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神经教育学认为,人类进化本身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学习过程,“进化中的学习和学习中的进化描绘了大尺度的人类发展问题。”“个体的生命全程充满学习,被置于嵌套式的教育情境中。毫不夸张地说,人的心智与脑浸泡在教育与学习中。”正是学习的缘故,生命的潜质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被激活并发展,同时把外在于己的力量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本能的力量不断强化。本能具有差异性。天赋差异的存在既体现了生命的丰富多彩性,同时也表明每一个个体天然地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需要得到承认和尊重。但人类的本能并不全然是自然天成之物,其中包含有种族经验,它的功能需要借助智力支持才能获得更好的实现,这在应激状态下看得更清楚,正如柏格森所说:“本能的缺陷才是智力的常态。”不过这里所说的种族经验和智力都是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它们的存在使生命在面临疑难情境时,甚至不需要意识的介入就能做出迅捷、直接的应答。然而,在强势科学一家独大的情形下,智力借助外在知识的力量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本能的功能却被遮蔽,其生长被忽略甚至被遏制,其在生命生长中的基础性作用被忽视。所谓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是智力活动的始基性基础, “是非逻辑的生命智慧,是一种大智慧,是心灵对心灵的直接注视。”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说:“直觉就是科学知识的创始性根源。”笛卡儿认为,通过直觉可以发现作为推理的起点。柏格森很重视直觉的作用,把它定义为意识状态的本能或本能的意识化,是特殊的本能;认为当生命能够以直觉的方式来应对当下的疑难情境时,本能的价值和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当生命在遇到困境时,基于生存的愿望,本能就会被激活,它就会急中生智。因此,他认为,在应激状态下的本能才是智力的本质。此时,本能几乎以直觉的方式发挥作用,直觉迅捷地显现了本能,是本能经验的浓缩;本能能够通过直觉迅捷地把握智力尚未知晓的事物,弥补智力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逻辑、种族经验等认识要素是被压缩的,这种被压缩的逻辑和种族经验是独特的知识形态,之于生命本质的展现、生命价值的提升举足轻重。如果此时意识浮现,本能就有可能被遮蔽,外在的知识或策略就有可能取代本能的应答方式。不过,直觉并不完全是本能和天然的。通过智力努力,生命实践中所经历的感悟、体验等能够被保存和提升并转化为直觉,使本能的力量得以更强大地展现出来。在缺乏知识的情形下,是直觉弥补了知识的不足,为生命做出及时判断和选择提供支持。“知识在本能那里被执行且无意识,而在智力中,知识被思考且有意识。”表明日常的学习和经验能够转化为直觉,它可以为反思和改善行为方式做积累;它也可以求助智力,通过外力使自己解困。正是由于直觉的功能和形态的独特性,证明环境和后天的文化能够对生命进化施以影响和干预,如果能够充分解释直觉所蕴含的生命的内在潜能,就能进一步深化外在知识和环境之于生命生长的价值和作用。
(三)智力是本能的外显
(四)智力与本能的关系
智力的价值是有界限的,相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存在着不足。由于“智力用机械的方式对待所有事物,而本能则用可以说是有机的方式对待一切。”“只有在处理非连续性的、静止的和僵死的对象的时候,我们的智力才能轻松以对。智力天生就不能理解生命,这是智力的典型特征。”智力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当其回到生命本身时,它就会显得笨手笨脚,因此,柏格森在批评人类误读它们两者的关系、误读生命时就指出,由于我们不了解生命,“固执地把生命对象当作无生命对象去处理”,结果是带来了一些明显的损害,这“既暴露了医疗或教育实践的错误,也惩罚了二者。”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教育遇到如此之多的生命困惑和难题时,经常会感到一筹莫展和无助的原因。柏格森的这个观点未必十分准确,但它对认识这个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能中包含着生命的所有遗传密码,它也是生命应对外界刺激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适应的需要使得本能必须及时应对一个个疑难险境,同时也就触发了生命自觉和反思,使生命有可能更加智慧地去应对这一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智力能够与本能相向而行,生命的生长就会更加和谐,但如果两者背向而行,智力就可能特立独行,使生命的有机性和丰富多彩性被机械化和模式化所取代。柏格森的这个观点和胡塞尔所言说的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关系何其相似。如果教育的作用如同斯普朗格说的那样,是“唤醒”生命,那么,需要唤醒的是生命的哪些内容呢?这在以往的讨论中是不清晰的。而柏格森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准确把握本能和智力及其相互关系,强调的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教育要回归到生命的本源上,“唤醒”蕴藏在本能中的丰富的潜能,而不能一味游荡在生命的外围,无所顾忌地为延伸生命的工具性的能力服务。如果这样,非但不能“唤醒”生命,甚至会与生命的本意背道而驰,这也就是以往的教育和人的生命生长不 相吻合的缘由。
总之,在讨论生命的过程中,本能与智力这两个方面包含了柏格森所理解的生命的主要内涵,社会学意义的生命实践也是基于对它们两者的认识展开的。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生命的生长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培育,作为人类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工具的延伸,智力当然很重要。但对生命而言,本能是其更本质的存在,表达着更为深层的人性,智力要受到本能的制约并服务于本能力量的展现,只有以这样的途径彰显出来的智力才有意义。三、生命进化的三个阶段中的本能与智力
在《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生而为人的意义》中,泰格马克把生命的进化史划分为生命1.0、生命2.0和生命3.0三个阶段。所谓生命1. 0阶段,“是指在宇宙中自然进化的生命。这是一个自然的、没有经过干预的、没有经过雕琢的生命演化过程。”生命2.0阶段,“是人的文化构造与人的进化交织在一起的进程。”而生命3.0阶段,则是人工智能与作为有机体的生命整合而成的发展阶段,是“人的技术对生命的进化进行了干预。”这个认识很具有启发性,也很新颖,有助于深化对人工智能与生命进化关系的认识。(一)生命1.0阶段的本能与智力
(二)生命2.0阶段的文化与本能和智力
(三)生命3.0阶段与人工智能
四、人工智能时代生命进化的关键
(一) 人的总和性与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
动机起源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好奇,如果想要探寻行为被激发的缘由,就要不断地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和追问。这种反思和追问对已经发生的事无能为力,但是对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的选择和判断发挥着重要的参照和纠偏的作用。对生命来说,通过对动机的反思和追问,可以丰富人生的内涵、提升人生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今后使人发展得更好,这是获得生命价值的核心要义。因此,动机通向生命,反思就是对动机的追问,也是对生命的认识,表明自我意识是回溯式、反思性的,是对当下所做过的事的重新评估。而对技术来说,它直接指向预设的目标及其达成,可以完美地预设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路径,但这都与动机无关。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目前看来十分复杂的活动,在这方面的能力高于人类N倍,但“它(智能)就是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而无论这个目标被认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一个智能的人可能非常擅长帮助他人,也可能擅长伤害他人。”它是一个中性词,作为技术成果的它只有目标的设定和为实现目标而做的手段与方式的选择,而目标可以设计甚至可以借助工具做精细的测量和评价,它表达的是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其本身是没有动机可言的,并不具有特定的伦理特征。然而,动机则不是这样的,它“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从机理上看,它“并不是由主体中的生物力量或精神力量的作用形成的,而是由主体处于其中的那些关系所形成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动机支配,它是在反思、权衡以及多种性格品质的支持下,基于个体的多方面的需要和考量而做出来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抉择和判断;是超越本能的心理能力,对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其中实践智慧发挥着基础性支撑的重要作用。说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可追问的,区分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尺度并不在于目标达成与否,而在于其动机是什么,它有无能力去自我反思,离开了实践智慧,动机及其作用就无以获得合理的解释。因此,实践智慧不同于人工智能,它并不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具有合目的性和价值选择性。
智慧一定与肉体的生命相伴,是物种进化到高级阶段的成果,非此无智慧可言。由于智慧附着于肉身,是个体性的,它往往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存在“不知所以然”但能够以适宜的方式予以应对的状态,具有浓郁的经验的色彩。这种能力在个体应对疑难情境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在大数据时代,其不足就显露了出来,对此,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做出弥补。人工智能时代能够实现把人类的智慧上传到人工智能、由其集成以后反过来作为环境的重要构成影响和干预生命进化,为生命的进化创造出一个更为有目的性的环境,将改变现有的文化结构和生命进化的方式和路径,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特征进一步得到彰显。同时,由于人的智慧的上传,每个个体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将被集合起来,为人遇到疑难情境时做出恰当合理的应对提供足够的选项和策略,超越了个体经验的有限选择范围。这就是说,人工智能是“类”智慧的集合形态,是“类”智慧的上传形态,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它比前者强大了N个量级,拥有了更强大的解决疑难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和被改进的算法,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最佳选择策略被上传和集成,使得人工智能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疑难情境,其所搭载的智慧能够帮助人处理各种事务,完成各种预期的目标。同时,它有足够多的事先设计好的选项和模拟情境供它选择,可以作为智力的延伸去做人类几乎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性工作,这将对生命进化带来重要影响。但即便这样还很难说人工智能有做这些事的动机,也很难说它有能力对自己做过的事进行反思,所以,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天然局限性。有学者指出,“即使将来可能出现的多用途并且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人工智能,只要缺乏反思功能,就仍然不是新主体,而只是人类的最强助手。”尽管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在生命的逻辑起点环节介入到生命的生长中,但这取决于人的需要;它能帮人做更进一步的反思和动机的强化,但其自身却未必有这种能力;它能够通过深度学习获得解决疑难的诀窍,也能够在无数的可能选项中迅捷地做出最优化选择,但机器深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的形态未必与实践智慧一样。因此,即便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介入、甚至是进入生命的设计和生长之中并对智慧的生长产生影响,但智慧能够制定出必要的伦理规则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必要的限定,支持和鼓励它在构建影响生命进化的环境中做出更大的努力,以此实现对生命进化的干预。总之,人工智能必然会对人的生命进化方式和路径带来冲击,但实践智慧的伦理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成为生命进化的强有力助手,能够使生命进化从文化主导下的被动转化为生命与技术的交融,使生命的进化成为彰显生命本质力量的过程。五、生命的教育方式的创新
(一)教育回归对生命生长的关注
基于人的本性去拓展本能所蕴含的巨大可能性是人工智能条件下教育的必然选择。以往,对于本能的认识很有限,教育把主要的目光放到了可被延伸的智力的训练上,技术的替代使本能的生长和开拓被淡漠。然而,当我们以往费心劳神的努力瞬间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时就会发现,过去所做的太多的工作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无效劳动,这就需要对以往教育努力的方向作出调整。在人工智能时代,高度发达的技术使得智能机器能够实现人的智力的延伸部分的职能,教育的形态、内容、方式等将从中退出并发生显著的转变,真正需要倾力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影响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DNA的改进和功能的充分发挥,最大化地彰显人的潜质。此时,它不会再一味关注显性知识的习得,而是更加关注为人所特有的实践智慧及其习得,充分地挖掘 潜藏于DNA中的人的潜质,并据此改变DNA的内在结构及功能。这就倒逼教育要回归原点,要把注意力转向能够真正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的领域。为此,教育需要从全方面构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使这个体系成为影响人进化的新的环境,更加体现人的自主能力,教育的引发、诱导的功能被进一步发挥,人能够影响和干预生命进化的能力将通过教育得到充分彰显,教育的内涵、活动方式等将被重新改写。(二)关注生命潜质的全面提升
以往以还原论目光看待人的发展时,人的发展被理解为是某些要素组合的结果。这种机械主义的认识论肢解了生命的完整性,带来的问题和困惑就是只关注对生命中能够外显部分的教化,对其它方面则不关注,人的发展出现偏差。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人面面俱到地平均发展,它的真正含义是时代有条件保证每个个体充分而自由地驾驭自己的身体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变化不断加速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更加全面关注生命生长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本身突飞猛进的进展也需要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的支持才能实现,对作为始基性的存在的本能的生长及其机能的开发将得到空前的关注。这种发展是基于DNA的正常生长实现的,是DNA功能的深度开发和展现,通过对它的培育和发掘,使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展现。为此,教育要把关注点转向生命本身,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出更有助于生命进化的环境,借助技术手段使外界影响和生命自身的发育同构,实现相得益彰。(三)确保生命的终身发展
以往以还原论目光看待人的发展时,人的发展被理解为是某些要素组合的结果。这种机械主义的认识论肢解了生命的完整性,带来的问题和困惑就是只关注对生命中能够外显部分的教化,对其它方面则不关注,人的发展出现偏差。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人面面俱到地平均发展,它的真正含义是时代有条件保证每个个体充分而自由地驾驭自己的身体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变化不断加速的人工智能时代将更加全面关注生命生长的各个方面,而且它本身突飞猛进的进展也需要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人的支持才能实现,对作为始基性的存在的本能的生长及其机能的开发将得到空前的关注。这种发展是基于DNA 的正常生长实现的,是DNA功能的深度开发和展现,通过对它的培育和发掘,使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展现。为此,教育要把关注点转向生命本身,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构建出更有助于生命进化的环境,借助技术手段使外界影响和生命自身的发育同构,实现相得益彰。(四)引导生命主动学习
由于生命的进化有可能被人工干预,此时就不能把能够上传到计算机的存储记忆、推理等心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纠缠在一城一池的得失上,而是要把重心转移到对生命终身发展的关注上,使终身发展与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和干预生命的功能协同起来,以更为强大的力量促进人的发展。显然,生命是在与各种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生长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即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是以环境决定人的发展为先决条件的。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自身能够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和规划,显著地改变影响生命生长的条件,直接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为此,教育就要与这个时代、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主动调整其自身影响人发展的内容、方式等,使教育成为在促进生命生长的过程中更具有能动性的力量。(五)开拓更加广阔的生命发展空间
自启蒙以来,受技术理性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体制化的学校教育一家独大,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被学校化,教育的空间由以往“家国天下”、人和人直面相对的境界被一点点地压缩到课本知识的授受上,儿童成长的环境被桎梏于模式化的课堂中,学校教育的功能被窄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将获得极大丰富与改善,教育将呈现出需要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以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特征,而且它的这种功能能够以智慧的方式得到实现,能够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教育将逐步从狭小的有限空间回归原点,其空间将逐步在高位回归到它本来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方式将更为多样化,不再以教育的形态、方式等作为评论教育水平的依据,“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这个阶段将进一步得到验证。为此,教育在价值和功能上要超越既有时空的限制,为生命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和坚实的条件保障。(本文原刊于2021年第3期,已略去参考文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