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400多年前的英国。这段历史,已被写进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1在医疗落后的年代,人类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伦敦鼠疫」但凡跟欧洲黑死病有关的文字记载,都离不开「老鼠、英国人和欧洲死亡2500万人」的字眼,如果还原历史的话,也就是「一只病变的老鼠把病毒传染给英国人,英国人再把鼠疫传染给整个欧洲。」据说最严重的时候,伦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以上。但奇怪的是,这场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的大灾难,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的没怎么被肆虐。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Derby Shire)山谷中的亚姆村(Eyam)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这是怎么回事呢?2亚姆村很小,居民们主要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也得以受惠过上优越的生活。然而,1665年夏天,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当地文献记载:一名来自伦敦的布料商人,将一件寄生着感染了病毒的跳蚤的衣服样品,发给了亚姆村的裁缝亚历山大·汉德夫(Alexander Hadfield)黑死病的威胁最终还是由南方转向北方。样品寄到一周后,汉德夫的助手乔治·威克斯(George Vickers)在黑死病的折磨下痛苦离世。裁缝一家三口,以及学徒一家人。两天后发烧昏迷、皮肤溃烂死亡。随着医生及探望者的离开,村民们也出现了高烧症状。之后蔓延到全村引起恐慌,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才传来黑死病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3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神父,威廉姆·莫泊桑(William Mompesson)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来,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村民们用石头建成高墙,并发誓永不穿过这条边界。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他们选择与外界隔离,就意味着无法躲避疾病。」亚姆博物馆的秘书凯瑟琳·瑞森(Catherine Rawson)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他们筑成高墙,并设计了周详的计划,保证里面的人不会出去,而外面的人也不会进来。」横亘在南北交界处的亚姆村,自此成为英国人与瘟疫「对峙」的前沿。4通过决议,宁死不走的村民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其余人,将自己关在有水井的笼子或围墙里,确认感染者,再将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确认痊愈的人才能离开。遗憾的是,进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没能活着出来,在那个缺乏抗生素和医疗水平的年代,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告诫活下去的人。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牧师威廉写的是:「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5亚姆村民的无私与勇敢,很快就感动了方圆百里的居民。为了表达谢意,附近居民约定轮流送来食物与药品。留守村民怕瘟疫传染给这些赶来帮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资放在村口围墙上,曾经两米高的围墙,早已倒塌只剩半米墙根。到了1666年8月,瘟疫对这座封闭的城池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在村民们自愿隔离近400天,也就是14个月以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奇迹般地消散了,正如它到来时一样突然。可能瘟疫是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了,亚姆村村民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德比郡政府随后派人前来确认。据说,连续十天的报纸,都以「贤者之乡」为头版,十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一名仆女谈起父母的事迹,被感动得当场落泪,随即要求全国周知,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至此,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在后续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民一直被冠以「贤者善人」的代表。而这些村民的后人,也一直在贯彻祖先的劝诫,不仅拒绝了国王的补偿,连几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无数次送钱送地都不要。所以,亚姆村被当英国北部居民当成圣地,有些新婚夫妇还会把婚礼,放在这个曾经被瘟疫肆虐的地方举办。虽说现在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但知道的人都会特地赶来看一眼,为的就是表达,对善良的尊敬。
1在医疗落后的年代,人类面对瘟疫时总会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从局部扩散到更大范围。类似惨剧在过去几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悲剧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伦敦鼠疫」但凡跟欧洲黑死病有关的文字记载,都离不开「老鼠、英国人和欧洲死亡2500万人」的字眼,如果还原历史的话,也就是「一只病变的老鼠把病毒传染给英国人,英国人再把鼠疫传染给整个欧洲。」据说最严重的时候,伦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以上。但奇怪的是,这场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的大灾难,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的没怎么被肆虐。这一切与英国中部,德比郡(Derby Shire)山谷中的亚姆村(Eyam)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村民们,把瘟疫挡在英国中北部的大门外。这是怎么回事呢?2亚姆村很小,居民们主要来自中世纪英格兰开采铅矿的矿工,由于铅矿的储量足够供应南北所需,英格兰政府就把连接南北的交通补给点设在了亚姆村,成为英国南北商人的必经之路,村民们也得以受惠过上优越的生活。然而,1665年夏天,原本富足安宁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当地文献记载:一名来自伦敦的布料商人,将一件寄生着感染了病毒的跳蚤的衣服样品,发给了亚姆村的裁缝亚历山大·汉德夫(Alexander Hadfield)黑死病的威胁最终还是由南方转向北方。样品寄到一周后,汉德夫的助手乔治·威克斯(George Vickers)在黑死病的折磨下痛苦离世。裁缝一家三口,以及学徒一家人。两天后发烧昏迷、皮肤溃烂死亡。随着医生及探望者的离开,村民们也出现了高烧症状。之后蔓延到全村引起恐慌,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伦敦才传来黑死病的消息,为了躲避瘟疫,村民们决定往北撤离。3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是神父,威廉姆·莫泊桑(William Mompesson)他把村民们召集在教堂里商议:如果往北撤离,肯定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许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个英国。经过简单的讨论,村民们做出了最痛苦的选择:留下来,阻止瘟疫通过亚姆村蔓延至北方。村民们用石头建成高墙,并发誓永不穿过这条边界。走的话未必能活,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这段话被刻在亚姆村中央空地的纪念碑上,这段历史也被写入1950版的英国教科书中。「他们选择与外界隔离,就意味着无法躲避疾病。」亚姆博物馆的秘书凯瑟琳·瑞森(Catherine Rawson)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他们筑成高墙,并设计了周详的计划,保证里面的人不会出去,而外面的人也不会进来。」横亘在南北交界处的亚姆村,自此成为英国人与瘟疫「对峙」的前沿。4通过决议,宁死不走的村民们,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锁,留下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在路边阻止行人,其余人,将自己关在有水井的笼子或围墙里,确认感染者,再将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确认痊愈的人才能离开。遗憾的是,进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没能活着出来,在那个缺乏抗生素和医疗水平的年代,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被确认染上黑死病,村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几乎整个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为被感染的尸体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为了写几句话告诫活下去的人。比如:矿工莱德写给女儿的是:「亲爱的孩子,你见证了父母与村民们的伟大。」医生写给回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他们需要我。」牧师威廉写的是:「希望你们把善良传递下去……」5亚姆村民的无私与勇敢,很快就感动了方圆百里的居民。为了表达谢意,附近居民约定轮流送来食物与药品。留守村民怕瘟疫传染给这些赶来帮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资放在村口围墙上,曾经两米高的围墙,早已倒塌只剩半米墙根。到了1666年8月,瘟疫对这座封闭的城池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全村344个村民中,有267人死亡。在村民们自愿隔离近400天,也就是14个月以后,这场横扫英国中南部的瘟疫,奇迹般地消散了,正如它到来时一样突然。可能瘟疫是随着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了,亚姆村村民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德比郡政府随后派人前来确认。据说,连续十天的报纸,都以「贤者之乡」为头版,十年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偶然听到一名仆女谈起父母的事迹,被感动得当场落泪,随即要求全国周知,并特赦亚姆村后代世袭免税。至此,亚姆村的事迹才广为人知,在后续无数诗人画家的艺术作品中,亚姆村民一直被冠以「贤者善人」的代表。而这些村民的后人,也一直在贯彻祖先的劝诫,不仅拒绝了国王的补偿,连几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无数次送钱送地都不要。所以,亚姆村被当英国北部居民当成圣地,有些新婚夫妇还会把婚礼,放在这个曾经被瘟疫肆虐的地方举办。虽说现在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但知道的人都会特地赶来看一眼,为的就是表达,对善良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