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仲礼院士:碳中和的战略逻辑和技术需求(强烈推荐,欢迎转发、扩散)
丁仲礼院士:碳中和的战略逻辑和技术需求(强烈推荐,欢迎转发、扩散)
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及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电力供应端的技术需求
一是电力装机容量要成倍扩大。我国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4亿千瓦左右,如果考虑以下因素:(1)未来要实现能源消费端对化石能源的绿电替代和绿氢替代;(2)从世界大部分先发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还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3)风、光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工能力”只有传统火电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我国2060年前的装机容量至少需要60亿到80亿千瓦。
二是风、光资源将逐步成为主力发电和供能资源。其中西部风、光资源和沿海大陆架风力资源是主体,各地分散式(尤其是农村)光热资源是补充。
三是“稳定电源”将从目前的火电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核电、水电以及综合互补的非碳能源为主。
四是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调节等技术,弥补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
五是火电还得有,但主要作为应急电源和一部分调节电源之用。与此同时,火电应完成清洁、低碳化改造,有条件的情况下,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六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扩大输电基础设施,把西部充沛的电力输送到中东部消纳区。与此同时,加强配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
一是抽水蓄能电站,它是最成熟的技术,我国以东部山地为依托,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抽水蓄能电站总量很大,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如何建抽水蓄能电站还得探索。 二是压缩空气储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盐穴、矿井等空间,该类技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是重力储能,简单地说是利用悬崖、斜坡等地形,电力有余时把重物提起来,需要电力时把重物放下用势能做功,这类技术我国尚处在试验阶段。 四是飞轮储能,这是成熟的技术,但其能量密度不高。
固碳端的技术需求
一是化学吸收法,它用化学吸收剂同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盐类,再加热或减压将二氧化碳释放并收集。
二是吸附法,又细分为化学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是用吸附材料同二氧化碳分子先作化学键合,再改变条件把二氧化碳分子解吸附并收集;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硅胶等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作选择性吸附后再解吸附回收。
三是膜分离法,即利用膜对气体分子透过率的不同,达到分离、收集二氧化碳之目的。在具体操作上,碳捕集还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化学链燃烧捕集、生物质能碳捕集、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等技术。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能源发展现状
世界能源发展现状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交易分析
右滑查看相关报告精选(往期)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2020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1
206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21版)
右滑查看推荐行业研究报告,热卖中
二维码矩阵
知识星球:能源行业最新资讯、政策、分析、研究报告追踪(从业十年+能研君每日分享,限时优惠,每日不足1元)
能源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下个够(每天更新8~12篇,限时优惠,每日不足0.33元)
资讯、报告号:ERR能研微讯订阅号二维码(左)丨咨询、情报、专家合作:ERR能研君(右)
视频、图表号:能研智库订阅号二维码(左)丨ERR能研微讯头条号、西瓜视频(右)
欢迎转载 版权说明
ERR能研微讯 微信公众号:Energy-report
3.3万能源人都在看的订阅号,聚焦世界能源行业热点资讯,发布最新能源研究报告,提供能源行业咨询。
本订阅号原创内容包含能源行业最新动态、趋势、深度调查、科技发现等内容,同时为读者带来国内外高端能源报告主要内容的提炼、摘要、翻译、编辑和综述,内容版权遵循Creative Commons协议。
可免费拷贝、分享、散发,但须明确注明作者与来源,文章转发需隔天,不得改写,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