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位于台北市的忠烈祠值得一去。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1356t2ut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忠义的民族,历朝历代为褒扬忠义精神,都会建祠来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名称多起名“忠烈祠”。据资料记载,解放前大陆很多地方都有忠烈祠。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许多地方的忠烈祠被当成“四旧”铲除了。以至于突然听到“忠烈祠”三个字的时候,我竟没有反映过来是什么的地方。
忠烈祠位于台北市的圆山脚下,著名的圆山大饭店就在旁边的山上。这里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祠堂建筑,背依青山,面朝基隆河,壮观而肃穆。
整个的建筑群由牌坊,广场,大殿,和花园组成。纪念碑、烈士文物陈列室等主体建筑。牌坊和中正纪念堂的相似,但门洞没有那么高的级别,只有4个。前面正中书写着“忠烈祠”二字,两旁有“成仁”、“取义”横题。背面正中是"万古流芳”两旁是“忠义”“千秋”。
忠烈祠中间门洞入口处两旁均有站岗的卫兵,雕塑般的站立着,纹丝不动,训练之有素,令围观者称叹不已。照片中这个可爱的外国孩子和爸爸可能是在琢磨眼前的卫兵的真假,一脸迷惘。
步入大门,前面是一片巨大的广场,广场的正中间是一个雄伟的仿故宫太和殿的建筑,气势恢宏。外表是紫红色高大宫墙,壮丽宏伟,象征著烈士们成仁取义. 远望雄伟的殿堂,一股正义凛然之浩气油然而生!大殿的前方独立设有两座八角的双层亭子,左边亭子中是陆皓东的铜像和生平简介,右边则是史坚如的,两位都是被孙中山先生称作“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和第二个烈士”。两位烈士均被安葬在广州的黄花岗72烈士墓中。
正殿是整个建筑的主体,正中是蒋中正题写的:“国民革命忠烈祠,一九五七年十月”,大殿的中间是主灵牌,上书:“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旁边由菊花和鲜花围绕。左侧供奉孙中山像,右侧放“中华民族远祖黄帝之灵位”。
左右两侧是偏殿都挂着“烈士祠”的匾额, 偏殿分为东侧的文烈士和西侧的武烈士,分别陈列着各个时期的牌位。牌位中有一部分是孙中山领导共和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时期的烈士。诸如:宋教仁,廖仲恺, 陆皓东,史坚如,徐锡麟,秋瑾,林觉民等等,这些烈士的形象和事迹在大陆也随时随处可见。另一部份则是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诸如:张自忠,佟麟阁,郝梦麟,戴安澜,赵登禹等等.....,随着大陆思想解放,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被肯定,这些名字和事迹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宣传,现在在大陆也是被敬仰和纪念缅怀的英雄。
牌位很多,数也数不清, 主要的牌位的上面则是还有写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的牌位,像一堵墙一样整齐的排列着。不由的让人想起郑苹如写给母亲的信中的一句话:"妈妈,我做梦了,梦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个墙上,和很多人的名字写在一起". 她的牌位也在这里。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吧!这位风华绝代的女英雄在牺牲了半个世纪后因为一部李安的《色戒》而重新被记起和缅怀。而这里一定就是她梦到的墙;一座镌刻着历史功绩的英雄墙;也是一座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丰碑。墙上这些为了国家、民族、理想而舍身取义的人的确值得敬仰。
在诸多的牌位中还有一些名字, 恐怕每一个大陆人都很熟悉。他们的名字常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在三大战役的电影里,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里---张辉瓒,戴笠,邱清泉,黄伯韬,张灵甫....这些在国共战争各个时期被击毙的国民党将领,在我们看来也是耐人寻味的。
忠烈祠中也有卫兵交接仪式,每小时一次,比中正纪念堂的规模要大,围观的游客和市民很多。在这样的场合,看这样的仪式,更显得严肃和庄重。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对历史不同的记录。在建立民国,东征与北伐,抗日战争这些阶段的诠释和大陆几乎相同。差别是在国共战争时期,只是对在大陆的失败用了一些堂而皇之的说辞而已,看不到“共*匪”等字眼,也没有“光复大陆”等宣传。和大陆目前对国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评价一样,算是比较客观。我想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台北的忠烈祠很是清晰的在传递着一个信号,就是‘一个中国’,虽然个别供奉的牌位因不同党派认知角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更多的英雄则是属于海峡两岸,同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的历史。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他们的丰功伟绩已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党派,他们将永垂不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653rgaab&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