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法是人类美学巅峰

纽约吉时羽 吉时羽观点 2023-07-06

在《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篇文章中,我讲了中文无出其右的听觉美学,今天再来说一说在视觉上,中文是如何成为人类美学巅峰的。


中文视觉之美是通过书法来展现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如果以中国书法为标准,可以说这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都没有书法,顶多只有字体。既然中国书法被称为书法,那么其他任何文明所谓的书法都不配被称作“书法”,和中国书法相比,它们统统上不了台面。这是因为书法可不单单是把字写漂亮那么简单,让我们首先从书法工具开始谈起。


毛笔是中国人独有的书写工具。毛笔的材质是柔软的,使用毛笔来写字可比使用硬笔书写困难多了,练习毛笔字,你要学会悬腕、学会运笔、学会控制深浅轻重。


这还不算完,写书法对于墨的使用也是相当讲究。就比如说,真正懂书法的人是绝对不会使用墨汁的,无论多么麻烦,都要研墨,水也只能滴一点点,不能多放。再以墨块垂直置于砚上,沿同一个方向慢慢研、细细磨,要做到不疾不徐,正所谓“磨墨如病夫”,磨墨就是要像一个病恹恹的人那样,缓慢且力道微小的去磨。这哪里是磨墨啊,这其实就是为了磨人。


中国人那么聪明,有无数复杂的发明创造,绝对不可能发明不出来墨汁,那么为什么每次书写还非要去耗时费力地磨墨呢?难道像西方人那样使用硬笔不爽吗?


同样地,你也可以问一问自己以下问题:


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在使用叉子吃饭,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反而抛弃了叉子,改为使用需要学习、练习,然后才能自如使用的筷子来吃饭呢?难道像西方人那样使用连婴儿都能掌握的叉子戳着吃饭不香吗?


为什么中国人造字不是只追求拼出声音就算了,还非要追求形声义兼具那么麻烦呢?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要在各方各面这样有意地进行自我折磨呢?



从某种角度上看,毛笔和筷子以及汉字都有着共同之处,对于初学者而言,毛笔没有硬笔容易掌握,筷子没有叉子容易使用,汉字没有表音文字容易入门。但是一旦勤加练习、掌握使用要领之后就会发现,筷子比叉子灵巧得多,汉字比表音文字高效得多,毛笔写出来的字也比硬笔写的字艺术得多。中国人所创造的这些典型工具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中国人普遍认可的道理,那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凡事先苦后甜,不经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


那么,中国文人这样一番自我折磨,究竟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成就呢?


中国文人的人生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理想、思想境界、精神追求、文人风骨,是那些醉生梦死、低级趣味、玩物丧志、缺乏教化的西方人根本无法理解的。


为了达成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精神圆满,中国文人从身边小事来下苦功夫,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大事者必然有着常人所不可及的心性。练习书法是最常见的一种锻炼耐心和定力的重要方法。有耐心、不急躁,稳扎稳打、随遇而安、从容应对,这些为人处事的修养都可以从练习书法中获得。随着年龄增长,人大都会变得越来越从容平和,而练习书法就是在加速这种心理秉性的变化,也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将修行融于日常的一撇一捺之间,才能成就中国知识分子高品位的才学和风骨。


书法审美是极为高级的。讲求墨色浓淡有度,墨磨得太多、落笔太浓,会被讥笑为“墨猪”的。研磨出来的墨色焦、浓、重、淡、清诸般丰富变化也是墨汁不可能做到的。写书法还讲究一气呵成,绝对不可复笔修改,更要求书写者具有极高的美学修养。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以及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被誉为三大行书。自行书在汉末产生以来,已经有将近两千年,两千年来亿万中国文人都日夜不辍地练习行书,为什么偏偏这三份书稿名列三甲?


兰亭序是王羲之酒醉之后的作品,其中哪怕是同样的字都写得各不相同,通篇含有21个之字,21个之字竟然各具风韵,绝无雷同,空灵潇洒,毫无雕琢匠气。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字俊妙,字字珠玑,不愧是天下第一行书。


再来看天下第二行书。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被叛军杀死,颜真卿辗转求索,结果只拿到了侄子的一颗头骨。看着侄子的头骨,颜真卿悲愤交加,将其浓厚的情感,尽书于祭侄文稿之上,整篇手稿满眼枯笔、磅礴纵逸。



苏东坡的寒食帖就更有意思了,如果是不懂书法的人看到这篇作品,恐怕会心里嘀咕:“就这?”


寒食帖的字形拙拙的,笔划肥厚,喜欢用侧锋而不是中锋,不仅不合古法,也很难让大多数人领会到其中的妙处。


寒食帖的书写背景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三年,正逢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苏轼想起自己的仕途遭遇,因为被贬官黄州,远离家乡,连自己的双亲都不能祭奠,便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寒食帖。寒食帖的行笔风格颇具创新,变化起伏,富于节奏变化之妙,更达到了书、情、文、人合而为一之精绝境界,余韵无穷。


三大行书中,竟然没有一份是精致考究的,不仅不完美,甚至偶有错字,枯笔、破笔更是俯拾皆是,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不藏龙行之迹,屋漏之痕,反而成就了行书的妙义。


书法以有管之笔、拟太虚主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对三大行书的鉴赏思路,也可管中窥豹,体会书法的高级审美品位。书法之美,对情操之陶冶、对情感之宣泄,是硬笔完全不可能企及的。书法笔划疏密粗细的韵律、善于留白的品位、阴阳虚实的哲思无一不是最高端的人类审美。



我个人很喜欢隶书。如果你没有学过书法,隶书对你而言可能只是电脑字体的选项,但是一旦你学习了书法就会发现,字体选项中的隶书和书法艺术中的隶书完全是两回事。




隶书是汉朝时期完成的字体演化,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我们现代人都很难读懂,但是自隶书之后,汉字的书写方式被基本上固定了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的原因。


隶书的字型扁方,但笔画又是圆钝的,书写起横与竖来需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以便藏起笔锋,颇有些哲学的意味在这一笔一画之中。可是隶书绝对不会因为收敛笔锋而显得呆板木讷,恰恰相反,隶书是稳健中又带着飞扬流转的灵动的,因为隶书有一个神来之笔,就是将主横或者捺写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上下两字之间颇为疏离,字的中心又颇为紧凑,却因为蚕头燕尾的横与捺而和左右的字互相勾连而显得潇洒翩然。



汉朝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个长寿的朝代,总共存续了405年,和秦朝相比,汉代对中国人的影响显然更长久、更深远。可以这样说,汉朝对于中国人文化上的影响甚至也远超唐朝。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百家争鸣时期的各家之精华杂糅整合,成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综合了百家思想精华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也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有了秦朝过于刚猛凌厉导致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汉朝的统治者相当注重小心拿捏统治力度的分寸,以期江山长久。汉天子之所以重用董仲舒,也是看重其杂糅百家之长之后的思想体系很好地实现了刚柔并济的中庸之道。


汉朝表面上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事实上依然沿用了秦的法制,可是又主张“前德而后刑”,将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给人民以较秦更温柔的社会环境,运用儒家思想和黄老之道来中和法家的凌厉。


文景之治时,汉天子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汉朝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精神上也更加松弛,以身为汉人而自豪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从汉景帝阳陵出土了数千件陶俑,人俑的表情全都是笑眯眯的,可见汉朝人对自己的生活是满意的。


汉朝的时代特点同样也反映在了书法上。隶书那一笔蚕头雁尾就像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舞女玉佩的衣袖,同样也是柔和蜿蜒的线条,彻底告别了秦代的刚硬。隶书内紧外松、方中带圆、锋芒内敛、气韵长存,凡事不做满,万物皆未央。这一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也有如隶书的气质一般,追求处事圆融,但内心有自己的坚持的东西,从而达到个人与世界的平衡状态。



书法是最顶级的艺术创作,于尺牍之间书写胸中块垒。书法是中国文人的日常修行,是精神境界的外显,是五千年历史的承载,是中国式哲学的具象化。书法是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色之画、无声之乐。书法,是人类美学的巅峰。


书法体现出中文的视觉之美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会从文学性上来阐述中文之美。


阅读本系列的其他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

中文对英文的降维打击

中文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文字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