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勇闯核医疗“蓝海”,四川的机遇和挑战何在?

川观新闻 四川制造 2024-01-09


11月16日,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建设。


园区内,北京先通国际放射药研发生产基地的工程主体已初具雏形。“本月底将完成综合楼主体封顶,预计明年3月全面交付投产。”绵阳市游仙区游仙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波说。


据此项目20多公里外的九洲体育馆内,第十届科博会上,一场围绕核医疗发展的论坛正在同步举行。



“想要解决核医疗全产业链受制于人的问题,就必须加强核-医结合原创性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在主题演讲时说。


2021年,我国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发布一年来,我国核医学发展加快,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面向未来

勇闯核医疗“蓝海”的四川

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

又将如何破题?

第十届科博会现场,与会嘉宾纷纷献言

共话核医疗的发展之路


看设备


依赖于进口如何补短板?

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2021年4月,全国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这个长期依赖于进口的核医疗影像关键设备的垄断从此被打破。


这台医用回旋加速器源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转化,由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属国内首创。该设备既可通过质子束打靶生产医用同位素,协助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的治疗,目前已销往国内多家医院使用。


加速器研制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是一个竞争的重点,其产生的核素也是核医疗发展的关键核心。


“受制于人的根本问题在于核-医脱节,缺乏原创研究,核医疗设备、核素、生产核素的加速器等依赖于进口,生产的放射性药物基本为仿制药。”邓建军院士表示,想要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就必须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在2022年的院士建议中提出,全链条布局解决核医疗自主可控和自主创新问题。”


论坛现场,邓建军院士团队代表正式发布消息,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花瓣加速器研制成功,这也意味着在加速器研制领域,四川正在“挺直腰板”。


“我们正在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工作。”翻开PPT最后一页,邓建军院士指着一排工作清单当结束语,“超高剂量内疗用花瓣加速器已完成设计,已开始研制;新型高加速梯度介质壁加速器关键单元技术已经突破,正在解决系统集成问题;CT球管、多衬度成像关键技术已掌握,正在形成产品……”


看核药


发展滞后基础薄弱怎么办?

用好多重利好政策完善核药产业链


在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内,北京先通国际放射药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进展备受关注。作为一家以有效整合放射性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和单克隆抗体研发药物技术平台为主;以仿制药研发、生产、销售为辅;研究、开发、商业化分子影像引导的靶向药物、精准治疗药物的创新型医药企业,中国核药市场的未来发展同样也是公司高级副总裁金赟最关心的事。


“项目今年6月开工,计划分三期建设,主要包括核素药物生产线和放射化学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小动物PET、质量研充实验室等研发质检中心,未来我们希望建成全球管线最多、最智能化的放射性治疗药研发、生产工厂。”金赟在演讲中介绍,公司在四川主要专注于创新型肿瘤治疗核药领域,力争2024年7月正式投产。


在金赟看来,相比全球,中国的核药市场面临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且国内核药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挑战。比如,人才缺失、研发成本高、创新难度大、生产工艺不成熟等存在不确定性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多重利好政策出台,刺激了中国核药市场迎来爆发期。”金赟表示,进一步激发中国核药市场活力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还需要核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同时,在市场培育、资本支持等多方面同步发力。


“还要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审评技术瓶颈突破、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反面发力,让需求侧和供给侧相互支撑、共同提高,进而布局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贯通产业链,打造自立自强的核医疗健康产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杨宇川研究员说。




👉️绵阳:一座科技之城的新求索

👉️以创新与开放为驱动 绵阳科技城建设的“辩证法”——写在第十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之际

👉️第十届科博会16日至19日在绵阳举行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