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四川科技界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四川的宝贵基因,也是闪亮名片。四川拥有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6家、国家“双一流”高校8所,已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195个。
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四川有基础、有责任发挥高校院所众多、科教人才资源富集优势,乘势而上推进创新发展,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四川力量。
敢为人先
打造创新成果“原产地”
继一个月内在顶级刊物连发3篇论文后,3月2日,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又相继官宣,相关科研成果在顶级刊物《自然》上发表。
论文连续在顶级刊物刊发,掀开四川创新驱动蓬勃发展的一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四川聚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国人大代表、科技厅厅长吴群刚带来一组数据:2022年全省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总数达195个。
“四川已成为中国创新版图中的闪亮坐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龙江说,目前四川已建有很多高能级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四川的平台建设依然还不够,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聚集更多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四川的优势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建议,在成渝地区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汇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多种战略科技力量,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集体攻关,努力形成基础科学和原创能力的重大突破。”
“地方政府一定要积极看待并真正下力气支持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长远的角度来给予支持和配套。”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补充。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核心技术是等不来、买不来、要不来的,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极端重要。”全程经历了歼-10飞机、歼-20飞机的研制过程,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王海峰体悟深刻。他说,近十年来,四川创新实践“政府搭台、主机出题、揭榜挂帅”机制,为航空科技攻坚克难作出了重大贡献。
谈及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时,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曹天兰滔滔不绝。去年11月25日,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东方汽轮机的燃机总装车间内,国内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完工发运,宣告了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从“0”到“1”,填补“空白”,实现“零”的突破……在四川,一项又一项重大技术攻关成果,正加速突破,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研制出超静音智能钻机、齿轨列车等重大工业产品21个,育成天府黑猪、川油101等农畜新品种269个。“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四川路径。”吴群刚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产业创新
助力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技术地基打得牢,产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信利(仁寿)高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生产线上,机械臂挥舞,一片片玻璃组装上集成触控模组、液晶显示模组等电子元件,成为一块块手机显示屏。不断创新的超窄边框、超高清、超高刷新率,让该公司2022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东材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安斌说,企业科技创新,必须依托自身技术和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队伍、平台的建设。回顾企业发展历程,在地理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靠的就是技术创新。目前,东材科技集团已建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其研发电工聚酯薄膜已完全实现进口替代。
要让企业跑在创新一线,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四川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聚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对59家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给予后补助7510万元,引导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
截至2022年末,四川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5万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7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全省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今年,四川还将实施“头雁领航”行动,表扬一批科技创新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深入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三大行动”,梯次培育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要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还需要科技成果转化。邓龙江注意到,四川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对此进行了大量投入。2022年,揭牌成立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用1.2亿元财政资金,支持27个在川“央字号”大院大所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在必要的资金投入的同时,还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邓龙江进一步阐释,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有风险的,要有相对宽容的环境,有允许失败的机制。
深化改革
筑强创新引擎的“点火系”
“人心稳、结项好、绩效高。”作为四川首批财政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单位,过去两年中,四川农业大学试点取消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自主确定绩效支出。
打酱油的钱也能用来买醋——包干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当前,四川正在推进第二轮试点任务。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四川,历来是原创性改革的策源地之一,曾诞生了被誉为科技界“小岗村”试验的改革探索。从“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四川持续破题“不愿转”“不敢转”“无成熟成果可转”的难题。
四川在科技领域的改革探路,已成为全国一张闪亮的名片,多部委委以重任。国家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两项改革试点重任,也花落四川。
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楠看来,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要在项目管理上做“减法”、在人才政策上做“加法”,换来创新创造活力释放的“乘法”效应。
赋能主体,攻坚破障。时隔4年,四川再次修订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赋予更多自主权。财政厅、科技厅联合端出减负赋权“大餐”,提出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完成任务目标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后,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全省人才总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居西部第一位,两院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增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介绍,四川还将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
“以‘1+3+N’作为主要功能布局,同时在‘1+3’区域里布局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吴群刚表示,下一步还将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在主席台就座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