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灯塔十城行·合肥】记者观察:先天不足,何以后发制人?
地标?合肥没有地标。
美食?我们这里是美食荒漠。
玩什么?建议打车到合肥南站,各种风景名胜高铁一两小时都可到。
在合肥采访,记者常被当地的“谦虚”搞得哈哈大笑。
但他们说,这不全是自谦,合肥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城市。
1952年被确定为安徽省会时,合肥被戏称为只有“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的小城,全市的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只有20多家,仅有的机械设备是一台四尺车床。
这样的画面,很难跟如今的“最牛风投之城”划上等号。175亿元引来京东方,1500亿元押注合肥长鑫,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汽车,这些年,合肥因为三发三中,扬名天下,成为风头正劲的“网红城市”。过去十年,合肥GDP累计涨幅213.83%,在GDP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中,位居全国第一。
先天不足,为什么可以做到后发制人?
2004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合肥抓住了这个契机,于2005年做出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审议通过《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近20年的时间,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跑出了“黑马”的速度。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备受热捧的明星,一次次踩准节奏,成就了今天的合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值得总结和借鉴的至少有三点。
首先,创新引领,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走的是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创新作为最大的事情来抓,引领工业制造的发展。“每年市上开两会反复说,不停说,一是科创,二是产业。财政紧张,但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中科大发展。”合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和最大的潜力。
第二,集中力量,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大产业集群,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通过“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催生并壮大出来的。
第三,敢于拍板,敢于免责。当年合肥拿出“家底”投京东方,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以及多方阻力。在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依然力排众议,敢于拍板,敲定了京东方6代线项目。京东方来了后,引来产业链70余家配套企业落地,10余年,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使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
投资肯定有盈有亏。当地敢于免责,制定“尽职免责”条款,很好解决了因可能出现的投资失败而给干部带来的问责风险,消除了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
采访期间,最新出炉的一组数据让合肥上下深感振奋: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6.9万,仅比杭州少0.3万,增幅居长三角第二位。人口吸引力,是合肥这些年经济实力与产业发展最好的证明。
👉️【工业灯塔十城行·苏州】小小的“纳米”怎么创造大大的“奇迹”?
👉️【工业灯塔十城行·苏州】从微小材料到千亿产业 苏州“绣花功”是如何炼成的?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