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观察】米仓山下,“甜蜜产业”有新方向
打开蜂箱盖,数十只蜜蜂从蜂箱飞出……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玉泉村的一处蜜蜂养殖场,村民熊军正在分蜂。
“每年春季都会分一次蜂,为的是繁衍更多蜜蜂后代,加大蜂蜜产量。”熊军说道。
玉泉村距巴中市区103公里,背靠米仓山,是巴河源头。
在沿河而建的村庄里,几乎每家都会在庭院空地处摆放几摞蜂箱。据悉,蜜蜂产蜜品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质条件,而玉泉村就是依托家门口的巴河,发展出一片大好“钱景”。
主动提升养蜂业条件
村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改进
因为巴河、米仓山、光雾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玉泉村野生蜜蜂多、水质优、蜜源丰富,养蜂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养蜂的传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熊军的记忆里,几乎每年汛期,家门口的巴河都会涨水。为躲避洪水,熊军曾和其他村民把蜂箱搬到山林里。但常有黑熊、黄鼠狼等偷吃蜂蜜、破坏蜂箱。
“2015年的那场洪水退去后,我们加固了堤坝,修建了防洪堤,还多次清理河道泥沙。”玉泉村党支部书记李东阳表示,从那以后,村里再也没发生过洪涝灾害,农牧业的产量也逐年提高。
解决了“天灾”问题,村委会开始思考改进技术条件。
过去,玉泉村取蜂蜜常用传统手摇桶,会破坏子脾上的蜂巢,影响来年产蜜量。
“市里常派养蜂专家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李东阳介绍,村民岳进修早年在陕西做生意,后来回到家乡,养殖娃娃鱼、冷水鱼和蜜蜂。通过专家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如今他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现在一年收入有近十万元。”
除了请教专家,不少村民还积极自学。熊军就是其中之一。他购入大量养蜂相关的书籍报刊,并跟着网上教程学习怎样选蜂箱、取蜂蜜等。“现在我们都用小刀刮取子脾上的蜂蜜,不用传统手摇桶了。”熊军说道,这样可最大程度地保护蜂巢,提高来年出蜜率。目前,熊军在家里养了百余箱蜜蜂,每年纯利润可达6万余元。
目前,玉泉村有蜜蜂1500箱,年销售蜂蜜40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800元,比前几年翻了一番。
依托文旅发展机遇
打造景区集散、休闲中心融合
除了养蜂,熊军还和妻子在附近的龙头山景区租了商铺。“除了卖些纪念品,家里产的土蜂蜜也会拿去售卖。”熊军的妻子黄其娟说,在养蜂的空闲时间里,熊军会陪同她去景区守店,多挣一份钱补贴家用。
在玉泉村,像熊军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玉泉村距大坝景区23公里,距光雾山景区43公里,距汉中龙头山景区51公里,周边旅游资源较丰富。
2020年6月,巴中决定组建“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将关坝镇和光雾山镇等4个乡镇整体划入,突出发展文旅产业。玉泉村也被纳入其中,成为光雾山—诺水河景区的重要集散、休闲中心。
指着巴河对岸的公路,李东阳说:“未来计划在路两旁打造独具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农家乐、民宿。”
随着汉巴南铁路的修建,玉泉村的人气还会更旺。“打算让村民学习网店运营、直播带货,将玉泉土蜂蜜的名声打响,进入更大的市场。”李东阳对未来充满信心。
后记
“95后”村支书的新打算
初见李东阳,一脸英气勃勃,他竟然是位“95后”。但跟随李东阳走在玉泉村,发现他十分“老练”——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如数家珍;提到村里的支柱产业、未来规划,他也颇有想法。
除了种植养殖产业,李东阳还有新打算。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东风,他希望能带领村民生活再上台阶。他不仅找渠道让村民学习网店运营、直播带货,还通过洽谈项目,为村里招引第二三产业。
“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像我这样的同龄人回来建设家乡。”这是李东阳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相信未来的玉泉村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乡村事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市州观察】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攻方向,自贡将打造川南渝西现代物流枢纽城市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