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杨丽教授课题组在适宜黄淮海平原的深松方式及轮耕模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因长期采用单一旋耕的不合理耕作方式,出现了土壤性能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研究表明,深松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而且深松与翻耕、旋耕结合所形成的轮耕模式对土壤改良、作物增产的效果更加显著。然而,适宜黄淮海平原的深松方式及轮耕模式还未明确,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尚需探索。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杨丽教授课题组完成的题为“Effects of subsoiling depth, period interval and combined tillage practice on soil properties and yield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的研究论文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IA) 2020年6期正式发表。该研究解析了深松深度、深松周期及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并成功优选出适宜黄淮海平原的深松深度、深松周期及轮耕模式。
该研究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7个处理,开展了3年的定点试验,研究深松深度 (30、35、40 cm)、周期 (2年或3年)、轮耕模式 (旋耕或翻耕) 对耕层结构、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土壤碱解氮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深度35-40 cm、周期2年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物理性状,轮耕模式翻耕和旋耕差异不显著;深松深度35 cm、周期2年、旋耕处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周年产量、经济效益;综合土壤物理性状、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提出深松35 cm、周期2年、旋耕的耕作模式为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模式。
Cite the article:
WANG Yun-xia, CHEN Shu-ping, ZHANG Dong-xing, YANG Li, CUI Tao, JING Hui-rong, LI Yu-huan, 2020. Effects of subsoiling depth, period interval, and combined tillage practice on soil properties and yield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19(6):1596-1608.
研究团队简介
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团队
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团队依托于农业农村部“土壤-植物-机器”重点实验室、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团队学术带头人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教授,骨干成员包括杨丽教授、崔涛副教授、张凯良副教授。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土壤耕作、玉米精量播种、播种机智能控制、高效低损收获方向的研究,为玉米全程机械化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相关阅读:
欢迎加入JIA交流群
有关审稿、投稿、润色、稿件处理进展、校样出版等各方面的问题,JIA各栏目责编将及时为您答疑解惑。快添加JIA交流小助手微信号(syy956281054),拉您进群。
中国农业科学微平台
CAAS_ChinaAgriSci
欢迎关注、分享、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