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锴:瞎说什么“大实话”?
一闭嘴就是半个月,说起原因,蹊跷得狠。那篇文章是9月份转载的,刚发出不到2小时就没了,之后点开只能看到偌大一个惊叹号。也不知道是哪个“用户”开了天眼,还是用了X光,两个月以后还能看到,再投诉,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以前听过一个节目,谈及人天生喜欢说实话还是喜欢说假话。当然,节目中给出的答案是正面的,理由也很充分:说实话,只需要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如实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用花心思虚构、捏造,无关对错,但求心安理得;说假话则不然,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既伤脑筋又昧良心。由此可见,从身心两方面而言,说实话乃是作为人的一大天性。
可惜,中国的传统思想不教人去伪存真,教的是从风而服。
过去的蒙学教育,有个经典,叫《弟子规》,但凡小孩儿都得会背,普及程度比现在的“二四箴言”还高。中间有一句:“对尊长,勿见能。”啥意思呢?就是在年龄比你大、辈分比你高、社会地位比你显赫的人面前,不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这种规则的主导下,即使对方说的是错的、假的、与自己认识相悖的,也不能反驳,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了。仅凭这一句,《弟子规》就应该彻底销毁。
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东西可不少,这一路下来,把中国人都教化成了两拨,一拨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一拨是亦步亦趋的大笨蛋。
说到这,只怕有人不同意了,《弟子规》只是清初一秀才写的,甭管后来怎么家弦户诵、妇孺皆知,总代表不了中华传统文化吧?那好,刨根问底,咱们直接往祖坟上刨,看看大圣人孔子如何?
1、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的人吗?
《论语.阳货篇》中有一段,宰我跟孔子抱怨,大意是,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一年就够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哪知这个宰我是个实心眼,理直气壮说自己心安。老夫子生气了,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前脚一走,孔子就对在旁的其他人说:小王八蛋真不是个东西!——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可就是这么个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地说着“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的人,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太史公一不小心,在《史记.孔子世家》里一句话给兜了他老底:“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说的是,孔子的母亲亡故了,刚刚入土为安没多久。他身上还披麻戴孝呢,听说有个大富豪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赶紧就跑去蹭饭。结果被人家的家丁给喝退了:“我们老爷可是招待名士,请你了吗?滚!”孔子只得悻悻而去。
诸位看见没?咱们这位孔大圣人,指责起人家倒是义正言辞,说什么守丧一年食夫稻、衣夫锦就是不仁,可自己当初一身缟素就敢去混吃混喝,脸皮之厚,跟沛县刘老三可有的一拼。
2、孔子能听得进实话吗?
唉,我都觉着问得多余,自个儿都心口不一,能容得下别人的意见吗?
再说个事儿,《荀子·宥坐》和《史记》里都有记载。孔子同时代,有个叫少正卯的人,在鲁国很有名,因为也在社会上开办私学,跟孔子属于竞争对手的关系。不仅如此,此人思想比较前卫,所讲的学说跟强调“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的孔子思想针锋相对,并且见解独到又能言善辩,屡屡挖了孔子的墙角。孔子的学生里除了颜回没去过,其他都去听过课。(孔子最喜欢颜回是有理由的,听话嘛。)于是孔老二怎么看这家伙怎么不顺眼。
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代理宰相,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命人把少正卯抓起来“咔嚓”了,如此还不解恨,暴尸三天。子贡等人不明白,就去问老师原因,孔子就给此人罗列了五条罪状:
1、心达而险:虽然学识渊博,但居心险恶;
2、行辟而坚:不遵礼仪,还不以为然;
3、言伪而辩:鬼话连篇,还善于狡辩;
4、记丑而博:一天到晚尽揭露社会阴暗面;
5、顺非而泽:不拥护主体思想,还到处唱反调。
孔子说,一般人,这“五恶”占了一种,就该代表月亮消灭你(“君子之诛”),这家伙五个全占还了得,分明是个惑众造反的主儿啊(“小人之桀雄”),就这么杀了真是便宜了他!吓得少正卯的家人躲起来,把姓都改了。(因为少正卯之前在鲁国被尊称为“闻人”,据说后世的“闻”姓正是其后人所改用的姓氏。)
如此独断专行、蛮不讲理之人,是如何做教育的呢?回过头来看《论语》,我们就能发现,全都是学生问,老师答,基本没有围绕问题展开探讨的情况。并且这老师只负责提供结论,连思辨的过程都不加解释,孰是孰非的判断完全出于老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来自于他思想体系里的道德由他个人制定,因此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而这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他自己情感上偏执的自信,认为其个人的价值观就代表了世间最高的道义。这哪里是教学嘛?分明是搞话语霸权。
以孔子之为人、为学,教出来的学生除了循规蹈矩,不可能有什么大造化,君不见孔门七十二贤人,除了搞点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有谁能别具一格、开宗立派了?反观在同一时期西方的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开放式的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所以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色诺芬,之后又有亚里士多德、巴门尼德……
由此可见,孔教那一套“求仁求义”,本质上乃是唯吾独尊的“以权为义”,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那就更显而易见了。这个权可以是“天理”,可以是“君权”、可以是“父权”、“夫权”、“师权”……总而言之,就是跟“人Q”没什么关系,培养了一大批既不爱说实话,也不爱听实话的人,坑害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话说回来,其实孔子真不怎么高明,后来在鲁国混不下去了,就揣着他的求仁之学周游列国去寻出路。结果呢?转悠了十几年,不但没混出什么名堂,反倒吃了不少亏。
求什么仁嘛,你要立个什么“正治正确”之类的主题,早发迹了,何至于像个丧家之犬啊。
本文为荟思想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