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讲一个爱情的故事,当金属团簇遇上AIE

武振楠 纳米人 2022-09-26

第一作者:武振楠
通讯作者:谢建平教授
通讯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
 
做纳米材料研究的科学家都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当你的研究对象变成你的伴侣,当你的研究成为恋爱般甜蜜,你还会整天愁眉苦脸,感叹科研之路崎岖么。在前段时间的推文中,我们报道了当单原子Au遇见Ag纳米团簇的爱情故事(具体请阅读“谢建平&袁勋JACS: 像极了爱情,当单原子Au遇见Ag纳米团簇!”)。今天,我们再给大家撒一把狗粮,介绍下金属纳米团簇遇上AIE之后的爱情故事。
 
成果简介
近日,谢建平教授团队与郑州大学臧双全教授合作以“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in Luminescent Metal Nanoclusters”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Perspective文章(Xie, J. P. et al. Nati. Sci. Rev. 2020, nwaa208)。该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对金属纳米团簇结构的分子级精度的认知,结合领域内的部分代表性研究成果,着眼于“聚集诱导发光”(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潜在应用,团队尝试表达自己对于AIE型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光来源、发光性能调控和可定制化等基础研究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期望为AIE领域和金属纳米团簇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值得强调的是,该文章中清晰地体现了谢建平团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in and beyond ‘single cluster’ level”-对于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深入解读(Figure 1)。
 
Figure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typical structure model of organic layer-protected (a) metal nanoparticles (NPs) and (b, c) metal nanoclusters (NCs). In metal NPs, individual ligand is attached independently and directly to the close-packed metal core, while in metal NCs, unique staple-like metal(I)-ligand motifs (short and long/interlocked motifs for b and c, respectively) are wrapping over the metal(0) core of metal NCs, following a“divide-and-protect”model. (d) and (e) are the corresponding aggregates of (b) and (c), respectively. (ligands: pink patches; metal(I): golden patches; metal(0): golden spheres; all hydrocarbon tails of ligands are omitted for clarity).
 
研究背景
超小尺寸的金属纳米团簇(尺寸通常<3 nm)作为一类新兴的发光材料正成为研究热点。此类材料具有类分子态的光学性质,并且易于调控;同时兼具表面可修饰性高、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光电和生物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潜力成为传统发光材料的替代物和有益补充。
 
研究难点
目前,金属纳米团簇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揭示其分子水平的发光机理,实现其发光性能的可控和优化是当下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AIE遇上金属团簇的前世和今生(AIE从有机小分子到无机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展历程):
“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概念在2001年由唐本忠院士团队率先提出(Tang, B. Z. et al. Chem. Commun. 2001, 1740):通过限制分子内的旋转、分子间的运动以及空间共轭等,许多有机分子表现出了AIE的行为(i.e., AIEgens),并展现了从光电到能源、环境和生物方面的多种应用潜力。

受AIE概念的启发,于201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谢建平教授团队,基于对金属纳米团簇的原子/分子级“全结构”的认知,结合金属纳米团簇胶体“全合成”策略,成功实现了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制备(Xie, J. P. et al.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66672.)。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具有显著提高的发光强度和稳定性,为推动领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过去的近8年时间里,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受到了领域内同行们的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比如,获得了具有原子级精确结构的、红光发射的Au22(SR)18金属纳米团簇;实现了基于金属纳米团簇表面结构重构化,获得具有高发光强度的团簇基组装体;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金属纳米团簇的表面结构与其AIE发光颜色的构效关系等(Xie, J. P. et al.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246;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813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9934.)
 
AIE遇上金属团簇的未来(AIE型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展趋势):
谢建平团队在文章中就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未来发展分享了几点想法:
1. 确定金属纳米团簇分子水平上的结构与其AIE性能的关系,将提高对金属纳米团簇发光性能的可预测性和可定制性;
2. 开发具有近红外区吸收或发射的水溶性、小尺寸的高发光性能的AIE型金属纳米团簇,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疗领域的潜力优势是研究重点;
3. 赋予AIE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高导电性、高热稳定性、优异的可加工性等意义非凡,这将推动团簇基光电器件的成功构筑与发展;
4. 除了广泛研究的贵金属团簇,许多地球储存量大、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过渡金属团簇值得持续探索;
5. 在AIE型金属纳米团簇的总体系中,许多发光机制亟待细化和明确,这将有助于推动对AIE型金属纳米团簇发光机制的理解和发展。
 
参考文献:
Zhennan Wu, Qiaofeng Yao, Shuang-quan Zang, Jianping Xie.*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in luminescent metal nanocluster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DOI: 10.1093/nsr/nwaa208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08/5898676
 
作者简介
 

武振楠: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博士后。2016年6月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张皓教授,2011年9月-2016年6月);之后分别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系(KAUST,导师:Prof. Osman. M. Bakr,2016年7月-2018年4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NUS,导师:谢建平教授,2018年4月-至今)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始终集中于“揭示超小尺寸金属纳米团簇的自组装规律及其发光增强机制”。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包括:(1)揭示超小尺度纳米自组装规律:设计开发了普适性自组装体系和方法;可控获得了系列各向异性自组装结构;深入理解了多种组装驱动力的协同规律;(2)揭示金属纳米团簇发光增强机制:建立了自组装/聚集结构与发光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了此类材料表面态发光的调控机制;发现了组装体反常缺陷态发光增强机制;发掘了其在光学显示和照明领域的应用潜力。截至目前,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近五年论文被引1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文章共12篇,包括《Natl. Sci. Rev.》(1篇),《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4篇),《ACS Nano》(1篇)等。
 
 
谢建平: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院长讲席副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然后在NUS获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0年加入NUS后建立了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始终聚焦在金属纳米团簇领域。具体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金属纳米团簇的(1)精准合成、(2)可控自组装、(3)荧光性能优化与机理研究,及其在(4)生物诊断与治疗领域和(5)催化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

主要研究创新成果包括:
1)建立了制备具有原子级精度的金属纳米团簇普适性新方法。率先开发了包括“CO还原合成法”、“蛋白质辅助合成法”、“化学计量比合成法”等合成新策略;
2)引领通过质谱(ESI-MS)分析法揭示金属纳米团簇的胶体动力学生长和刻蚀过程。率先提出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全合成”概念,揭示了其在原子水平上的组分和结构演化过程;
3)开发了金属纳米团簇荧光性能提高的新策略。率先设计并制备了当下广泛接受的“聚集诱导发光型”的金属纳米团簇,并在分子水平上成功揭示了其发光本质,实现其荧光性能的优化与调控。并在近期成功把近红外二区金属团簇用于生物成像;
4)率先开展了基于金银纳米团簇的抗菌药物开发。成功开发了用于癌症放疗的金纳米团簇放射增敏剂;
5)充分发挥金属纳米团簇的原子级精度全结构的优势特点,开展了基于金属纳米团簇的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机理研究。揭示了纳米团簇催化剂的原子排列、表界面结构和催化效率以及催化选择性之间的本质规律。

近十年来,围绕着金属纳米团簇研究方向,谢建平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连续两年(2018和2019年度)入选科睿唯安公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化学领域);入选皇家化学会会士;应邀在材料、化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50余次,并多次担任分会议主席。

海内外科研合作微信群
(实名制-仅限老师和部分优秀博士后),在招生招聘、学生培养、仪器共享、材料互用、科研课题通力合作等方面科学交流。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编辑微信 18965840059,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无备注请恕不通过),由编辑审核后邀请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