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谓直供,皆为虚妄!天然气大用户直供真能降低用气成本吗?

秦鲁京 天然气行业观察 2022-04-22

[原创而生:为行业提供价值思考]


项目投融资、转载授权、行业交流、商务合作等,联系熙时君微信:Dr_sum07

------------------------------------------------------

文|秦鲁京


回顾过去的2018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超过28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迎来了久违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对外依存度也创出新高,达到了45%。


从改革政策来看,随着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管网公司呼之欲出。


而今年3月以来,天然气上游企业推行史无前例的“推价”政策、并提出大用户“直供”甚至入股或控股地方城市燃气企业,这些措施的原因或者目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所谓大用户“直供”真的可以降低用气成本吗?


请开始你的表演:资源换市场


我们不妨从中石油2019年度工作会的新闻稿中探寻答案。


1月17日,中石油集团2019年工作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在会议上中石油对2019年的形势概括为“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个“变”和“忧”的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上是指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


2月27日,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业务2019年工作会议在廊坊召开,在其对2018年天然气与管道板块业务的工作总结中提到这样三个方面:全力推动销售管理体制改革落地、全面重塑批发盈利模式、集中发力终端零售业务。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中石油今年以来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其“全面重塑批发盈利模式”、“集中发力终端零售业务”的战略目的,最终解决其所谓“天然气销售亏损”以及弥补管道业务即将剥离对其盈利水平的影响


从中石油股份公司2018年财报数据来看,天然气和管道板块总体的经营利润(不包含融资成本、投资收益及所得税)为255亿,其中进口气亏损249亿元,而管输业务的利润未予公开披露。另外勘探与生产板块的经营利润为735亿元,其中有多少是天然气勘探生产带来的利润不得而知。


研究机构国泰君安也认为长输管道业务的剥离将倒逼中国石油天然气板块的战略调整,会以昆仑能源为天然气平台,凭借上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天然气下游分销业务,无论并购还是合作的方式,下游天然气销售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增长点。


在2019年6月11日昆仑能源股东大会记者问答环节,昆仑能源方面就明确表示陕京管线的剥离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同时还表示希望到2021年自有终端销售天然气达500亿立方米,占比不到25%,到2025年预计会达30%以上。


另外,从国务院国资委对中石油的要求来看,在近期举行的2019年度和2019-2021年任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仪式上,给中石油定的2019年净利润目标是较上年增长12%。中石油作为一家企业,为了完成国资委制定的任务目标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应对变革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盈利能力,这本身并无可厚非,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借着降低终端气价政策要求以及自身上游的强势垄断地位,以资源换市场甚至要求资源换股份真的就能拯救这不断上涨的终端气价吗?


城燃咋就成了终端气价高的替罪羊?


上游打着“降低终端气价为实体经济减负”的名义,获得政府和政策支持,力推大用户直供,好像终端用气气价高都是因为中间多了城燃这个环节?城燃仿佛成了万恶之源。


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只是因为城燃是直面和服务千千万万的用户,导致一些意见和矛盾全部反馈和集中于城燃身上,城燃一不小心成为终端气价高的替罪羊。


如果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天然气气价高根本是涉及到各个环节的问题。


从上游来看,今年上游首次在淡季继续向下游涨价,涨幅还非常高。上游涨价的原因无非综合进口管道气、进口LNG、国产气之后综合气价成本继续上升。但仔细想想,中石油每年进口管道气和LNG确实亏损,但国产气不亏,2018年勘探与生产板块的经营利润为735亿元,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国产气带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进口亏损。另外,再说,中石油说中亚、中缅进口管道气每年巨亏,中石化完全没有进口管道气的业务,主力是川气东送,可为何中石化涨得比中石油还猛?


从中游来看,省网公司这一环节也是难以拎得清。在某些省份而言,确实省网的投资在全省的天然气利用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有很多省网为了自身利益,以政策手段限制地方城燃直接接入上游门站,反而背靠背建站坐收管输费,同时前些年配气价格成本监审一直未落实,很多省网的价格均是不清不楚的,这难道不是气价高涨的原因之一?


从下游来看,城燃这一环节因为直接服务于千家万户,好像一涨价所有原因都赖城燃。但一方面随着城燃配气价格监审的逐步落地,城燃的准许收益率都被控制在7%左右,气价空间被严格限制和压缩,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未能理顺的气价体系和交叉补贴问题,稍高一些的非居气价本质原因是要去补贴安全风险大运营成本高的千千万万民用户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从油气改革的核心原则“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来看,目前随着配气价格监审的逐步落地,中间省网和城燃经监审的成本和价格是公开透明的,会受到地方政府严格管控,这部分的价格相对来讲是科学合理的,但上游的所谓“非管制资源”涨价却是完全市场化和不透明的,而且由于上游未真正实现放开,在下游销售价格受地方政府管制、上下游联动调整等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下游根本没有任何市场化谈判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而言,终端气价高真的就归咎于城燃吗?


上游直供真的能降低用户用气成本?


从理论上来说,目前三桶油除了勘探生产板块以外,销售业务实际上和城市燃气企业具有相同的“中间商”特性。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前夕,上游企业抓住时机以“资源换市场”的动机不得不让人质疑。


这种从城市燃气企业“抢”市场的行为真的能降低用户用气成本吗?我看未必尽然。


众所周知,城市燃气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重投资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城市燃气还是重要的公用事业,城市燃气管网属于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需要承担普遍服务义务,考虑到不同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差异,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必然存在着交叉补贴,必须通过大用户来分摊整个配气管网投资建设和运营成本。因此,不考虑实际情况,不从全局出发,一刀切的推行大用户“直供”,肉都被上游拿走只剩下安全管理风险高运营维护成本高的居民用户以及一些小的工商业这些难啃的骨头,势必会造成已经建成的配气管网利用率下降,很可能会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甚至重复投资,同时由于成本压力巨大,城燃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性大大降低,最终带来的必然是整体用气成本的增长和安全风险的不断提升。


就城市燃气企业的配气成本来看,2018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城市燃气配气价格管理办法,对本地配气环节的成本开展了监审,对配气价格进行了规范。对于成熟的城市燃气企业来说,得益于多年经营积累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交叉补贴,使终端用户平均用气价格达到相对平衡的合理水平。若在此时将大用户转为直供,相当于把最优质的大用户拿走,而将用气量不均衡的、配气成本较高的采暖、居民及小工商业用户留给城市燃气企业,这将严重破坏已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打破目前的价格平衡,最终结果必将推高其他用户需要分摊的配气成本。


另外,从生产运行角度来看,成熟的城市燃气配气管网通过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统一调配资源、统一调度运行、统一安全管理的良好机制。由于大用户用气量大,是平衡城市天然气供应峰谷差的有效手段,如果大用户转由上游企业直供,城市燃气剩余用户的用气峰谷差将进一步扩大,供气保障难度和储气调峰成本也随之加大,最终也将推高其他用户的用气成本。


鼓励天然气大用户直供政策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早在2012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规范城市管道天然气和省内天然气运输价格管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提出,“鼓励上游生产企业对城市燃气公司和大用户直供,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层层转供,降低用气成本”,该指导意见最终于2015年2月正式印发。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改能源〔2017〕1217号)提出“建立用户自主选择资源和供气路径的机制。用户可自主选择资源方和供气路径,减少供气层级,降低用气成本。用户自主选择资源方和供气路径的,应当符合当地城乡发展规划、天然气和燃气发展等专项规划,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给予支持。


从上述政策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发改委提出鼓励的是由上游生产企业直供而不是上游销售企业直供,鼓励直供的对象包括城市燃气公司和大用户,而且直供还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鼓励直供的最终目的是降低用气成本


如何“直供”才能真正降低用气成本?


从本质上来看,未来当气源实现市场化、管道及接收站等基础设施独立且实现第三方公平准入后,目前上游企业的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必然面临变革,实际上目前上游企业的销售业务板块和现在的城市燃气企业将变成同等地位的天然气销售企业,二者之间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直供”概念的,更可能的关系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这应该也正是中石油将天然气销售板块与昆仑能源进行管理整合的重要原因。彼时,成熟的城市燃气企业凭借已经形成的供气规模,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争取到相对合理的天然气价格,自然而然的可以降低用户的用气成本。


在目前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深水期,如果上游企业利用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优势,大玩“以资源换市场”游戏,绕过下游企业直接拿走优质的用户,甚至直接将下游企业现有的优质用户“抢走”,实质上是将完整的城市燃气管网系统进行分割,极有可能使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迅速恶化,最终城市燃气行业的投资者将被迫逃离,或是少投资、不投资,“烂摊子”甩给政府,天然气下游市场近二十年的改革成果很可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那么在市场化未完全实现之前怎么办呢?实际上,2017 年 8 月四川成都出台的《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能源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中就提出,支持天然气大用户直供,减少供气中间环节。但是同时实施细则也明确要求,这种所谓“直供”仅仅针对具备实施直供条件的企业,而且要由企业向属地能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成都市经信委会商中石油、中石化等气源供应单位后方可安排直供。


不难看出,所谓“具备实施直供条件”就是要明确限定直供大用户的范围,而不是所有大用户都要直供。那么应当如何界定是否直供呢?笔者认为应当以降低社会总体用气成本为出发点,而不能简单的以“点”代“面”、以降低局部甚至个别用户的用气成本为目的。


在界定是否直供时,起码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上游企业不宜直供城市门站以内且已经纳入城市燃气经营区域的用户,以免破坏原有的城市燃气规划和建设序列,打乱已经形成的燃气设施布局。其次,对新增大用户也要严格区分情况确定是否纳入直供范围,对于那些能利用城市燃气企业现有的全部或部分管网供气的新增大用户,通过城市燃气企业供应可以减少重复投资、降低营运管理及维护等资源投入的,不宜纳入上游直供的范围。


尾声:真正“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才是王道


当前,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在即,这必将成为进一步深化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作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各个环节的企业应当各谋其位、各司其职,共同努力,推进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游气源企业层面,首先得进一步放开上游,这个恐怕才是最关键的。同时应当大力推进国产天然气的勘探和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升级降低天然气生产成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天然气市场的跟踪和研判,不断优化进口天然气采购策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中游管输企业层面,应当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进一步寻求管输成本下降的空间,降低中间管输环节成本。


下游配气企业层面,要通过持续扩大终端市场天然气利用,提高气量规模,提升配气管网投资运营效率,致力于降低配气成本。


相信在国家发改委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下,通过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市场化改革一定会取得成功,天然气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延伸阅读:

1、《国家管网将初立,江湖由此风波息?》

2、《国家管网落地,最受伤的中石油怎么办?》

 

好书推荐,能源人必看读物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国宝为你全方位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世纪工程国家层面决策全过程,包括西气东输、中亚油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中俄油气管道、西电东送等,借助此书可深刻理解中国能源革命与转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点击下面链接开始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