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次生命

政信三公子 政信三公子 2022-10-03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最近发生了些事情,深切的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在病房里(伪装的还不错,没被大家发现),每天熬到凌晨4点还没法睡觉的这段日子里,我想到了两句话。


第一句】


“人有两次生命。第二次生命开始于,你认识到生命无常和短暂的时候。”


有些人,到了临终,躺在病床上,突然后悔,觉得没有认真活一次,觉得还没有活够。


但是,已经晚了。


如果早些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你就可以尽可能早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过自己向往的日子,去维系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


从此之后的每一天,不见得都会开心,但日子一定过的很丰满。


【第二句】


“人成熟的标志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见得都要拥有,但是,自己恐惧的东西都可以坦然面对。”


遇到你喜欢却得不到的东西时,可能是受限于金钱,可能受限于精力,可能受限于关系,可能受限于理念,等等,你当时没有得到。


但是,当你在金钱,在精力,在关系,在理念等等方向解放了以后,也可能突然发现,过去喜欢却得不到的东西,突然不想要了。


所以,在遇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喜欢就好了,没必要拥有。


喜欢是种纯粹的状态,很干净,而且很及时,会让你很开心,从心底里泛起喜悦。


遇到你恐惧的东西时,你可能受限于金钱、精力、关系、理念等原因,在恐惧没来的时候陷入长期的焦虑,在恐惧到来的时候无法应对,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是失眠的根源。


同理,当你在金钱、精力、关系和理念方面得到提升的时候,你知道恐惧终将来临,但是你并不害怕。


你知道怎么去解决,且当解决不了的时候,你也能坦然面对。


金钱、精力、关系和理念等影响你悲欢的因子,都是具有弹性的。当你要的越少时,你欲望的弹性就越大,可以被压到很低的水平,你的心态也因此越加平和。


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幸福的未来,是活出自我的美好幸福的未来,而非被世俗条框设定的美好幸福的未来。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稳定运行中被设定好轨迹的一员,大家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还能够适度自我一点:


当晚年追忆起这一生时,


可能有很多遗憾,但并不后悔。


(二)


最近,发现几位经济学家都在批判温铁军。


在不评判各自观点孰对孰错的前提下,我们仅仅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出发:


温铁军作为一名学者,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却被一群人围攻,甚至有个别人,给上升到人品质疑和人身攻击。


这是干啥?插架吗?比谁人多?


讨论的基本原则是,我可以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声的权利。


温铁军作为一名学者,已经不再是决策层的智囊,闲云野鹤,他提提自己的个人观点,既影响不了政策,又动摇不了国本,为啥不给点包容?


相信多数持异议的经济学家是出于公心,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我的理解里,也存在个别经济学家,他们心中可能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拥趸们的内心里也可能充满了迷茫。


恐惧或迷茫于,自己坚决反对的理论,在当前的内外部环境下,适应性很强,认可度颇高,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事实。


这可能是对决策层缺乏足够的信心。


这事的解决方案其实特别简单,去问决策层领导就能知道答案。但是,他们不敢去问决策层,只敢骂温铁军(有些片面的恶意曲解让人发指),甚至可能希望通过骂温铁军来向决策层表明自己及其代表的利益群体的态度和立场。


温铁军是中央农研室出来的,这是出过两位现任正国级领导的地方。农研室从诞生之初,就是坚定的改革派,温铁军(担任过农研室副处长)开历史倒车的可能性并不高。


温铁军所指的此“人民经济”,肯定不是彼“人民经济”,更不可能是“计划经济”。


国内的贫富叉距具体有多大,我没有数据。但是,如果这个社会的风气开始把“拼爹”和“潜规则”当成常态,把6亿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国民给选择性忽视,此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


我们的经济政策,既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否还有改进空间?


再进一步说,在宏观调控里,市场是手段,计划也是手段,手段哪里有对错?


在不同内外部环境下,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选择下,市场的比例和计划的比例,都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还是花猫,


让人民有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就是好猫。


温铁军对历史事件的很多解读,我并不觉得足够全面(从现在的上帝视角往回看),但这里面肯定有合理的成分。


这些合理的成分,和我们习以为常的市场路线背道而驰,让人本能的警惕和反感。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却是权衡利弊后,最有可行性的选择。


我坚决支持温铁军反思当下的动作。


大家去问问身边的企业家,问问身边的投资人群,问问身边的地方干部,甚至再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在反思近些年的一些情况呢?


反思当今不是否定当今,否定是推倒重来,而反思是改进和再次进步的开始。


我是80后,出生于沿海地区,学习和工作在北京,受惠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并没有吃过物质上的苦。


在我眼中,祖国是在一天天强大起来的。我虽然是焦虑型人格,但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对于中国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始终是坚定的多头。


不看好,一润了之。


看好的,一起努力。


路途虽远,行远必至。


道路曲折,使命必达。


今晚用长江日报的图片做结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