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知枯竭

政信三公子 政信三公子 2022-12-03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一)


居家了,每天坚持读书。


想法比较简单,日拱一卒就行。


锻炼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长,日见其增。


缀功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短,日见其亏。


翻完了今年的第112本书,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晚上在读书星球更新了笔记。


当世界变得躁动的时候,人本能的会有表达情绪和观点的冲动,甚至有些人想着去改变世界。


这些行为都很合理,但有趣的是,愿意改变自己的人(哪怕这种改变是从翻开一页书开始),却总是微乎其微。


最近经常有读者问我: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昨晚失眠,在读书星球里写了一篇:


读书和组织管理是异曲同工的。


你的认知,组织的规模,就如同一个圆圈。


你毫不停歇的学习,组织不知疲惫的扩张,圆圈在不停的扩大边界。


一方面,圆圈变大了,你接触的未知领域更多了,你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就更多了,组织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了。


另一方面,圆圈变大了,对于你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轻松的纳入圈内,不用再费力的去攻坚克难。


【回到具体的一本书】


你先仔细看完前言,再浏览完章节目录。


这时候,对于你感兴趣或不熟悉的内容,你可以缓慢的精读。


但对于你不感兴趣或已经掌握的内容,快速翻拣,查缺补漏就可以了。


上面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但在两类书籍上并不适用。


第一类是文学、历史和哲学,人文精华。


需要代入到作者的视角、经历和时代背景里,去产生共情乃至共鸣。


第二类是经典著作,久经岁月考验的真谛。


能经过岁月考验的,一定是能够凝聚一类人共识的著作,其内含的道理,既有写作当年的意义,又具有成长性和延续性,甚至成为一个学派的灵魂基础。


既然经典著作所内含的道理,是一类人的共识,又具有成长性,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类书放到案头,过几年就翻出来重读一下。


每回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是向内求索】


古代说内圣外王,个人理解,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要认识你自己。


每个人的阅读、工作和生活,都是对自己的发现之旅,都应该使你更理解你自己,也更爱你自己。


刚开始读的慢没什么,慢慢来。


读书属于对自己的投资。


对自己的投资也是投资,而投资最难的是先从1块钱到1万块钱,而不是从1万块钱到2万块钱,更不是从1亿到10亿。


因为从1块钱到1万块钱,相当于增长了1万倍,而从1万块到2万块,只增长了2倍。


而从1亿增长到10亿,就脱离了线性增长的范畴,进入了指数增长的范畴。


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不同。


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就如同吹气球。


只需要一点点催化剂,和一群闻着催化剂的血腥味,主动找上门的杠杆。


在过去,这个催化剂,更多的来源于制度红利,来源于垄断的稀缺资源和官方牌照。


互联网当然也算,但这属于特殊时代红利,属于看命。


当你投资做大做久后,你信命,但你会从内心里抵触命运,你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


你不想被命运限制住脚步,你想扼住命运的咽喉。


你主动出击,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涉足确定性更高也更丰腴的稀缺资源和官方牌照。


想想马总,想想老许。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纵观历史长河,有很多人成功了,也有很多人失败了。


但不管成败,他们的故事,都成为了传奇。


(二)


后台有读者问:


聊聊地产的第三支箭?聊聊城投债?最近怎么没声了?


每天在投资星球里都有更新的,只是公众号上不聊了。


这次居家,能够安静的思考,我想明白了一个曾经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当你唱多的时候,踏空的会怨恨你。


当你唱空的时候,持仓的会怨恨你。


当你炫耀的时候,比你差的会诋毁你。


当你卖惨的时候,比你好的会嘲讽你。


在公众号上,


本来就不适合表达有立场的观点。


因为你迎合了50%的人时,


就一定会得罪另外50%的人。


很无奈,但至少能清静些。


公众号后台里经常收到恶意的留言。


我知道对方是纯粹的情绪宣泄,并不是要讨论出什么结论。但看多了这种留言,的确会影响心情。


这就像一间教室,100名学生都在安静的自习,突然有1名学生大吵大闹。


从比例看,这是百分之一。


从噪声看,噪声是百分之百。


接着聊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不评价地产第三支箭?


因为在星球里评价过了,并且很早就提示过了,该有的仓位,也都建好了。


仓位决定观点,还有啥好说的呢?


等到政策出来的那天再讨论和建仓,那是媒体和散户,不是机构。


媒体为了流量,散户为了博短线。


机构的体量大,都会提前布局,不会做政策利好出来后,再给散户抬轿子的傻事。


接着聊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最近不聊投资了?


星球里一直保持日更的。


这里面还涉及个问题:


你是怎么理解好的投资的?


是大涨大跌,心惊肉跳,最后取得杰出收益率,还是波澜不惊,稳如老狗,最后取得相对不错的超额收益?


我曾经反复描述过一种情景:


在宏观大年,政策敏感型的市场里,投资就如同打猎。


机会来了就冲上去,机会没出现的时候,手里留好子弹,稳住。


假设给你20亿,你会怎么去投资?


新手的最大特点是管不住手,什么机会都想去试试。


而老手最大的特点是忍耐,牢牢的管住手。


这事儿的投资道理非常质朴,每一位年满18周岁的读者都有体会,和经营感情是一样的:


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三)


今天从刘瑜的书中看到段话。


不平等加剧的成因很复杂,不是富人贪得无厌那么简单。


苹果CEO蒂姆·库克每天早上3:45起床工作,特斯拉的马斯克住在工厂里。


有人问巴菲特的成功秘诀,他随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堆书说:


我每天阅读500页。


针对上面这段话,我的理解是: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式不仅仅是再分配,而是给穷人更多公平的竞争机会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穷人往往把有限的认知消耗在吃喝等生存支出上,比如对超市的折扣商品价格和信用卡账期等牢记在心。


这挤占了过多的精力,使穷人没法把有限的心思放到提高自己和工作赚钱上。


认知是种很宝贵的资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养好精气神,然后把精气神给用到刀刃上。



(四)


最后是则思考。


当摁下开放键后,我们是会立即回到3年前的生活状态,还是将会面对一种完全不同的甚至有些陌生的生活状态?


再直白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现状,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很大,但我们仔细想一下,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是造成当前经济社会现状的唯一因素。


我们是在面临外部供应链冲击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面临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的时候,面临宏观去杠杆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时候,面对互联网平台监管和重大风险化解的时候,又遇到了公共卫生事件。


当我们用智慧去解决了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我们面临的依然是一个持续震荡乃至局部阵痛的现实景象。


但经历过这三年,我们都更加坚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