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茂君|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特别约稿 洞域 2020-08-31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

文/陈茂君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慎终追远”,传统的祭祀活动非常多,其中三月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我国民间三大悼亡节日。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又有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等叫法。节日中,有追荐祖先、礼佛敬道和放焰口、燃河灯、烧纸钱(济孤魂祀野鬼)等活动。

儿时,乞巧节一过,母亲就常在耳边念叨:“七月半鬼乱窜。”叫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疯跑疯闹,谨防撞到鬼。还特别提醒,晚上在外行走,忽然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千万不要答应,也不要回头张望。如果答应了或者回头张望了,你的三魂七魄就会被鬼摄走,你就会生病等等,吓得我们这几天晚上不敢出门,乖乖在家里呆着。


中元节的起源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此节始于道教。东汉中后期,张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道,吸收传统的民间信仰,尊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官”与“三元”(圆)结合。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个月圆之夜被定为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形成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和水官解厄的三元节。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地官降临世间察看人的行径并为之赦罪的日子。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写到:“道经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以食物果品、布帛幡幢、钱财珠宝等供奉神袛,并举办斋谯等活动,以使坠入地狱的祖先得到解脱,自身平素所犯的过失也有望得到赦免,从而增加阳寿。

后来,崇奉道教的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二年颁旨:凡遇正月、七月、十月三元,官民一律禁屠素食。    

一说则起于佛家。佛家《盂兰盆经》云:“目连比丘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盂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千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千方大德。’佛勒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为尔可否?’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腊剪彩模花果之形,极工巧之妙。”

盂兰乃梵语,即救倒悬,因为饿鬼的痛苦,正如身体倒挂着一样。放焰口,焰口就是饿鬼,放焰口就是解脱饿鬼。

其实,两种说法都存在。中元节起于六朝,而六朝正是道佛二教隆盛时代。

 

祭祀活动内容

 

六朝时期,中元节祭祀活动无非是“僧尼俗悉营盆供诸寺院”,大约即以盆供而已。

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卖冥器彩衣。以竹斫三脚如灯窝状,亦谓之盂兰盆,挂冥钱衣服在上焚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鸡冠花供养祖宗者,谓之洗手花。此日都城之人,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坟所拜扫者。……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税务厅设斛,以享江海鬼神。”


放河灯


放河灯之嬉,我国明代初年才出现,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到明代中期,放河灯才与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结合,称之为“照冥”,即为冥界的亲人照明,以寄托哀思。明中叶钱塘人田汝成所著《熙朝乐事》载:“七月十五日……僧家设盂兰盆会,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田汝成乃明嘉靖年间进士。刘若愚著的《明宫史》上,也载有万历年间宫中放河灯之事。   

清代,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里写道:“每岁中元,建盂兰盆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

清代夏仁虎有首宫词:

“喇嘛中元绕塔行,呜呜远听海螺声。法船化后荷灯出,明灭中流见数星。”

是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京师阐福寺喇嘛绕塔诵经为宫中祈福。入夜,则焚烧法船于太液池,然后放河灯。岸上,小内监持荷花灯无数。河里,河灯点点,如繁星自九天飞落,又似万朵红莲吐艳于太液池碧波之上。可见,清代盂兰盆会放河灯已很盛行。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九曰:“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竟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女兆。”在这儿,放河灯只是一种民俗。

自贡地区中元节前的十一至十三,各家都要准备酒食,烧袱子(封包好的纸钱)祭奠祖先,追念先辈。这时新谷登场,有的人家同时祀祖尝新。十四、十五,佛、道教团体要举办盂兰会,在街口泼水饭、烧纸钱、念经文,有时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

盂兰会期间,选定一天来放河灯。这天,僧众集聚河边塘口,在一片诵经祈祷声中,将各种形制的河灯放置水面,任其漂流。放河灯一般在夜间进行,制作精美的莲子灯、鲤鱼灯漂在最前面,然后才是普通的各种形态的河灯。

解放后,和尚、尼姑、道士还了俗,寺庙道观多做了学校、粮仓,中元节被视为迷信活动被取缔,但中元节夜晚,还是有人在路口烧冥衣冥钱,施米饭。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时,这些残存的中元节活动才基本绝迹。

大凡一种游戏与某种信仰或习俗联在一起,这种游戏就会不胫而走。因此,我国不管南方北方,只要有江河,就有放河灯的。只是因地域不同,叫法、扎法不同而已。如一般北方多称放河灯,广东则呼放水灯。将厚纸剪成莲花形,用蜡浸过,固定在小木板上。灯碗里,用泥捏成泥盘,注以油,棉花搓成捻子浸油中,点燃即成。北方人多用此法。用一小块正方形厚纸做灯底,然后用芦柴一根,长约三寸,中穿一眼,将竹签钉于灯底,另用红纸折成四方形,就灯底四面糊之即成,这是江苏的做法。

儿时,一帮小伙伴制作河灯,是将二黄细竹蔑疏疏编成莲花状或敞口桶状骨架,外面用浸过蜡的高丽纸糊了,里面插上半截蜡炷即成。虽然大人吓唬我们说,“七月半鬼乱窜”。多恐怖,谁还敢撵路尤其是夜路?然而我们还是几个小孩结伙,跟在大人后面,去沱江边放河灯。

儿时,当我把一张废纸或一枚阔叶叠成一条小船,放进浅溪小沟或大江大河时,心里一定有许多向往。最大的向往大约就是希望自己能去远航,去那遥远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梦想。

成人后,当我中元节的夜晚把一盏河灯放进河里,夜幕下,波光中,河灯随波逐流,往“冥界”奔去,一颗心就被那盏渐行渐远的河灯牵着扯着,河灯在我眼中就有了几分神秘、几分凄美,几分苍凉、几分惆怅。想起了什么呢?想起了“七代父母现在父母”,愿他们有了子孙的供养,过得快乐、幸福。想起了“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愿他们有了子孙的供养,苦难得到解脱。我愿意相信,通过鬼节交换供养,我们与先人已经取得了联系,我们的祝愿,先人会知道的。牵挂什么呢?远方的亲人友人还是自己未卜的前程?或者,只是一句感叹:天凉好个秋。

这时的放河灯,就扩大了中元节的外延了。

主要参考资料:

1、《细说万物由来》,杨荫深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中华传统游戏大全》,麻国钧 麻淑云著,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

3、《富顺县志》,1993年版。


题图、插图:源于网络



相关阅读:

陈茂君|徐伯春 把自贡酸菜鱼做到极致

陈茂君|“逮泥额儿” ——儿时游戏之一

陈茂君|七夕节:乞巧乞智 祈盼成才

陈茂君|双溪湖上喝桥头红茅烧

陈茂君|古镇饮食风情——东湖纪事之四

陈茂君|山寨学堂 ——东湖纪事之三

陈茂君| “英雄虎将”王文树  ——东湖纪事之二

陈茂君|东湖纪事

陈茂君 | 何言苦瓜苦

陈茂君│豇豆长茄子短

陈茂君 | 假鱼海椒激胡豆

陈茂君 | 桐子粑鱼鳅粑鸡婆头

陈茂君 | 番茄红彤彤

陈茂君 | 赏  荷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传播而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会第一时间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