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仅仅隔着家长而已!
盘点那些比电影还恐怖的熊孩子
来源 | 网络
很多恐怖片里,都会有一个小孩,让你为他提心吊胆,亦或是直接让他来检验你的胆量。虽然这类片子并不适合儿童观看,但儿童却成为了这些片子的主角。
1.《咒怨》电影版
东京近郊一间阴森的鬼屋,据说但凡拜访者进入,都会离奇毙命或神秘失踪。传说当年该屋的主人曾因狂性大发斩死妻子,尔后自杀,其6岁的儿子从此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大学女生理佳无意间闯入该屋,自此诸多恐怖怪事开始在理佳身上发生,其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一一受到牵连。
2.《孤儿怨》
意外流产让满心期待宝宝降生的约翰和凯特深受打击,为了挽救濒临破败婚姻,这对夫妇前往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孩子,有些特立独行的小女孩伊斯特。 然而,随着伊斯特的到来,各种离奇事件接踵而至。凯特隐约感到,这个长着天使面容的小女孩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3《驱魔人》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根据记载,1949年1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年轻的女士多罗希在卧室中离奇死亡,死状恐怖,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她的侄子,14岁的约翰会成为这个悲剧的延续者。
不久后,诡异事件接连发生,约翰的床经常毫无原因的剧烈抖动,食品和刀叉会在房间里突然飞行。约翰的性情也变得暴燥,焦虑,并经常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残行为,当他的父母试图使他平静下来时,约翰声称自己是多罗希。
一个月后,约翰的身上开始出现怪异的符号并呻吟出无法辨认的语言,,一位天主教神父试图用圣水和十字架为他驱走魔灵,但是事情变得更糟,约翰身体却趋近于死尸,五官开始扭曲,牙齿全都脱落,整个身体血肉模糊并且浮肿,流出浅绿色的浓液。
3月,圣路易斯的大主教指示会士劳伦斯为约翰进行正式的驱魔仪式,仪式每晚都进行数次,约翰却不见好转。劳伦斯在研究了了所有关于驱魔的古书后,终于找到了驱走恶魔的方法。
4月18日,劳伦斯使用一种特制的项链再次为约翰驱魔,衰弱的小约翰长长的呼出一口气,魔走了。
驱魔事件发生的时候,影片的制片兼编剧威廉·彼得·布莱迪正在乔治敦大学上学,20年后,他根据这件事写出了《驱魔人》这部震惊世界的小说。 (另外,本片在拍摄到发行期间剧组有多人死亡,不得不让我们联想起某些内在联系)。
影片拍摄于1973年,据说当年电影上映时医护人员根本不够用,观众昏厥、病发,导致电影在英国个别城市还被禁映。
然而禁映令不但没能阻止人们“自虐”,反而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些名为"驱魔人公交之旅"的旅行社,专门送游客去别的城市观影。
影片最终票房超过4.41亿美元。在第46届奥斯卡上可谓独领风骚,狂揽10项提名,成为恐怖电影史上最轰动的话题之作。
4.《别惹小孩》
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又到了,据说只有遵循传统点燃南瓜灯的人才能安然度过。万圣节这天,格雷戈先生和太太在午后还没过就弄坏了南瓜灯;四个打扮恶俗的女士在小路上高声谈笑;一群捣蛋鬼作了最最严重的恶作剧……这些不遵守规矩的人将在这个恐怖的午夜付出惨痛的代价!
5.电影《阴儿房》
影片讲述了杰克带着妻子和儿子搬进一所老屋,不想儿子却遭遇陷入昏迷,而悲剧并没有就此停歇,原来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鬼魂捕捉了其灵魂,并正准备展开复仇攻势的故事。
其实现实中不缺乏堪比电影更为恐怖的孩子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这是熊孩子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有些事不是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能一笔带过的。
北京石景山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四少年绑架杀人案”。4名少年(2个17岁,1个16岁,1个15岁)因没钱去网吧,于是聚在一起想办法。
其中一人提议说:我们可以做个大案,反正我们都不到18岁,法律不能判死刑。于是4名少年决定,架一名有钱的同学,然后向家属勒索巨额钱财。
他们把目标锁定在16岁的“有钱”同学小雨身上,晚上8点多,他们将小雨骗至偏远地带。因和小雨认识,他们怕放了小雨后,警察会抓到他们,于是在索要赎金前,他们就将小雨残忍杀害。
随后,他们多次打电话给小雨的家人,勒索150万赎金,小雨家人立即报警。随后警方将4少年相继抓获,但是小雨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据他们供述,小雨在临死前,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朋友,有话好好说...而经过审判,2个17岁少年被判无期,16岁少年被判15年,15岁少年被判3年。
而在听到判决后,4少年竟相视而笑:果然,没一个判死刑。
年纪轻轻的少年,怎么会这么残忍呢?
4个少年的父母,看被杀害的小雨的照片,在痛哭流涕中说出了隐情——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打过他,也骂过他,可是我管了他不听啊!
原来在这些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一味地放纵孩子,没有好好引导教育孩子,结果酿成了今日的后果!
二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个妹子亲身经历的帖子:亲戚家的一个熊孩子把怀孕四个月的嫂子猛推下沙发,还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想看推倒她会不会流产!”
最终这位妹子左手拖把、右手擀面杖,从餐厅打到客厅,把熊孩子踹出了家门...
不得不说,这件事还真挺让人后怕的,如果当时没有架住嫂子…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严重点儿说,这个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杀人未遂,是犯罪,杀死胎儿也是杀人。
而他的奶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可怕,并且自始至终都在包庇自己的孙子,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
如果说,这次的事件是熊孩子的“阴谋”没有得逞,可惜有个小女孩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三
去年7月3日湖南一个2岁小女孩就因为一个“熊孩子”的恶作剧摔下了高楼。当时三个孩子一起坐电梯到9楼,一名5岁的小男孩却按下了18楼的按钮,并将已经出电梯的2岁女孩儿重新抱回电梯。
没曾想,18楼的护栏恰好损坏,小女孩到达18楼后,朝着光明走去一脚踩空,不幸坠亡。
四
去年,网上还这样的一条新闻,有网友说,有一次在地铁站等地铁,一个小孩子因为想吃一个年轻妹子手里的炸鸡排不停哭闹,小男孩的妈妈便让孩子去向妹子要,说:“那你去跟姐姐说,让姐姐把炸鸡排给你吃~”
小男孩便侧过头对妹子说:“我要吃鸡排!”妹子瞄了一眼就侧过了身,没理他~而之后发生的事却惊呆了所有人。
不一会儿传来了地铁进站的声音,就在远处的地铁夹着快风马上就要到站的时候,小男孩儿突然挣脱了妈妈的手,跑上前使劲儿推了那姑娘一把!
妹子尖叫一声眼看就要栽下站台,还好身边一直关注妹子和小男孩的人在千钧一发的时候,抓住了年轻女孩儿的胳膊…
事后,小孩子却被妈妈拽着,迅速隐进了地铁拥挤的人流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电梯小男孩儿”事件是无心之失,那“地铁黑手”事件就是家长教育问题的袒露。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这些孩子胡作非为,对做错事不以为然的背后,其实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职,才会教出那么些让人深恶痛绝的“熊孩子”。
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新闻:两个女孩儿在火锅店吃火锅被隔壁桌的小孩子瞄上了,便偷偷跑到两个女孩儿的桌下想偷拿放在桌角的手机,被女孩儿发现,收回了手机,孩子非常不满,跑去向妈妈告状并得到了“响应”,便又去试图要女孩儿的手机,被拒绝之后,小孩儿生气地站在隔壁的椅子上往两个女孩儿的火锅里吐了好几口口水…
两个女孩儿吓了一跳,随后老板为这两个姑娘更换了火锅底料,期间,熊孩子一直躲在父母背后,洋洋得意地打量着两个姑娘。
再后来,就在其中一个姑娘起身去洗手间的一小会儿,小孩子飞快地蹿到去洗手间女孩儿的椅子上,将满满一锅滚烫地火锅汤料,劈头盖脸泼在了对面女生的脸上…
一个年轻女孩儿最珍贵的脸…说毁就给毁了。
六
出门在外,最怕遇到熊孩子,天真无邪的小孩,为什么会变成人人痛恨的坏人呢?接下来要说的故事,足以让你明白熊孩子的由来。
2014年,熊孩子割安全绳事件轰动一时。住在8楼的10岁男孩因为楼外施工的电钻声打扰了他看动画片,于是,他拿着小刀将施工人员的安全绳割断。
安全人员被卡住,悬在半空不敢动弹,多亏消防人员及时赶到,将人救下。但事后父母只赔偿了工人一根“安全绳”。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2014年还有两个8岁的熊孩子高空抛物,将路过的准新娘砸死。两个孩子没报警,玩了一会便各自回家,也没有告诉家人。
直到晚上警察上门,家长才知道自己小孩将人砸死。准新娘家人将小孩父母诉至法庭,相关赔偿70余万元,而家长则拒绝任何赔偿!
被熊孩子莫名其妙砸死,丈夫就这样失去了未来的妻子…然而更可气的是,对方却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感!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指明了孩子的成长没有儿戏: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隔着家长而已!
当然,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定要说教打骂,最重要的其实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知道犯错的是要付出让他后怕的代价,进而不敢再犯,不想再犯。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熊孩子坐电梯将所有楼层键都按了一遍,家长在得知事情后,和孩子各写一份检讨书贴在电梯里。
其家长说:“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让儿子写检讨,也是为了让其他小朋友知道乱按电梯按钮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七
轻轨上,小朋友拿着酸奶乱跑,妈妈让他坐好不要乱动,他不听,然后摔倒大哭,酸奶也洒了一地。小朋友撒娇想让妈妈抱起来,妈妈说:“先把地面擦干净再抱抱。”
随后,妈妈从包里拿出纸巾和垃圾袋,让小朋友自己把地上的酸奶擦干净,并教育他,自己做的错事要自己负责。等小朋友收拾干净,并给周围的乘客道歉后,妈妈温柔地把他抱了起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教养,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八
一位小朋友出门扔垃圾时,在垃圾桶旁边贴上了一张字条。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可字条上的内容却无比暖心。
“保洁阿姨:垃圾桶里有很多碎玻璃,这些玻璃是我妹妹打碎的。请你在拿垃圾袋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了手。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熊孩子的背后是熊家长,儿时的教育影响这个人未来的一生。所以希望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因为“他只是个孩子”这个理由对自己的孩子疏于管教。
要知道你现在舍不得管教熊孩子,迟早有一天,你就要为孩子的行为买单!你的纵容包庇,也迟早会把孩子推向深渊!
往期精彩
☞海南“再生人”唐江山的轮回转世事件,拥有前世的记忆是种怎样的体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