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永远都用不完擦玻璃的纸

2017-12-09 三叶草 军渡

关注军旅,关注人生




部队相比地方比较封闭。手机未在军营放开前,官兵只能通过阅读《某某报》以及观看新闻联播,来了解国家大事、部队发展、基层建设、官兵生活等讯息,同时也丰富和充实了他们本就落后的业余文化生活。




然而,不知何时何领导把新闻的发稿量成为衡量一个单位宣传报道工作开展好坏的标尺后,就没有人不“重视”此项工作。


随着部队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报道部队新闻的方式也变得繁多起来,报刊杂志、政工网络、电视媒体、微信平台应有尽有。但现行的军队纸质媒体已不对官兵的胃口了。


很多人认为《某某报》“高、大、上”“看不懂”,在部队内部强力要求下,仍有些官兵对《某某报》根本就不看、不听、不闻、不问。“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现状已“根深蒂固”。有不少人还提出《某某报》仅在大扫除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战士擦玻璃的“好帮手”。


现阶段网络进军营的大势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手机网络的信息轰炸让人应接不暇,而我们的纸质媒体却依然没有警惕意识。如果不搞摊派订阅,究竟有多少官兵能够发自内心的购买《某某报》,我们难以估量。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某某报》沦为了玻璃纸呢?




1

你也算记者?


现阶段,每个单位都非常重视上稿数量,作为年终讲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好则奖励,不好甚至要做检查。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有些“记者”心态失衡,急功近利。


大多非军内报刊媒体记者是直接隶属报刊自身,他们通过采访调查寻找新闻素材,能够较为客观的进行属实报道。但《某某报》一些所谓“记者”实际上就是在原单位工作的新闻工作者。部分记者将部队根本没有发生的工作,凭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腾空出世”“无中生有”。


有些报道员自身业务不精,没事又要编事,却常常编不出来,抓耳挠腮想“法子”,决定把别人的稿子改个时间、换个主人公,把夏天改成冬天,把李雷变成韩梅梅,生怕别人记不住,让过去发生的事再发生几次也无妨,反复地让大家“复习”。


有些效率比较“高”的“记者”,呆在办公室里一天能够写出数篇“无源”新闻。很多新闻工作者有个“好习惯”,喜欢把报纸上的一些新闻用剪刀剪下来,用胶水粘在“剪贴本”上。没有点子就翻“剪贴本”,没有思路就翻过期报纸,没有灵感就拍脑子,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不如屁股一坐”。


为了让自己的“大作”在更高级别的媒体发表,取材借用多篇新闻稿,“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大刀阔斧”之后形成了“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获取新闻资源根本无需跑这跑那,调查采访。甚至某一天官兵自己做了好事,发表评论是通过报纸告诉的自己,之前毫不知情。



每年有不少单位的新闻干事到某某报社学习。但有些人是打着学习的幌子,找关系,混脸熟,上下打点,采访、写作的功力长进还没喝酒的功力大。为了完成任务,抄袭者有之,找人情关系者有之,送钱送礼者有之。个别编辑不讲职业操守、唯利是图,上稿的版面字数以钱衡量。他们把记者应有的品德素质不顾,败坏军队新闻报道的群体形象。这种报纸上的新闻怎么可能让官兵感同身受?



2

这种稿也发?



有些“新闻”本身就讲的是日常工作,根本就算不上新闻,为了上稿,硬生生加上个显眼标题,凸显几个新名词也能发。某部日常演训全程安全无事故,政治教育按要求落实,官兵家属来队部队有车接送都能算成新闻,拥有两百万人的部队生活究竟是有多无聊?


本身新闻就应讲求时效性,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就不能算成“新闻”了。而《某某报》上的“部队新闻”,剖开所谓倒装的结构,精美的语言,反正讲的都是些日常例行工作,过了一年都可以再次刊发。而且,这个新闻放在你们单位也可,挂在其他单位也行,从吃喝拉撒睡取材,也真是难为了这些新闻报道员了。


某些新闻报道的确有“底子”,有工作,但是为了让新闻稿得到更多的关注,经撰写者的层层“提拔”,夸大事实真相,宣扬“极佳”的经验做法,“放卫星”痕迹非常明显。每周两次夜训写成五次,每天一个五公里要写成三个,仅干了数次的工作写成“老练”,没有获得什么突出成绩的写成“优秀”。某些违背训练规律,违背作息规律的做法被很好的“推广”。



有的稿子为了前后对比度强,把芝麻写成西瓜,把丑陋写成天仙,把本来的优点缺点被无限放大。近几年《某某报》也注意了这类问题,决定让投稿人在发稿之前请本单位政治部门核查后再发,“本单位查本单位”,效果怎么样大家心里清楚。官兵看完报纸之后,瞬间觉得美军根本就不是我们对手。把官兵当“傻子”的新闻谁爱看?



3

报喜不报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我们用静止僵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与事物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就会犯刻舟求剑的毛病。


部队新闻有其严格的报道纪律。但“报喜不报忧”的现状让人越发难以接受。一个集体,不可能事事优秀,时时标准。《某某报》几乎从未报道过负面消息,即使报道,也晚于地方新闻媒体,讲些无关痛痒的“正确的废话”,给人留下一种部队“怕人见”的印象。从通篇歌颂赞扬的正面新闻中,丝毫看不出部队建设中的矛盾问题,让人难以置信。



部队纪律原则性强,尤其是大型新闻媒体的报道要严格把关。但从实事求是以及部队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报道问题、报道事故更能够让官兵正确认清部队形势、客观理解部队存在的若干问题,容易被官兵所接受。其教育形式比学习会议精神,传达上级文电的效果要好得多。常年“报喜不报忧”,不仅让官兵对新闻媒体权威性有所质疑,联想自己所处现实部队环境,很多自身的训练生活远远达不到“新闻标准”,极其容易丧失对本单位的信心。一遇演习就是“我军战斗力又大幅提升”,一遇训练就是“突破多少训练瓶颈”,一遇基层就是“解决多少件实际问题”,这样如此口径“统一”的新闻,官兵能愿意看才怪。



4

为何皆圣人?

树典型的稿件连文中主人公本人都不敢承担如此“宣扬”,怎么可能不让官兵对我们的典型产生质疑?《某某报》经常宣扬一些一无所有,只懂奉献的人,赞誉他们心中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充满爱。动不动就是“三过家门不入”,因为演习等工作任务,把待产的老婆扔到一边,婚礼只有妻子一人,父母病危无法回去看最后一眼,一加班就是积劳成疾。

这类报导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习惯将个人的悲情故事作为宣传点,从而宣扬个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是英雄就得悲情”的宣传模式。可我们大多只是凡夫俗子,尤其是90后的官兵,并不是没有崇高理想,但同样也会把家庭放在重要位置。《某某报》宣传 “圣人般”的奉献精神,在官兵当中只能产生反感之心,被道德绑架之感。这种老套的方式早就失去了圣洁的光芒,在官兵心里逐渐演变成自娱自乐的表演。简直是可笑之极。一个连自己、至亲都不爱的人,何谈爱军队、爱人民、爱祖国和党?

新闻以真实为生命,记者以事实为准绳。上述现象问题严重损害了部队新闻业整体形象,为官兵所不齿,此事若不尽早解决,“浮夸风”的年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作者:三叶草,一个不忘初心的期待者。






你的关注对军渡来说就是一种肯定,我们坚持做最好的内容,写最真实的文字。军旅路上我们对于每个人的定义角色不同,或许我们是领路人,或许我们只是倾听人。不过没有关系能帮助到你,我们就很欣慰。







希望更多的人分享你们的军旅故事,无论是喜悦、落寞、痛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成长。你来说我们听!






投稿邮箱:dax163@126.com





摆渡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