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届毕业生涌现出200多位行长锦城学院是这样炼成的!
编者语:
2021年6月11日,《四川日报》第三版整版聚焦锦城学院及锦城校友发展情况,深度解密锦城学院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将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10届毕业生涌现出200多位行长,
锦城学院是这样炼成的!
2005年,伴随着四川和西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四川大学申办的独立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锦城学院是在川大百年老校的基础上建立的高起点、高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所本科高校。日前,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以下简称“锦城学院”)。
数年前,中国邮储银行在全省范围内选拔100名一级支行副行长,共有毕业于80所高校的500多人报名参加。最终胜出的100人中,有15人毕业于锦城学院,占比15%,名列第一。锦城学院校长接到邮储银行负责人的电话,对方说:“我很好奇,锦城学院的学生为什么能‘竞’上这么多行长的位置?”据悉,一级支行行长的选拔非常严格,由第三方猎头公司组织笔试、面试,采用“盲面、双抽签”形式,最终经邮储银行考察确认。这次选拔的100名一级支行副行长,年龄要求为26至38周岁,锦城学院入选的15人平均年龄只有29.5岁。单位规定高管竞聘人员从事金融工作工龄为3至8年,而锦城学院毕业生平均4.5年便得到提拔,甚至还有非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也成功竞聘上支行行长的职位。对此,锦城学院校长说:“这说明我们的学生综合实力强。”
无独有偶。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行长曾到锦城学院洽谈实习基地事宜,一路上都听到学生主动向陪同的教师打招呼,并向其身边的客人问好。这让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负责人很欣喜,他说:“作为服务行业,我们尤其看重工作人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样善交流的学生正是我们需要的。”
不仅如此,锦城学院学生以综合实力赢得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银行以及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成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青睐,校友中已经走出200多位支行行长。一所综合类应用型院校,为什么涌现出如此多的金融人才?
16年耕耘
锦城学院校友遍布全球,脱颖而出
5月7日到5月13日,成都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灯光闪耀,一段喜庆的画面闪亮登场,“锦城校友,祝福母校;锦城学院,桃李芬芳;锦城学院,止于至善”几行大字出现在双子塔的大屏上。这是以市场营销专业陈明俊、冯晓丹夫妇为代表的锦城学院校友为母校16岁生日奉上的美好祝福。
16岁,正是人生青春芳华。16岁的锦城学院,也从青涩走向了成熟。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迈入校门,一批批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怀揣着学校“止于至善”的校训走向社会。
“锦城”校友,或传道授业,为人师表;或研学精进,学界翘楚;或为商界骄子,叱咤风云。
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锦城学院的校友中涌现出了50多位作家、100多位海内外名校博士、200多位银行行长、300多位教师、5000多位国家公职人员、6000多位科技创新界骨干、8000多位文化传媒界从业人员、10000多位土建工程师、10000多位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高管、10000多位海内外名校硕士;有1600多位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为社会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180亿元。
不断上扬的成绩曲线,诠释着16年来锦城学院从“蓄势待发”到“厚积薄发”的蝶变。
走进锦城学院的校友陈列馆,墙上挂满了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如今,锦城学院的校友已经遍布全球,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领域最高奖——“鲁班奖”的总工程师陈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冯珊,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的熊杰,获得“四川五四青年奖章”的巫海燕,获得“四川杰出民营企业家”“四川十大新经济人物”称号的尹柯,以及毕业十年就晋升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段吟颖,参与国家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计划的中科院青年科学家马跃博,“中国90后作家排行榜第一名”张皓宸,知名影视演员陈钰琪,电竞世界冠军团队成员周扬,兴办“国家级示范现代农场”的罗斌、罗森……
很多毕业生认为,在锦城学院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人第一,能力至上”。2007级土木工程专业的田泽辉,目前已在成都建工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中心副主任,毕业不到十年就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精益求精”的道理,让他在工作中走得很踏实。将学校传授的知识能力用在工作上,这对于锦城学院学生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16年来,锦城学院的校友验证了“校友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这一理念。
站在时代前沿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锦城学院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答案是: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学校谋特色,学生谋特长。
锦城学院定位于办“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型大学”。16年的发展证明,锦城学院在应用型、特色化、创新度方面走出了独特的路子。
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的需求是“晴雨表”。只有开门办学,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办教育”的办学逻辑,让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起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
毕业生能否获得社会认可,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锦城学院学生的成功不是偶然。成功的背后,是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对未来形势的准确把握。
2010年、2016年,锦城学院先后进行了两轮大规模、高信度的就业岗位调查,对600余家企业、2000余个就业岗位进行了一次“地毯式”调查,并先后出版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对每个岗位的员工素质能力要求做了详细的描述。调查既关注当下的岗位需求、行业需求、区域需求,也关注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可以说,是一次“显微镜+望远镜”式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专业设置。锦城学院现有文、理、工、经、管、艺六个学科,涵盖57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又先后设立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互联网金融等20余个新兴前沿专业。学校还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之一,推动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综合性大学,锦城学院特别注重发挥多学科的优势,通过跨学科融合,建设“技术文科、智慧工科、数字商科、多维艺科”的“锦城四新学科”,让新技术赋能教学手段、资源和管理,以培养“具备新思维,掌握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的“未来型人才”。
突破实践环节
为学生实习就业搭建“高速公路”
突破实践环节,是锦城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学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他们选择与电子科大合作。从2017年开始,锦城学院累计在电子科大开设了10个面向留学生的听、说、读、写培训班,先后有40余名学生助教为200多名留学生提供了培训,受到一致好评。2018年,锦城学院更是在海外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进入国际学校担任中文教师的机会,推动“锦城教育”走向世界。
2015级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张光珊、李雪、蔡文宇、李志恒、谭丽的多个设计作品,入围设计界的“奥斯卡奖项”——德国红点奖概念设计奖;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学生喻若舟、张智源、彭婕,摘得第45届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铜奖;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团队制作的“熊猫乐园战车”和“循迹机器人”在第五届四川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拔得头筹,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锦城学院学子在高水平赛事中成绩亮眼,得益于学校“以赛促学、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既提升学生的动手应用,更训练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让前沿科技助力实验室建设。锦城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近1.6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室训练场所(室)85个。其中,现代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有智能科技与5G应用创新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智能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云财会、数字商科、现代金融等新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学校与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旅游协会、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四川华西、四川路桥、紫坪铺水库、四川教育报刊社等600余家单位建立了“校地、校会、校企、校校”的合作关系,与普华永道、字节跳动等单位协同培养人才,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搭建了四条“高速公路”。
“双证培养”是锦城学院突破实践环节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即把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嵌入教学计划,让学生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又拿到职业资格证,实现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双过硬”。目前,锦城学院毕业生的人均持证数已超过3本,既有ACCA、CPA、CMA、USCPA、CFA等在行业和国际上有分量的证书,也涵盖BIM建模师、金融分析师、国际物流师这样的新兴岗位证书。
宽严相济,激发潜能
让学生“长板”更长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在锦城学院的学习并不轻松。学校要求“三不放水”——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不放水”,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试“不放水”,学校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不放水”。锦城学院认为,“不放水”是教育的良心和底线,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起码要求。因此,对过程的考核贯穿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
在锦城学院师生眼里,“课堂大于天”。数学老师李海艳的课堂被学生这样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要抢座位的。李老师把纯理论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让高等数学也变得生动有趣。大学期间学过的知识点不一定记得住,但是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像李海艳这样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全身心投入锦城教育事业,教学精湛、知情并重、求实创新。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已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本科高校教指委和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以及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建筑类微课比赛”“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等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的多位青年名师。“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60.3%。
对学生管理严格的同时,学校也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锦城学院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只有挖掘人的长处,放大其优点,才能让他更好地寻求发展。这就是学校总结的“长板原理”。
一名叫王鑫磊的学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以“前端技术开发”这一优势进入滴滴公司并担任技术开发负责人。王鑫磊成功的背后,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学校发现王鑫磊在数据研发方面具有扎实的功底,于是为他提供了导师指导,并匹配学校相关的资源。同时,还为像他一样在某些领域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部分课程免修的机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所擅长的领域。如自制3D打印机的余晟睿、举办个人书画展的王甜甜、举办个人演奏会的余瞳等,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实施个性化教育,助推学生成长,学校的底气来源于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掌握。锦城学院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等因素实现大数据画像,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使学生的长板更长、亮点更亮。这与锦城学院“学校谋特色,学生谋特长”的思路一脉相承。
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并重
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考验你的不是你学过什么,而是你能干什么;不是你整段知识的背诵,而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锦城学院校长在201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这也成为锦城学院学生的共识。
“我在锦城学院最大的收获,就是提前了解到未来社会和职场需要什么,在校期间就充分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目前在中海集团物流湖北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杨磊这样说。
现任职于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的5G主研工程师胡泮曾就读于锦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刚进入大学时,学校给同学们发了一本《百家经典选读》,这本书至今被他视若珍宝。由学校教师精心挑选的历史、文学、经济、管理方面的经典篇章,让他感到受益匪浅。
锦城学院提倡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并重,不仅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行动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培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行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为此,学校设有“五个课堂”——教室课堂、实验室课堂、生产实习基地、课外活动以及在线课堂。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个课堂”缺一不可,学生在不同课堂中,忙学习、忙项目、忙创新、忙竞赛、忙社团活动、忙社会实践……在锦城学院,所有活动都围绕人才培养来开展。
考取哈佛大学研究生的钟雨霄,毕业后在美国硅谷工作。她回忆大学时光,十分感慨,“母校提供了很多赛事平台,让我得到锻炼和展示,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2008级金融学校友韦玥如今在交通银行成都广福支行担任行长。她说,在学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踏实努力,以及合作共赢的协作能力,而劳动课是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之一。每一个班级要负责开垦一块荒地,负责种一种蔬菜。“我常常把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扎实办事、踏实做事、协作共赢的品质融入到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
把农场搬进校园,锦城学院的这一创举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种田”是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从2005年开始,坚持了16年的课程。在对校友的追踪调查中,很多同学反映,除了专业课之外,让人难忘的就是劳动课。
在锦城学院,每位学生都要接受“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这使他们获得了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和横向可迁移的综合能力,文雅而不懦弱,健壮而不粗野。
“锦城学院学生懂礼貌,会做人,眼里有活儿,手上有技术,心里有想法……”这是用人单位对锦城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而这些“软实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场上能走多远,路有多宽。
16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片浪花。锦城学院以“踏实办学”“改革创新”和“奋发有为”成为中国应用型高校中一颗亮眼的明珠。16年来,“锦城人”恪守“止于至善”的校训,踏踏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锦城学院,以优质的教育助力学子更长远地发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建设。我们正在见证,更多的“锦城校友”在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我们可以预见,拥抱未来的“锦城教育”必将赢得未来!
往期精彩链接
总 编 辑:苏 斌
副总编辑:李静娴
责任编辑:王海洋 鲜思楠
编 辑:吴沈莹